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7,(12):35-36
研究表明,麦秸还田后机插水稻的产量以667m~2施纯氮22kg最高,为644.3kg/667m~2,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育期推迟,后期纹枯病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研究水稻品种南粳5055在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栽培,不同施氮总量对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靖江市的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南粳5055作机插稻栽培时,氮肥用量在360~405 kg/hm2、运筹比例6∶4时最佳。  相似文献   

3.
通过机插秧与麦秸还田技术相结合,笔者探索出一套适合通州地区推广的麦秸全量还田机插秧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东海县稻田麦秸秆还田技术,包括提高埋草质量、科学施肥、田间水分调控、草害防治,以期促进秸秆充分利用,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麦秸全量(当地每亩约250公斤)直接水旋还田栽秧,是我们在无锡地区正在试验研究的一项新的秸秆还田方式。本文主要报道生麦秸在腐解过程中对土壤环境及秧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加快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在常州市的推广应用,在麦草机械还田环节,研究了麦草适宜的切碎长度,探明了实现均匀抛洒的途径;在麦草腐解环节,研究了腐熟剂等对麦草腐解的影响;在大田管理环节,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及氮肥运筹对土壤供氮能力、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合前茬稻草全量还田,研究了稻麦秸秆持续还田措施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索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麦秸全量还田后能进行机插秧,促进水稻获得高产,但必须增施一定量的氮肥,以满足麦秸腐烂对氮的需要,且应用秸秆腐熟剂能加快麦秸的腐烂速度。  相似文献   

9.
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作在氮肥减量使用条件下,土壤环境的变化及机插稻生长发育特点,通过在江苏省大丰市多年试验示范,提出适宜于大丰市推广的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及氮肥减量使用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为该市麦秸还田机插稻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麦秸全量还田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同时也是农业、工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将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不仅避免了因腐烂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以地养地。而且为大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夯实了地力基础。世界上凡是农业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施肥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和大部分农作物秸秆的还田利用。大量的科学试验研究结果也表明,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地力培肥措施。麦草还田之所以难以推广应用,原因在于草难埋、易僵苗。2005年笔者等在组织实施农业部“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项目的同时。对近年来实施的秸秆还田试验示范应用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炼出了麦秸全量还田技术要点,供大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麦秸机械全量还田机插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秸秆还田和轻简稻作的有机结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环境质量,有利于水稻增产丰收,节本增效十分明显,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近年来的试验示范和农业三新工程项目——麦秸全量还田全程机械化稻作技术的实施,得到不断探索发展,现总结出一套经济简便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邓建平 《农家致富》2009,(15):47-47
一、主要方式 在小麦机械化收获后,将麦秸全量还田.上水泡田后浅水旋耕整平.再进行播栽水稻的一种技术体系,集秸秆还田、免(少)耕、抛秧、机插、直播等于一体.具有多重优势。主要有3种方式:(1)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后机插。(2)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抛秧。(3)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后直播。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稻品种镇稻11、武运粳24进行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高产(700 kg/亩)配套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镇稻11、武运粳24产量分别为727.85 kg/亩、735.14 kg/亩,相比常规栽培增产效果明显。两个品种适宜基本苗7万~8万/亩。每亩施N量24 kg,基蘖肥∶穗肥=6∶4,N∶P2O5∶K2O=1∶0.2∶0.5。  相似文献   

15.
麦秸全量还田机插秧技术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扬州市邗江区麦秸全量还田机插秧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了适宜本地的麦秸全量还田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旱育抛秧稻大面积生产和示范方的产量表现及经济效益,研究了扬粳4038采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旱育无盘抛秧技术实现单产10.5吨/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旱育无盘培育中小苗壮秧指标和群体控制指标,并集成配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以宁粳3号为试材,在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其产量及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在不同施氮量及不同氮肥运筹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亩施氮18kg、基蘖肥:穗肥为6:4时产量最高。随施氮量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下降,结实率提高。在相同施氮量下,随着基蘖肥比例的增加,高峰苗随之增加,成穗数和成穗率随之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随之增加,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拔节期、抽穗期的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随基蘖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均是以基蘖肥比重占60%的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粳稻新品种“盐粳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植株性状、产量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比较。得出相应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了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苏建平  丁峰 《当代农业》2011,(13):48-49
麦秸秆机械化全量快腐还田技术是农田保育与轻简稻作的集成创新。通过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紧密结合,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轻简稻作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典型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对麦秸还田的响应规律,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直接还田、麦秸与氮肥配施、麦秸泡田还田三种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三种麦秸还田模式均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251 mg·g^-1vs 263~282 mg·g^-1)、氮(16.9 mg·g^-1vs 24.6~27.6 mg·g^-1)含量,降低微生物量碳氮比(14.9 vs 8.58~10.7),提高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16.7 mmol·g^-1·h^-1vs 21.5~24.8 mmol·g^-1·h^-1),但对于酸性磷酸酶活性并无显著影响。稻田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在不同麦秸还田模式下存在显著差异,秸秆直接还田和麦秸与氮肥配施还田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麦秸泡田还田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影响,但显著提高蔗糖酶活性;而秸秆直接还田和麦秸泡田还田则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基于高通量测序,稻田土壤中优势细菌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24.2%~25.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5%~24.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8.2%~21.1%)、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11.1%)和厚壁菌门(Fimicutes,7.1%~8.4%)。与未施用麦秸土壤相比,麦秸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升幅度为13.9%。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与未施用麦秸还田相比,麦秸直接还田和麦秸与氮肥配施还田改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而麦秸泡田还田则未能改变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综合分析认为,麦秸还田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和能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而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