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1996年初省护林防火办公室编制的《河南省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规划报告》,到2010年,我省将营建防火林带5.6万公里,折合有效面积13.1万公顷,其中改建防火林带3.0万公顷,占规划林带总长度的54.2%。现就如何改造现有林为防火林带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改建防火林带的意义和作用 我省现有23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且广大林区多交通不便,若伐掉现有林重造防火林带,成本高、恢复难,得不偿失。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建防火林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豫北太行山地区立地条件较差,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仅600~700mm,造林成活率低,造林树种可选择性小,防火林带树种选择性则更小。从1996年开始,我们在豫北林州地区选择五角枫作为生物防火林带树种,营造五角枫防火林带,并对五角枫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分布与设置进行试验研究。实践证明五角枫防火林带效果较好,在豫北太行山地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中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五角枫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豫北太行山地区立地条件较差 ,土壤贫瘠 ,气候干旱 ,年降水量仅 6 0 0~ 70 0mm ;造林成活率低 ,造林树种可选择性小 ,而防火林带树种选择性更小。从 1996年开始 ,我们在豫北林州地区选择五角枫作为生物防火林带树种 ,营造五角枫防火林带 ,并对五角枫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分布与设置进行试验研究。实践证明五角枫防火林带效果较好 ,对豫北太行山地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有推广意义。1 五角枫的特性1 1 生物学特性五角枫为槭树科落叶乔木 ,高达 2 0m ,在豫北地区海拔10 0 0m以下的地方生长良好。五角枫系温带树种 ,适应性强 ,较喜光 ,生长…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具有防火、阻火、隔火、断火的作用,是一项花钱少、持效久的绿色防火工程。分析了以南昌地区为代表的北亚热带丘陵地区生物防火林带成活因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1999~2004年共营造生物防火林带5.12万km,面积6.54万hm2。对这6a来营造的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效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能明显,每年至少减少因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6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15823万元;生态效益显著,每年新增的生态效益为435348万元。经保守估算,广东省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项目绩效总价值为454236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67。  相似文献   

6.
关于防火林带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定元 《森林防火》1992,(4):22-23,33
据粗略统计到1989年我国已开设了各种防火线33万公里,营造了防火林带6.9万公里。这对控制我国森林火灾的发生,阻止火灾的蔓延,以及在扑救森林火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因修建防火线费时费工,年年需复修,花费大,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阻火效能不如防火林带。防火林带防火效益持久,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还可以得到木材和林副产品等。因此防火林带正逐渐地取代防火线。为了科学地营造防火林带,发挥防火林带最佳效益,现对防火林带有关的几个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我们地区兴修防火线2367公里,其中防火林带316公里,仅占全部防火线的13.3%,平均每千亩森林防火线密度为0.15公里,防火林带密度为0.021公里。按照森林防火一般要求开设防火线和防火林带每千亩需达到3公里以上,才能发挥比较理想的效益。而我区的防火线和防火林带密度小得可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认识不足难推广。营造防火林带不是新课题,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它作为森林防火的一项内容来抓,有少数地方至今没有防火林带。年年叫得响,无人抓落实。二是资金不足难办事。营造防火林带需要一些  相似文献   

8.
论广东省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至1998年底,广东省共有防火林带3万多km,其中成效防火林带15430km,约占总林带的50%。目前,广东每年拿出大量资金(约8千万元)用于防火林带建设,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防火林带密度达到14m/h。下面就广东省防火林带营造技术及造林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归纳分析。1防火林带营造技术1.1新建型目前防火林带选用的主要树种是木荷(schimasuperba)。大多采用1年生裸根苗造林,在立地条件非常差的地段采用营养苗造林,效果更好。配置方式采用三角形或方形配置,方形配置更利于造林整地。防火林带结构见图1。防火林带宽15m…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是阻止林火蔓延、控制森林大火发生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广东省80个森林防火重点县(市、区)森林火险特征及现有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森林防火重点地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对策。实现森林火灾从被动防火到主动防火的转变,对减轻森林防火压力,遏制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防火林带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2011-2017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关于生物防火林带的论文,发现生物防火林带的研究相对集中于防火树种的选择上,尤其是南方公认的防火树种—木荷,对其他树种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生物防火林带的结构研究上,有学者指出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应与当地火险等级划分相联系;对于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机理,有学者提出生物防火林带的防隔火功能更多源于常绿阔叶树的树冠结构以及相对密植构成的独特林分这一新论断,并建议在新论断基础上对生物防火林带技术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武夷山市为例,分析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重要性,总结了山地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树种选择、造林、管护、投入等方面提出若干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南方地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应用《热带北缘防火林带营林技术》的成果,在气候不同的区域展开试验,筛选出各区域最适宜的防火树种.解决了该地区防火林带的树种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优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和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配合浙江省“万里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通过调研并结合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依据树种类型、防火能力等级、适应性强弱为浙江省不同区域和不同防火林带类型推选出32个生物防火树种,同时根据各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和栽培特性,提出相应的树种配置模式和防火林带构建技术。  相似文献   

14.
汤长江 《绿色科技》2019,(11):162-164
指出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森林防火关键的基础性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一项治本措施。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生物防火林带的营建,在连城县现有多类型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中,油茶生物防火林带是一种既有良好防火作用,又有比较显著经济效益的优良生物防火林带,同时连城县的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合油茶防火林带的营建。以连城县姑田镇经济树种型(油茶)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为例,探讨了油茶防为材带营造技术措施,分析了油茶防为林带的营建效益,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面系统地综述了惠阳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的成效。调查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情况,分析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果以及生物防火林带产生的防火、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益。阐明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的意义和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广东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北乔灌复层防火林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湖北乔灌复层防火林带的研究表明:1、乔灌复层防火林带中乔、灌不同树种对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的要求相同或近似,灌木树种要有一定的耐阴能力,防火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2、防火林带内树种的基本配置方式有凸形配置和凹形配置2种,二者各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提高林带防火能力。3、林带走向应与防火季节主风向垂直,在湖北绝大多数林带的走向以东西向为宜,林中应设计与坡向垂直的林带,林带造林密度大于常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的主要指标进行探讨,论述了防火林带的防火树种选择、防火林带类别、林带宽度和结构、林带阻隔网密度、林带阻隔网密度理论数据及五岔沟林业局防火林带建设工程的有关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8.
浅谈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门县是全省重点林业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5.78%,人工林面积6.46万hm2。生物防火林带是阻隔林火蔓延、实现"绿色防火"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祁门县在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从冷水江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情况和森林防火工作所面临的态势入手,分析了冷水江市生物防火林带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的七条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木荷防火林带效益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木荷为主)有较长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在肇庆市一些国营林场就开始种植木荷防火林带,到目前为止,这些地方的生物防火林带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木荷林带的效益评估未进行系统地总结研究,通过对木荷林带效益的监测研究表明.营造木荷防火林带具有较强的防火效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