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研究采用不另外占用土地的、以盘培多花黑麦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沟渠湿地来降解农村生活污水,并分析各项污染物指标在沟渠中的迁移变化。结果表明,设置盘培多花黑麦草的生态沟渠与自然沟渠相比,对生活污水中污染物中的氨态氮、总氮、总磷都有着较强的降解能力。靠近生活污水排水口处的300m生态沟渠内,各种污染物指标的降解幅度都较大,而远离排水口处的300m生态沟渠内,各种污染物指标的降解幅度都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降水径流过程中非点源污染物氮、磷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降水作用下长沙县金井河小流域农业源头沟渠水中氮、磷的流失特征与生态拦截效应。结果表明:在降水初期非点源污染物氮、磷浓度与降水径流量的变化均呈逐渐递增趋势,雨后均呈递减变化;降水作用下沟渠系统总氮输出的最大值为4.67 mg/L,总磷输出的最大值为0.38 mg/L,其氮素输出的主要形态为氨态氮和硝态氮;雨后各断面氮、磷的输出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总氮与总磷含量分别在雨后第3天和第2天达到最高;菖蒲–茭白段的生态拦截效果明显高于自然段的自然净化效果,表明植物拦截和吸收是植被段氮、磷去除的重要途径,菖蒲、茭白在6月吸收氮、磷分别达26.90、2.34 g/m~2。  相似文献   

3.
针对浙江省杭嘉湖区域养猪场废水排放所造成的农田和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日渐严重的状况,本研究构建了以盘培牧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沟渠来降解流经沟渠的养猪场废水,观测了养猪场废水中重金属含量在盘培高羊茅和盘培多花黑麦草所构成的生态沟渠中的沿程降解梯度变化。结果表明:盘培高羊茅对养猪场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Cu、Zn、Cd的吸收降解能力都要强于多花黑麦草。在铺设盘培牧草的600 m沟渠中,3种重金属污染物指标在靠近污水入口处的300 m沟渠内降解速度较快,而在远离污水入口处的后300 m沟渠内变化幅度相对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4.
对厦门龙舟三池水体、底泥和周围排污口进行了监测,监测指标主要为pH、溶解氧、氨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和叶绿素8个理化指标,并对龙舟三池氮磷污染状况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舟三池水体呈弱碱性;水体和底泥中氮磷营养元素浓度较高,其主要污染物来源为外海来水;外海来水和内池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龙舟池和中池具有富营养化的潜在条件.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杭嘉湖区域水网沟渠发达,是浙江省最大的粮食产区,化肥施用量较高,农业污染日渐严重。本研究采用不另外占用土地的、以盘培多花黑麦草和高羊茅牧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沟渠湿地来降解养猪场废水,并分析各项污染物指标在沟渠中的迁移变化。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对养猪场废水中的总N、总P的降污能力都要强于高羊茅,对于沟渠水体中的增氧能力则弱于高羊茅。在铺设盘培牧草的600 m沟渠中,各种污染物指标在靠近污水入口处的300 m沟渠内降解速度较快,而在远离污水入口处的后300 m沟渠内变化幅度相对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沟渠对农田氮磷流失的拦截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类型沟渠对农田径流水中氮磷的拦截效果及其机理,分别针对3种类型的农田排水沟渠(生态拦截沟渠、简易土质排水沟渠、混凝土板型沟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生态拦截沟渠对农田径流水中的氮磷元素可以起到明显的拦截作用,几种养分(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可溶性磷)的降低幅度在31.81%~58.21%之间,净化效果明显高于简易土质排水沟渠和混凝土板型沟渠。总体来看,生态拦截沟渠对氮磷元素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可以减轻周围环境受到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7.
淡水池塘4种生态沟渠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淡水养殖池塘的养殖废水排放沟渠,通过运用2种生物操纵(水生植物和鲢鱼、鳙鱼)技术,以及生物浮床技术、生物填料技术等4种技术模式,以沟渠自净能力作为参照对比,研究出一种修复效果全面的池塘排水沟渠生态构建模式,为解决池塘排放水污染和调控池塘养殖水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池塘排水沟渠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35 d内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_(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3%、11.85%、17.98%、12.95%、4.52%、43.35%;(2)生物浮床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最理想,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_(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91%、58.97%、75.92%、42.83%、32.73%、85.62%;(3)生物填料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较理想,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_(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1.64%、14.89%、58.59%、75.66%、47.92%、67.36%;(4)水生植物操纵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一般,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_(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81%、23.40%、66.61%、33.07%、34.18%、41.21%;(5)鲢鱼、鳙鱼生物操纵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相对较弱,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_(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4.19%、23.71%、32.75%、43.15%、21.70%、68.72%。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沟渠内3种水生植物对双季稻田施肥期间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杂草相比,沟渠内香根草、茭白和白莲对水稻田氮、磷污染物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且越靠近稻田出水口,它们的降解能力越强;3种水生植物对氮、磷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总体上表现为白莲>茭白>香根草;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水生植物对沟渠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沟渠不同水生植物对双季稻田氮磷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沟渠内3种水生植物对双季稻田施肥期间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杂草相比,沟渠内香根草、茭白和白莲对水稻田氮、磷污染物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且越靠近稻田出水口,它们的降解能力越强;3种水生植物对氮、磷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总体上表现为白莲茭白香根草;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水生植物对沟渠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生态农业小流域的氮、磷减排效果,以广东省英德市大站镇长湖水库粉洞生态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研究小流域面源氮、磷污染物含量和污染负荷输出特征,确定关键源区,评价生态农业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流域内水体受污染程度低,大部分都在Ⅲ类水质范围内;总氮、总磷是流域内主要污染负荷;流域地表水氮素组成主要以溶解态氮为主(>50%),溶解态氮以硝态氮为主;关键源区有水土流失、养鹅场、居民点、养猪场、耕地。研究期间流域总氮负荷为345.22 kg,总磷负荷为69.47 kg,入河污染负荷强度低,总氮和总磷的入河系数分别为0.16和0.63。以上结果表明,生态农业小流域氮、磷减排效果显著,且流域氮、磷消纳能力强,使得流域内氮、磷污染负荷较低,水质较好,生态农业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拦截沟渠中氮、磷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沟渠中种植观赏植物梭鱼草,研究了不同时间沟渠中梭鱼草段与无植物段拦截净化氮磷的效果以及梭鱼草自身氮磷含量、生物量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梭鱼草段与无植物段都会净化沟渠水中的氮磷含量,全氮、全磷含量的降低(3.37%-3.33%)一般要高于硝态氮、铵态氮的变化(-3.66%-7.14%),梭鱼草段拦截氮磷的能力(6.82%-33.33%)明显高于无植物段的自然净化(-3.66%-6.67%);降雨后,沟渠水中全氮、硝态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铵态氮含量变化则不稳定,全磷含量在雨后第2d含量达到最高,然后趋于平稳;梭鱼草氮磷含量以及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在10月份达到最高值,可确定此时为其最佳收割期,其氮磷含量分别为28.38g/kg、4.10g/kg,生物量为0.19kg/m2。梭鱼草收割全年可从沟渠带走氮、磷分别为5.36g/m2、0.78g/m2。本研究结果对开发观赏植物在沟渠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沟渠及塘堰湿地系统对稻田氮磷污染的去除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原位状态下灌区沟渠及塘堰湿地系统对稻田氮磷污染的去除效应和规律,在湖北省漳河灌区选取农沟~斗沟尺度的3段典型排水沟渠和一处塘堰,分别于2009—2010年5—9月水稻生育期在沟渠和塘堰进出水口采集水样进行氮磷浓度化验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农沟~斗沟尺度典型排水沟渠对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整体去除率分别为44.6%、9.9%、37.3%、35.1%;塘堰对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5.2%、15.6%、30.2%、-6.5%。典型沟渠和塘堰对氮磷污染的去除表现出一定的抗冲击自修复性。原位条件下,由于排水沟中水力停留时间都不长,使得种植不同植被的沟段之间对氮磷的去除效应差异性不明显。塘堰湿地系统中植被的选育及其管理对去除稻田排水氮磷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生态型氧化沟中美人蕉、茭白、通菜、水浮莲4种常见植物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生态型氧化沟对低浓度生活污水中的COD、SS有比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分别达到51.02%、58.92%,但对TP、NH4+-N、TN的去除效果较差.不同植物在氧化沟系统中的作用有较大差异,美人蕉对氮、磷的去除量最大(分别为152.3、22.6 g/m2),水浮莲次之,茭白和通菜较小.从植物去除的氮、磷量占总去除量的比例来看,美人蕉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总去除量的0.24%和0.18%;茭白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总去除量的0.11%和0.03%;通菜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总去除量的0.09%和0.06%;水浮莲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总去除量的0.12%和0.09%.另外,植物对系统中剩余污泥的清除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别于旱季和雨季对盘龙江、大清河、宝象河、捞渔河、柴河、东大河等16条主要的滇池入湖河道的入湖口氮、磷污染物含量进行监测,分析不同入湖河道口氮、磷污染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流经昆明主城区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远高于流经呈贡县的河道和流经晋宁县的河道,流经呈贡县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比流经晋宁县的河道高。在雨季流经昆明主城区的入湖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远低于旱季;流经呈贡县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雨季比旱季有明显的增加,流经晋宁县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雨季比旱季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控制滇池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的沸石吸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现场试验方法,研究了滇池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物特征及天然沸石对模拟降雨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结果表明,沸石床对NH4^ -N和TP处理率达50%以上可持续约17h;对N03^- -N、N02^- -N则分别为5h和8h。流速及运行次数对NH4^ -N去除率均有影响,同样的处理时间下,流速增大或运行次数增多,沸石对NH4^ -N的去除率减小。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蟹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农业。目前,关于种稻和蟹沟面积最佳比例问题尚无明确定论。就蟹沟面积和种稻面积比例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得出结论,从氮、磷、钾3种元素角度考虑,其比例应分别为26.53%、13.53%和42.37%。但考虑到补充大量外源氮肥时水体分子氨会对蟹造成毒害,建议将蟹沟面积比例控制在26.53%左右。在不施或少施肥料的情况下,蟹代谢废物中的氮、磷完全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只需补充钾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洞庭湖区不同养殖池塘的水质状况。[方法]以珍珠养殖池塘、四大家鱼苗种养殖池塘、四大家鱼成鱼养殖池塘、大水面、藕池、浮萍池等养殖池塘和进水沟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各水体中COD、氨氮、亚硝酸氮、总氮、总磷、可溶性磷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藕池中的CO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苗种池和进水沟的COD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7大水体中珍珠养殖池的COD最低;苗种池中的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大水面、进水沟和珍珠养殖池的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以珍珠养殖池的氨氮含量最低。成鱼池中的亚硝酸盐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珍珠养殖池和浮萍池中的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珍珠养殖池的亚硝酸盐氮含量最低。大水面中的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进水沟和浮萍池中的总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珍珠养殖池的总氮含量最低。大水面中的总磷含量与进水沟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浮萍池与藕池中的总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珍珠养殖池的总磷含量最低。大水面中的可溶性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进水沟和成鱼池的可溶性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浮萍池和苗种池的可溶性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珍珠养殖池的可溶性磷含量最低。[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池塘水质的调控与管理以及合理、可持续的渔业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生态拦截沟渠技术不额外占用土地,能高效拦截净化氮磷污染物,并兼具生态景观美化之功能。人工湿地技术、稻田消纳技术以及前置库技术,也能有效拦截氮磷污染物,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限制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广。以丁型潜坝技术为代表的陆-水交接面污染拦截净化技术在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物的过程阻断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缓冲带、生草覆盖、脱氮沟以及湿地-多级塘等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生态拦截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地形地貌现状,因地制宜,兼顾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充分利用和改良现有沟渠塘的基础上注重氮磷养分资源的回用,从而提高拦截效率,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