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防治新药──对虾克毒王,经过1995年在福建、广东、山东、天津、辽宁等地共5000多亩大面积养虾生产推广试验表明,只要按照《中国对虾养成技术规范》操作,以“对虾克毒王”药物做成药饵,在虾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投喂,可以增强其抗病能力,抑制病毒的传播感染,使病虾康复,延长生长时间,减少死虾量,对病毒病的发生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受到了虾农的普遍欢迎。对虾克毒王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合办的北京海康达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与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开发。1994年8月经首都…  相似文献   

2.
薛晖 《水产养殖》2009,30(5):43-4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1992年首次在台湾对虾养殖中被发现,一度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直到今天依然是对虾养殖中需要重点防范的主要病害之一。2007年5月江苏省首次发现该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并造成克氏原螯虾的批量死亡。2007年全省发病面积近6000×667m2,发病塘口死亡率在5%-20%;至2008年底,全省发病面积已达8万亩。  相似文献   

3.
<正> 中型新对虾 Metapenaeus intermedius(Kishinouye)和布氏新对虾 M.burkenroa-di Kubo 为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经济虾类。中型新对虾一般体长10~14厘米、体重25~50克,大个体达16厘米、重60克;布氏新对虾体长5~7厘米,体重3~4克,大者9厘米、重8克左右。上述两种新对虾在海水中生长发育,它们的仔虾能否经过人工过淡处理后达到“海虾淡养”之目的,是我们进行仔虾淡化试验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虾混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虾单养池塘中高蛋白质饲料的大量投入,使得含氮代谢产物在池塘中积累,是导致近年来养殖水环境恶化,虾病频发的主要因素。对虾单养池塘一旦发病很难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1])。为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开展了虾贝、虾蟹、虾鱼和虾藻等不同健康养殖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进入日本市场的除了野生对虾外,还有各地养殖场的人工养殖对虾和南朝鲜、台湾产出口的养殖和野生对虾。体重在40克以上,每公斤约27尾的对虾称东虾,每公斤30尾以上的称剑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南海沿岸各地养殖南美白对虾排塘率高、成功率低,这使养殖者觉得对虾难养,不少人弃虾改养其他品种。许多养虾场放养南美白对虾虾苗后5~30天就陆续发病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灭。据各地反映,认为主要原因是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引起的。由于连续受虾病严重困扰,对虾产业几乎陷入全线低迷。虾苗滞销,虾料降量,虾塘降租,加工厂高价收虾或无虾可收。面对对虾疾病严重威胁养虾业,怎样使对虾养殖业渡过难关?在此,笔者提出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防控的措施,供养殖者参考。一、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病因与症状外国专家所称的早期死亡综合征(EMS)或急性肝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以茂名市的渔业资源为基础,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广东茂名重要海虾品种斑节对虾进行无水低温长途运输初步探究,实验结果可为斑节对虾无水保活长途运输的进一步探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用虾斑节对虾从市场购买,购买时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的个体(避免购买软壳虾或正蜕壳的对虾)作为实验用虾。斑节对虾平均体长(13.5±0.5)厘米,平均体重(31.5±1.5)克。  相似文献   

10.
日本渔民总是把活对虾运到鱼市场。因为这样卖价高.在产卵季节.养虾者却因此可以从鱼市场的活对虾里选择亲虾.只要看卵巢是否成熟.就能选出雌对虾.产卵虾的平均体重是80—100克.  相似文献   

11.
<正> 1 “超大规格超高效益”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超大规格”指的是生物学体长14~18cm的对虾。自从1993年对虾暴发病毒病以后,北方养殖中国对虾一般6月中旬到7月发病出池,对虾的生物学体长一般在6~12cm,我们把这一体长范围的中国对虾称小规格虾。目前在一定单产情况下,其规格达到生物学体长12~14cm,这可以认为是大规格虾。因此,我们把14~18cm的虾称超大规格虾。  相似文献   

12.
金朝霞 《海洋渔业》2000,22(2):93-94,92
<正> 一、概述 泰国内陆养殖对虾(斑节对虾)已有十多年,但最近却成为土地和水体管理上很有争议的话题。泰国内陆养殖对虾始于1990年,当时泰国海边养虾场大范围发病,而内陆养虾者克服了咸水供应不足和仔虾对低盐度水的适应等问题,摸索出了低盐度水的养虾方法;加之养虾比种稻收益高,从而使得大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利用虾头废弃物资源,本研究以山东4种常见虾——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a)、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及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mamei)鲜虾头为原料,测定了不同来源虾头的蛋白质、氨基酸、磷脂、虾青...  相似文献   

14.
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作为人工感染实验的毒种来源,对中国对虾幼体及仔虾进行了人工感染研究,结果表明HHNBV通过水体浸浴不能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卵,幼体及仔虾;但可通过投喂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仔虾,使其发病死亡,死亡的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15.
陈德芳 《齐鲁渔业》1996,13(6):31-33
分析了对虾病毒病的致病因素,感染特性,传播源和发病规律,提出“六免疫”融为一体的虾病防治新方略,介绍了仿鲜活克毒药饵配方的设计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正> 唐海县1993年对虾发病有以下特点:(a)发病早·来势猛,面积广,死亡率高;(b)发病不分品种,无论中国对虾,斑节对虾,还是车虾,都不同程度地染病;(c)不分养殖模式(粗养、精养、半精养),不分大地小池、新池老池,均遭受虾病侵袭;(d)病因不清。病虾表现为不摄食、空肠、空胃,体色由红到灰白,至于是病毒,病菌,还是综合感染,众说不一。尽管目前对虾死亡病因难以确定,但有以下几种现象值得重视和研究:1 种源问题 1992年由于风暴潮的突  相似文献   

17.
飞跃发展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喜欢栖息于水草、藻类繁茂的场所,因此在我国的广东、台湾两省称之为“草虾”;日本人叫它“牛虾”;是对虾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雌虾体长可达30厘米,体重逾250克。体表有棕色和暗绿色相间的横斑,腹肢基部外侧呈鲜黄色。国内自然分布,以海南岛和台湾沿海较为多见;是人工养殖虾类的优良品种之一。台湾养虾的企业化,约仅有十年历史;但是斑节对虾养殖却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当时渔民在靠海岸的沙质壤上建塭,实行遮目鱼、斑节对虾和独角新对虾  相似文献   

18.
在7-9月高温期,采用低密度、添加淡水、天然海水经消毒处理、投喂全人工饲料等方法饲养斑节对虾,利用60亩池塘,放养30万尾1-1.2cm虾苗,经58天获体长14±2cm成虾1250kg。本试验的设计原理是利用高温、低密度,促使斑节对虾快速生长,缩短成虾饲养期,从而有效地保障连年发病的对虾在虾病流行季节能够获得一定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广东沿海对虾育苗场的南美白对虾亲虾暴发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亲虾感染了白斑综合症病毒,还有一些亲虾同时感染桃拉综合症病毒。发病对虾体色发红,部分对虾体表可见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点。对这些病毒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导致本次对虾传染病的WSSV基因片段与基因库已报告的WSSV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确定这些亲虾主要因感染了WSSV和TSV而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20.
利用鹰爪虾粉和对虾粉作为蛋白源制备试验饵料,在所述的条件下饲养不同发育阶段的对虾。从虾体的增重率、饵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等指标,判断对虾对配饵中蛋白质的需要量。从试验对虾的体重范围来看,各体重阶段对配饵蛋白质含量要求是不一样的,虾体较小时要求饵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较低。随着虾体的长大,要求饵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就逐渐提高。在虾体重为0.14~0.9克阶段,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27.1~42.8%(中值为35.5%),就能促进稚虾良好生长。当虾体重为0.89~2.86克阶段时,饵料蛋白质含量为35.3~51.6%(中值为43.5%)都有较高的增重率。当虾体重范围为1.7~10.85克时,饵料蛋白质含量为40.4~61.1%(其中值为50.8%)各组都有较高的增重率。从消化率的测定可见,对虾个体越大,蛋白质消化率越高。说明随着虾体的长大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