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皖垦糯3号是扬州大学与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优质糯稻新品种,该品种自2015年参加安徽省中粳组区试试验,于201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好,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该品种的推广和运用能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提高社会效益。本文作者介绍了皖垦糯3号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孟凡东 《农技服务》2014,31(7):257-257
高产、优质、广适常规水稻新品种"皖垦糯2号"是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常规粳型优质糯稻新品种,该品种是2005年春在海南测配组合武运粳19号×武育糯16号,经7代系谱法选育而成,2008年稳定后进行鉴定,2009-2010年在安徽皖垦生物工程研究院进行了进行适应性比较试验.由于其在品质、丰产性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3.
糯玉米新品种垦粘8号是以自选系垦糯1号为母本、自选系垦糯4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5 331.0kg·hm~(-2),比对照垦粘1号增产8.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5 176.3kg·hm~(-2),比对照垦粘1号增产7.4%。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等优点,于2017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二、三积温带作为鲜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冀香糯1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利用引进早熟特种稻新香糯为母本、丰产优质糯稻品种冀糯1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定向选择和多点鉴定选育出的香稻品种。该品种叶片深绿、生长期植株香味飘逸,具有高产、抗病、早熟、抗逆性强等特性。生育期169 d左右,属中粳中早熟品种。适宜在冀、京、津稻区做一季稻种植,最适合缺水稻区或旱育秧节水栽培。米香味浓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1~2级标准。2007~2008年河北省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为8 706.2 kg/hm2,较对照垦育20增产1.69%。2009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正1主导品种及产量结构指标1)核心目标: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好,抗性强。2)选用原则: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米质主要指标达国标三等以上标准的品种(组合),高产田块达亩产650?700kg、一般种植水平达640kg以上;生育期140?150天左右,抗逆性强。3)推荐品种:主要示范品种为常规中粳皖稻68、皖稻153、新强8号、徽两优996、丰两优香1号、丰两优4号、y两优6号、宁粳4号皖  相似文献   

6.
优质水稻新品种龙稻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龙稻7号(哈02-220)是从五优稻1号的变异植株中经过系统选育而成.主茎12片叶,生育天数为137 d,需要活动积温2 500℃,各种综合抗性较强.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 585.2 kg/hm2,比对照品种垦稻10号,平均增产6.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100.2 kg/hm2,比对照品种垦稻10号,平均增产10.1%.米质优,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2005年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7.
冀糯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以早熟、耐旱水稻品种冀粳13号为母本,以丰产、优质糯稻品种冀糯1号为父本配组,通过有性杂交、定向选择和多点鉴定,选育而成的糯稻新品种。该品种米质粘性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耐旱、早熟等特性。2004~2005年国家区试,2 a平均产量为9 252.0 kg/hm2,较对照中作93增产8.2%;大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887.5 kg/hm2,较对照中作93增产16.3%。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1~2级标准。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优质玉米新品种柳糯10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糯10号是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以自选系sw41-1-2-1-1为母本、Lj2000-2-3为父本杂交配制育成的糯玉米单交种,该品种生育期中熟,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综合抗性较好等特点,一般鲜果穗产量为11 200.0~13 500.0 kg/hm2,高产栽培可达15 000 kg/hm2,栽培密度为42 000~52 500株/hm2,果穗品质达到国家区试鲜食玉米感官二级标准,适宜广西鲜食玉米主产区中等肥力以上田块种植,2010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
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皖芝1号选育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适合安徽生态条件的芝麻新品种,研究其高产配套技术。[方法]以芝麻雄性不育材料为母本,豫芝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F:中选择优良可育株,通过逐代优选,系统选育出皖芝1号新品种。[结果]安徽省芝麻新品种区试结果表明,皖芝1号在9个参试的常规品种中居第1位,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7.81%。2007-2009年在安徽及周边省份示范推广,表现产量高、品质好、抗性较强.综合性状优于当地主栽品种,比一般品种产量提高7.81%~59.70%。[结论]该研究对于加快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抗、高产、优质常规水稻新品种皖垦粳2号是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常规粳型优质粳稻新品种,2017年通过安徽省审定,2014年申报国家新植物品种权保护,品种权申请公告号为CNA015442E;该品种丰产性好、米质优、抗性强,适宜在安徽省沿江、皖南等双季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早籼788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福  夏加发  唐光勇  王元垒  曹苏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83-12984,12987
[目的]介绍早籼78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方法]早籼788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优质早稻品种早籼14为轮回亲本,Gayabyeo为非轮回亲本,通过1次杂交和2次回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结果]早籼7882005~2006年连续2年参加安徽省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216.50kg/hm2,较对照竹青平均增产6.40%;2007年参加安徽省早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95.10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3.54%。该品种全生育期105d,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4级食用稻品质标准;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适宜在安徽省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作双季早稻种植。[结论]早籼788是1个中熟、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的早籼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宜浙江地区种植的粽子专用优质糯稻品种材料,以环太湖地区收集的27份糯稻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其田间产量、米质和加工成粽子的食味品质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粽子的受喜爱程度与粽子的气味、软硬适宜度、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绍糯9714的综合得分最高;根据5个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可将27份糯稻种质资源划分为5类,其中适合做粽子的糯米主要集中在第1类(浙糯优1号、浙糯106、绍糯9714、嘉禾糯1号,具有较好的品相、感官和加工品质,综合评分高)、第2类(皖垦糯1116、太湖糯、澄糯218、镇糯19、苏御糯、糯示02、糯示03、糯示05、香糯833,该类群具有较好的风味品质,但产量和品质较差,综合评分中等)和第3类(皖垦糯1号、糯示01、糯示04、糯示06、糯示07、糯示08、皖垦糯3号、武育糯4819,该类群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综合评分中等),结合直链淀粉含量低于2%、粽子紧实度大于0.9的生产要求,最终筛选出适合浙江省种植的粽子专用糯稻品种材料有绍糯9714、浙糯106、糯示01、皖垦糯3号、浙糯优1号、嘉禾糯1号。  相似文献   

13.
晚粳糯稻新品种黄糯2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奎  王金顺  王淑芬  任正午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82-9482,9484
为更好地推广黄糯2号。黄糯2号是以农垦58/红壳糯/沈农1071的复交高世代品系为母本,与IR71218杂交,连续5代选育而成的晚粳糯新品种。通过品比、区域和生产试验,研究了黄糯2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黄糯2号丰产性好,株型较紧凑,分蘖中等,较耐肥抗倒,千粒重高,糯谷转色快,籽粒大而匀称,商品性好;中抗稻瘟病。糯米品质较优,适口性好,区试平均产量为7.673 t/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738 t/hm2,适宜在安徽省沿江、江南地区作单晚或双季晚稻推广种植。黄糯2号产量高,适应性广,抗性强,粒大匀称,其糯米具有很好的商品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忻玉6009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增产潜力。[方法]介绍忻玉6009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最后提出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忻玉6009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育系t14-3b为母本,自选系Z295为父本,于2004年选育而成。在2007年山西省预备试验中,以11 460.0 kg/hm2的单产水平排第13位,比对照品种农大108增产17.6%。2008~2009年在山西省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0 872.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8.2%,位于参试品种第7位。在2009年玉米中晚熟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1 103.0 kg/hm2,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8.2%,位于参试品种第6位。忻玉6009高产、优质、多抗,淀粉含量72.8%,属于高淀粉品种。忻玉6009中抗矮花叶病,抗玉米穗腐病、粗缩病,感丝黑穗病、大斑病、茎腐病。[结论]忻玉6009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开发应用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5.
钱光斌  吕孝林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3):234-234,264
皖稻61号从早籼213中系选而成。1992~1994年参加安徽省早籼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750~7500kg/hm2,在推广与应用中产量高、性状稳、繁茂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苗期耐寒性强、抗倒状,米质一般,抗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轻感纹枯病,施肥水平中等。  相似文献   

16.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选育及性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赤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价值及应用潜力.[方法]介绍轮选22的选育经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最后概述了其栽培要点.[结果]轮选22(原代号皖0202,皖麦202)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一般单产6.0 ~9.0 t/hm2,适于沿淮及淮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85 cm,长芒、白壳、白粒、丰角质,千粒重40 g左右,后期转色好,不早衰,特别是对小麦赤霉病抗性强,作为稻茬麦优势更强.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80万~270万/hm2.[结论]轮选22性状优,产量高,品质好,在沿淮及淮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籼2503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具有米质优异、产量较高、抗逆性较强、熟期适中和综合性状好的特点。米质达部颁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两年省区试,平均产量8 380.5 kg/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1.01%,一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418.0 kg/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8.29%;白叶枯抗性3~5级,稻瘟病抗性5~7级,抗性明显优于对照汕优63,抗倒性好。全生育期135~140 d,适宜在安徽省作一季中稻种植。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基本苗100万~120万/hm2。  相似文献   

18.
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龙优268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龙优268。[方法]综述龙优268的选育过程、产量情况、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和制种技术要点。[结果]龙优268是由不育系龙A与恢复系R268选配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4月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桂审稻2007035号)。该组合株型适中,平均全生育期115 d,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稻米品质符合部颁食用籼稻品种品质3级标准,苗叶瘟6~7级,穗瘟发病率9级,穗瘟损失率9级,稻瘟病抗性指数8.3~8.5,白叶枯病IV型5级,V型9级,2006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达7 620kg/hm2,比博优253增产2.5%。[结论]龙优268适宜在广西桂南稻作区和桂中稻作区南部种植博优桂99的地区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涡豆5号大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涡豆5号的选育经过、植物学特性、品质和产量表现等,并探讨了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结果]涡豆5号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粗蛋白(干基)含量45.33%,粗脂肪(干基)含量19.12%,属高蛋白大豆品种,品质优良;对大豆花叶病毒病SVC3中感,抗裂荚,抗病,高抗倒伏;20052、006年安徽省夏大豆区试中,涡豆5号平均产量为2 346 kg/hm2,比对照增产1.06%;2007年安徽省夏大豆生产试验中,涡豆5号表现良好,平均产量2 502 kg/hm2。[结论]涡豆5号产量较高,具有地域性强、适应性窄等特点,最佳适应区域是沿淮淮北地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等4个抗源进行稻纹枯病抗性遗传分析,为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基因定位与育种提供依据.[方法]用感稻纹枯病的粳稻品种中野1211作母本,4个籼稻抗源品种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分别作父本,组配4个杂交组合,获得F1和F2群体.用广西稻纹枯病菌优势致病型菌株AG-I-IA、GX-2以牙签嵌入法对F1和F2进行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抗源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均表现中抗纹枯病,中野1211高感纹枯病;4个杂种F1植株对纹枯病的抗病等级为4.0~8.0级,表现为中抗~高感,平均为5.1~6.1级,为中感,群体抗性呈连续性分布;F2群体纹枯病抗性分离谱较广,抗性等级变化范围为2.0~9.0(R~HS),群体抗性呈连续单峰分布.抗源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遗传率分别为15.4%、31.1%、47.7%和43.8%.[结论]4个杂交组合的F1群体对纹枯病的抗性均介于其双亲之间,抗源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均为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