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吴玉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70-9273,9313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6年冬季(12月)和2007年春季(5月),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8 589只,分别隶属于3门9纲31类。在个体数量上,果园、退耕林地和农田边界显著高于农田;在类群数量上,农田边界显著高于农田和退耕林地,果园也显著高于农田;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和密度-类群指数(DG)5个多样性指标进行分析表明,与H'相比,DG表征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更能客观地反映土壤动物分布的真实情况;土壤动物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农田边界、果园和退耕林地的土壤动物群落与农田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农田边界的存在对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生态治理区并以喀斯特高原盆地为代表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在2009年8月对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2个研究区的灌草丛、玉米地、经果林、荒地、退耕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取样以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得土壤动物1 606只,隶属3门11纲23目;分析了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及结构。从总体上看,常见类群为鞘翅目幼虫、鞘翅目成虫、双尾目、双翅目幼虫、膜翅目;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近孔寡毛目。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拾取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分布看:灌草丛退耕地经果林玉米地荒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优势种类有所不同,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密度-类群指数DG描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81只,隶属25个类群,其中小蚓类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最少的是荒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菜地(41只)>农田(40只)>果园(34只)>草坪(23只)=建筑用地(23只)>荒地(20只)。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除建筑用地外,其他5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呈现明显的表聚性(P<0.05);除荒地和建筑用地外,其他4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均具有显著的表聚性(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如下: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多样性较高,菜园和果园次之,而荒地、草坪及建筑用地的较低。【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小蚓类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总体上,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呈现表聚现象;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而荒地、草坪及建筑用地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较低。总之,剧烈人为干扰、植被稀少或单一等不利于大型土壤动物生存。  相似文献   

4.
对黔南喀斯特石灰岩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草本、灌丛)下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 556只,分别隶属3门8纲16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存在差异;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在垂直分布上表聚现象明显,其中杂食性和捕食性动物个体数的表聚性非常明显;类群数分布稍微不均匀,杂食性和捕食性动物之间相互竞争食物和空间资源,导致土壤动物类群数不完全递减;大型土壤动物在食物网的功能不同,对土壤的贡献也不同。如,一方面蚯蚓提高了土壤通气透水性,一方面则对有机物质进行粉碎,蚂蚁则参与对枯枝落叶的分解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蚂蚁可以用来评价土壤生态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城市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在银川市中山公园选择3个样地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初步调查,并将它们与农田、林地等自然状态下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中山公园土壤动物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游人活动多的地方土壤动物数量少,而且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特性,而在季节分布上7、8月份温度较高时土壤动物数量明显减少。[结论]城市土壤有机质层较浅,必要时需添加外来土壤以进行更好的生态和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6.
杨绍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9):67-69,78
[目的]将传统的土地适应性评价方法与现代GIS技术相结合,对三都县农业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方法]以贵州省三都县农业用地(耕地、园地、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地形坡度、表层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 H、交通条件、灌溉条件6个评价因子作为农业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高程数字模型图(DEM)、坡度分级图、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数据库作缓冲区进行空间叠加,建立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农业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三都县农业用地适宜区面积为620.65 hm~2,占总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的0.88%;较适宜区面积为17 595.82 hm~2,占总研究农业用地面积的24.87%;中等适宜区面积为42 077.62 hm~2,占总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的59.48%,不适宜区面积为10 443.63 hm~2,占总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的14.76%。[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不同适宜性等级的农业用地利用对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方法]设对照(CK)、施氮(N)、施氮磷钾(NPK)、施氮磷钾+秸秆(SNPK)和施氮磷钾+有机肥(MNPK)5种处理,探讨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调查发现各类土壤动物4 027头。从土壤动物类群来看,5种施肥处理中,MNPK>SNPK>CK>NPK>N;从土壤动物的数量分布来看,MNPK>SNPK>CK>NPK>N;从多样性指数来看,MNPK>SNPK>NPK>CK>N。各施肥条件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表现为中等相似。[结论]农田增加有机肥及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动物生存和发展,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5、10、15和20年蔬菜地及玉米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研究,查明该区不同种植年限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群落多样性指标、组间聚类及多维度排序分析法,对不同菜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结果]共捕获到土壤动物3 957头,隶属于6门16纲34目,其中弹尾目(44.45;)及真螨目(13.82;)为优势种群,这二类占采集总捕获量的58.27;,而寄螨目(7.33 ;)、三肠目(6.7;)、蛭态目(3.39;)、垫刃目(3.36;)、膜翅目(1.67;)、后孔寡毛目(2.3;)、近孔寡毛目(1.34;)、鞘翅目成虫(2.5;)、等足目(1.06;)及鞘翅目幼虫(2.27;)等10类群为常见类群占总捕获量的31.92;;其余的22类土壤动物均属稀有类群,占总捕获量的9.85;.对不同种植类型蔬菜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析表明:5 a菜地>20 a菜地>玉米田>10 a菜地>15 a菜地,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15 a菜地>10 a菜地>20 a菜地>玉米田>5 a菜地.垂直分布分析表明蔬菜地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类群数的季节动态分布不太明显(P<0.05),但个体数的季节动态分布已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秋季土壤动物数量有增加.组间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将5种不同种植蔬菜地类生境分为3大类型.[结论]5种不同种植类型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不同,反应了菜地土壤动物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不同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不同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研究,查明该区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特征.[方法]采用形态特征分类法、群落多样性、聚类及多维度排序分析法,对土壤甲螨进行分类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螨类3 753只,其中甲螨亚目为2 811只、中气门亚目为515只、前气门亚目为366只及无气门亚目为61只.所捕获的2 811只土壤甲螨隶属于24科28属,其中懒甲螨属(Nothrus)均为各生境共有的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数H顺序为自然林>耕地>路边绿地>工业用地,季节变化都表现为秋季>春季,垂直分布都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0~5 cm).MGP分析表明,自然林、耕地、路边绿地土壤甲螨群落均为O型,而工业用地为P型.对春秋两季4种不同生境甲螨群落的密度进行组间平均聚类分析,形成3组.[结论]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不同,这也反应了土壤甲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不同生境甲螨无翅类和低等类的丰富度和个体密度对环境变化敏感,是较好的生物指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土地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方法]对周口市区西部开发区周围的农业生产区内的农田、菜园、果园和荒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取样研究。[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4346头,分属于4门11纲25个动物类群。从总体上来说,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线虫类,常见类群为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和蚯蚓类,捕获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是:果园>菜园>荒地>农田。但果园样地优势类群有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类和膜翅目,各试验样地的常见种类也有所不同。[结论]土地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庆辉  王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674-4675
[目的]评价包头市郊区农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锌环境质量。[方法]按照"梅花型"取样,测定包头市郊区菜地、马铃薯地、小麦地、玉米地等不同土地类型土壤重金属锌含量,对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区土壤锌含量最高值为86 mg/kg,平均值为72 mg/kg,单项污染指数最大值为0.29,污染指数Pi≤0.7,说明包头市郊区农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锌环境质量属于清洁级,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蔬菜均没有安全风险。[结论]该研究为包头市进一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力和农用土地资源与环境适宜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陕西黄河湿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以陕西黄河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比较,研究了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异规律。[结果]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湿地从河滩湿地、开垦湿地(农田)到因盐碱化最终废弃后的退化过程中,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的平均值分别为1.474、1.522、1.593 g/cm3。土壤变得更紧实;土壤孔隙状况(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的各项指标也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所降低,其中毛管孔隙和总孔隙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达到极显著水平,非毛管孔隙也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孔隙度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加剧了土壤的退化;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与湿地土壤相比,开垦湿地(农田)和废弃盐碱地的最大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5.7%和22.3%。毛管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0.2%和19.4%。最小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6.1%和22.2%;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河滩湿地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均优于开垦湿地(农田)和废弃盐碱地,与河滩湿地相比,开垦湿地(农田)和盐碱化荒地总土壤蓄水能力分别降低了12.4%和15.2%。总的排水能力分别降低了2.7%和15.9%。[结论]采取合理措施安排湿地周边集体林地、农田及湿地资源开发关系对黄河湿地保护区涵养水源,调节水分循环和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在玉溪市红塔区选取玉米地、樱桃地、林地3种代表性土地利用方式,测定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活性。[结果]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类群中细菌占绝对优势,微生物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樱桃地、玉米地;微生物总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樱桃地、林地、玉米地。[结论]微生物活性和功能除了与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有关外,还与农田管理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川东北丘陵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紧实度特征。[方法]以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选取25个测样点,分析丘陵地区土壤紧实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土壤紧实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植被条件不同,也可能导致其土壤紧实度有所差异;植被覆盖率越高,其土壤紧实度越大;植被垂直结构越好,其土壤紧实度越高;枯枝落叶降低了土壤表层的紧实度。[结论]该研究对川东北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研究,以及城市绿化的模拟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陈瑞廷  张明礼  杨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19-10421
[目的]红壤中Be-7分布、含量的研究对示踪土壤侵蚀速率有重要意义,可为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方法]通过Be-7示踪技术,对昆明地区红壤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Be-7剖面分布及含量进行研究。[结果]Be-7主要分布于0~20 mm范围内,其中0~4、6~12 mm范围内Be-7含量较高。河漫滩、林地、耕地、荒草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Be-7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类型的Be-7剖面分布不同。[结论]Be-7分布可能与土地植被覆盖率、土壤质地与机械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胡久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14-6215,6401
[目的]研究县域内不同地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进行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分区,建立小麦施肥指标体系.[方法]根据遂平县耕层土壤样品化验结果,结合地貌类型、土壤类型、耕作制度与农业生产水平的相对一致性,把遂平县小麦生产分为高中低3个不同类型区.[结果]遂平县耕层土壤养分从东北至西南呈螺旋状下降趋势,东部砂姜黑土区域各项指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沙壤土地区,而西部部分地区呈现缺磷缺钾态势.[结论]该研究有助于提出县域分区高效施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桂林毛村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的相结合的方式,土壤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活性碳采用333mmol/L高锰酸钾氧化法。[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CMI的差异随着有机质活性的增强而增大,灌丛的CMI高于其它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具体为灌丛〉林地〉水田〉旱耕地,活性有机质与其它基本理化性质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活性有机质可以指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CM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喜  连宾  尹洁  刘延惠  崔迎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71-5775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10000地形图对特定高原喀斯特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与归类,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剖面特性、理化性质变化。[结果]土层(A+B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为坡耕(退耕林)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土壤剖面特征、水源涵养、颗粒组成、土壤肥力与肥力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在不同利用方式间发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规律性变化。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耕地〉退耕林地〉坡耕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耕地土壤综合质量最高,是自然成土和人为经营的结果。3~5年的退耕林地土壤综合质量高于坡耕地,表明造林措施是改善喀斯特洼地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手段。天然林土壤综合质量高于人工林地,这为利用"近自然经营"技术改善喀斯特洼地土壤质量提供了依据。[结论]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物治理、土壤质量演化的生物学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