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2.
广西岩溶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广西岩溶地区农业生产概况和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系统分析了岩溶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经调查总结了福建省福清市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发挥山海侨三者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成就,以及其主要作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5.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水文水资源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沼泽湿地所特有的水文特征和水量平衡方程的研究,详细地分析了三江沼泽湿地变化的影响因素。指出人类活动的干扰直接导致沼泽湿地水文水资源环境的变化,湿地面积不断的减少,使湿地生态功能不断下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6.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以库区小流域为单元,打破乡村行政界线,走生态农业和开发,治理相结合的路子,以生物链为线索,以实现良性循环为目标,变死水为活水,改荒山为绿色银行,发挥水利工程潜在效益,大力发展库区渔业,第三产业和通过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提高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其它山区,库区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1999年,隰县被列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在项目进展中,按照规划一步到位,栽植一次成活、治理一次达标、水利一并配套的方略实施。同时,建立了严格的项目管理机制、规范的资金运营机制和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了项目的健康开展。 相似文献
8.
9.
以往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均为水文法和水保法。由于这2种方法都不能系统地揭示水土保持对水循环影响的物理机制,并且采用的水资源评价口径只是单一的狭义水资源,使得研究成果不能真实反映水土保持的水文水资源效应。以狭义水资源和广义水资源为评价口径的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则能克服水文法和水保法的严重弊端。评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应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型),以黄河流域的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为例,对水土保持的水文水资源效应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使广义水资源量增加72.6亿m3,增幅27.1%;使狭义水资源量减少9.0亿m3,减幅14.4%;使狭义水资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即地表水资源量减小、不重复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11.
城市化进程中区域水土资源复合开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水土资源耦合关系及其开发利用的博弈分析,以西安浐灞生态区为对象,对区内2001-2011年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信息熵和均衡度进行分析,选取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生态服务价值作为评价指标,并计算复合开发后的综合效应指数,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综合效应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动态变化信息熵由2004年前的1.5上升至2011年的1.795 3,土地结构均衡度(J)上升至0.788 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综合效应指数值由2004年的0.207 8上升到2011年的0.835 7,土地利用结构与综合效应灰色关联度排序为r11>r9>r2>r5>r7>r3>r4>r6>r8>r1>r10,表明复合开发后水土资源综合效应明显提高,其主要驱动因子为信息熵和水域利用。 相似文献
12.
13.
该以秭归县为例,充分认识三峡工程的淹占情况及水土流失的现状,并就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开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及如何防止水土流失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从平凉城郊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雨养型农业区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建立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四种农业用水模式,并通过试点试验运行,节水效果显著,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结合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实例,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中资源环境条件的分析评价,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综合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冬小麦水分胁迫规律与灌溉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淮海平原区是中国主要的水分亏缺区,进行合理的灌溉,充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近些年该地区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利用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EPIC),通过模拟黄淮海平原典型区河北沧州地区冬小麦在3种灌溉情景下的生长过程探索合理的灌溉策略。首先通过雨养(无灌溉)情景模拟,分析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冬小麦生长期内水分胁迫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自动灌溉,调整单次灌溉最大量来分析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并根据灌溉实施过程探索合理的人工灌溉方式进行手动灌溉模拟。研究发现:该地区冬小麦在生长期内缺水严重,存在4个主要的水分胁迫期,分别位于分蘖期、返青期、拔节期和灌浆期;通过分析自动灌溉结果,冬小麦在播种期需灌溉10 mm,分蘖期40 mm,返青期35 mm,拔节期35 mm,灌浆期10 mm,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证水分利用效率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试验证明,利用EPIC模型可较好地进行作物的水分胁迫与灌溉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我国华北平原缺水情况,提出了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节约用水是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两大基本战略措施,中线工程将促进华北山前平原新产业带的形成,推动整个华北平原农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优化冬小麦水氮配置,实现养分水分资源高效利用,试验设计3个灌水水平(低灌水W1:25 mm;中灌水W2:40 mm;高灌水W3:55 mm)和5个氮肥水平(N0:0;N1:8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共计15个处理,探究了喷灌条件下灌水、施氮及其互作对籽粒灌浆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建模求解最优水氮配置。结果表明:施氮对te(灌浆持续时间)和tm(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影响显著,两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N3施氮水平下te和tm最大,均值分别为43.9,24.6天,比N0(不施氮)分别增加1.7,3.0天。W2N3处理的tm值最大,比最小处理W1N0延后5.0天。GFmax(最大灌浆速率)与AG(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相关(r=0.841**),千粒重与产量(r=0.791**)、te(r=0.755**)和tm(r=0.717**)呈极显著正相关。W2N3组合产量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大,分别为8960 kg/hm^2和2.83 kg/m^3。水氮耦合通过优化灌浆过程可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喷灌灌水定额26~35 mm、施氮量193~204 kg/hm^2(基施40%+拔节期追施60%)的水氮资源配置模式可实现节水增产双效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