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两优8106     
《农业信息探索》2014,(5):47-47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5品种名称:两优8106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1892S×YRl06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5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7天。株高116.0cm。穗长24.7cm,每667m2有效穗数15.6万穗.每穗总粒数164.6粒,结实率83.9%,千粒重30.1g。(1)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升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1%,长宽比2.7,垩白粒率61.0%,垩白度12.5%.胶稠度83mm,直链淀粉含量13.8%。  相似文献   

2.
广两优676     
《农业信息探索》2014,(5):46-47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4品种名称:广两优676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广占63-4S×福恢676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40.9天,比对照Ⅱ优838长6.7天。株高136.4cm.穗长27.5em.每667mz有妓穗数15.1万穗.每穗总粒数177.9粒,结实率77.1%,千粒重30.0g。(1)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中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较差。(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9%,长宽比2.9,垩白粒率19.0%,垩白度2.9%,胶稠度84mm,直链淀粉含量16.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相似文献   

3.
盐粳68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1天,比对照金株1号早熟1.5天。株高97.4cm,穗长15.8cm,每穗总粒数121.8粒,结实率90.8%,千粒重24g。抗性:苗瘟5级,叶瘟3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垩白米率10%,垩白度1.2%,胶稠度81mm,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冼质稻谷》标准2级。  相似文献   

4.
苏秀9号     
《农业信息探索》2010,(5):36-3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4品种来源:苏9522/秀水63/195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4天,与对照豫粳6号相当。株高100.2cm,穗长16.9cm,每667m2有效穗数19.5万,每穗总粒数155.5粒,结实率87.4%,千粒重25g。抗性:综合抗性指数4.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8.1%,垩白米率40%,垩白度3.5%,直链淀粉含量17.3%。胶稠度83mm。  相似文献   

5.
《农业信息探索》2008,(2):31-3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2.6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6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抗倒性较弱,每667m^2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23.0cm,穗长25.9cm,每穗总粒数153.9粒,结实率75.1%,千粒重26.1g。  相似文献   

6.
早籼稻空间诱变新品种“浙101”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籼“浙924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SP2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育获得早籼突变体“浙101”,在熟期、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上比原亲本有明显改良。2003-2004年浙江省两年区试平均每公顷产量7189.5 kg,比对照“嘉育293”增产3.7%,表现株型适中,穗、粒、重兼顾,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抗稻瘟病等特点。2002-2004年经浙江省多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联合鉴定,平均叶瘟0.8级,穗瘟1.5级,穗瘟损失率2.6%;白叶枯病4级,抗病性比原亲本和对照有显著提高。2005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浙江省第1个通过空间诱变技术选育成功的早籼稻新品种,适宜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稻区作早籼稻种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表明空间诱变同步改良早籼稻多个性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为改良水稻品种的抗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吡虫啉在对抗水稻褐飞虱虫害中大量使用.本研究结合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吡虫啉对褐飞虱的遗传多样性影响.利用20个ISSR引物对连续施用吡虫啉的褐飞虱9个世代的19份材料扩增,共获得49个位点,其中只有1个位点出现特异性条带.利用25对AFLP引物对供试材料扩增,结果共有111个扩增位点,呈现多态性条带的位点11个.共获得59个多态性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最高的是G8(10.2%),比例最低的是G1(1.69%).多态性条带比例变化趋势表明,在筛选的早期G1、G2和G3世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应答较快;在筛选的中期G4、G5和G6世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应答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化范围在1.69% ~8.47%之间;在筛选的晚期G7,G8和G9世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应答波动幅度较小,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变化范围在6.78%~10.2%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的连续使用,可能会造成褐飞虱DNA的突变,从而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本研究结果为揭示褐飞虱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探索》2008,(1):38-39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9品种名称:泸香615(区试代号:泸香91A/泸恢615)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品种来源:泸香91A×泸恢615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后期转色好,每667m^2有效穗数17.6万穗,株高112.5cm,穗长25.2cm,每穗总粒数160.7粒,结实率74.2%,千粒重30.1g。  相似文献   

9.
深优957     
《农业信息探索》2011,(9):38-39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7 品种名称:深优957 选育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品种来源:深95Axα-7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2天,比对照金优207长1.2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每667m^2有效穗数19.5万穗,株高99.9cm,穗长22.2cm,  相似文献   

10.
中黄46     
《农业信息探索》2014,(10):42-42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3008品种名称:中黄46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ti15176/Century-2.3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黄淮海夏播生育期平均104天,比对照品种冀豆12早1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0cm,主茎16.5节,有效分枝1.8个,底荚高度15.9cm,单株有效荚数35.9个,单株粒数76.5粒,单株粒重18.0g,百粒重24.2g。披针叶,白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中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41.83%,粗脂肪含量21.48%。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R26”植株的叶鞘和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分别比感虫水稻品种“TN1”植株的低3.78%和3.05%。除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外,褐飞虱在“IR26”上取食第2代时体内其他氨基酸含量均升高,从第3代开始下降。饲养在“TN1”上的褐飞虱转移到“IR26”上取食后,其蜜露中氨基酸除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胱氨酸外,其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上升。而在“IR26”上取食3代的褐飞虱转移到“TN1”上取食,其蜜露中的苏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下降,但氨基酸总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思茅和开远的稻褐飞虱致害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思茅和开远虫源在群体测定时分别表现为孟加拉型和生物型Ⅱ的致害特征。开远稻褐飞虱若虫在IR36、ASD7上的存活率均小于38.00%;思茅虫源在IR36、ASD7上的存活率均大于52.00%。若虫发育历期,开远虫源在Rathu Heenati上最长,而思茅虫源在Ptb33上最长,两地虫源在TN1、IR26、Mudgo、ASD7上均差异不显著。开远和思茅的稻褐飞虱若虫对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取食选择性。若虫取食的选择性同其对不同品种的致害性的表现并非完全一致。结果说明思茅和开远稻褐飞虱的致害特性不一样。两地稻褐飞虱可能来自不同虫源地。  相似文献   

13.
湘菲优8118     
《农业信息探索》2011,(8):35-35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5 品种名称:湘菲优8118 选育单位: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菲Ax湘恢811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3天。株型适中,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每667m^2有效穗数20.7万穗,株高98.3cm,穗长22.6cm。  相似文献   

14.
龙源201     
审定编号:甘审玉2008003。 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半紧凑,株高260cm,穗位高110cm,穗长23cm,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42.5粒。穗轴红色,出籽率82.3%,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千粒重408g。含粗蛋白9.416%,粗淀粉75.278%,粗脂肪3.62%,赖氨酸0.33%。生育期131天。抗病性经接种鉴定,高抗瘤黑粉病,抗大、小斑病及丝黑穗病,高感红叶病。  相似文献   

15.
矮秆、丰产、迟熟的晚粳稻品种“秀水27”经辐射诱变处理后,获得了比“秀水27”早熟6—11天的早熟突变新品系9份,株高显著降低的特矮秆突变品系5份,蛋白质含量比亲本高6%以上的突变品系8份。还选到千粒重增加,每穗粒数增多的突变新品系。经抗性接种鉴定,多数突变品系保持了原品种的抗性,还有少数突变品系的抗性比原品种提高,有的品系不仅保持了原品种的矮秆抗倒,较抗稻瘟病,米质较优的特征和特性,而且生育期缩短,每穗粒数增多,提高了丰产水平,很有可能成为直接应用于生产的突变新品种。此外,还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可用作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水稻品种资源抗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中国Ⅳ型的核心样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抗稻褐飞虱生物型Ⅱ、中抗稻褐飞虱生物型Ⅱ、抗稻褐飞虱盂加拉型、抗稻瘿蚊中国Ⅳ型的核心样品中,分别以IR29692—99—3—2—1、IR36、RP1579—1862—72—31—52、DUO KANG No.1与标准品种(粤香占)的关联度最大,在抗虫育种亲本选择时,可以作为首选抗源。  相似文献   

17.
在大同盆地轻度盐化土壤上采用小区试验方法,试验研究了P玉米施用锌肥对营养生长,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增产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其中锌肥基施效果最好,可提早抽雄4d,早成熟5d,株高增加4cm,穗粒数增加63.2粒,干牲重增加2g,增产12.5%;锌肥拌种和苗期喷施提早抽雄2d,提甲成熟3d,株高增加2cm,穗粒数增加29.1粒和19.2粒,千粒重分别增加0.5g和1.0g,增产7.6%和4.8%;锌肥浸种提早抽雄2d,提早成熟4d,株高增加1.0cm,穗粒数增加11.8粒,千粒重增加1.0g,增产4.4%。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224份F6世代的Z601/C14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简称RILs群体)为试材,分析了水稻外观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并对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带胚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检测到控制外观品质性状的QTL25个,控制整精米粒长的3个、整精米粒宽8个、垩白粒率3个、垩白度1个、透明度5个、带胚率5个,分布于第3、5、6、7、8、11和12号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产量构成因素的QTL6个,控制有效穗数1个、每穗粒数1个、结实率4个,分布于第3、6、7、8和12号染色体上。为水稻品质和产量育种低世代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16个早籼杂交组合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8项指标分析表明,现有早籼杂交稻无一组合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全部指标能达到部颁食用优质米1级或2级标准,主要差距是精米率低、垩白米率高和垩白面积大;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和垩白面积组合间差异较大。通过相关分析看出:糙米率与精米率、整精米率;整精米率与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粒型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粒宽与粒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垩白米率呈显著正相关。在优质早籼稻选育中应把降低垩白面积和垩白米率作为主攻目标,对亲本改良首先改良不育系的垩白。  相似文献   

20.
广西褐飞虱发生特点及其迁飞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1-2012年广西龙州、玉林、来宾、永福、兴安植保站褐飞虱灯诱虫情资料,对近22a广西褐飞虱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褐飞虱迁入高峰日后向轨迹,研究广西褐飞虱的主要迁入路径。结果表明:(1)近22a来,广西5个代表站褐飞虱的迁入始见期、首次迁入高峰期均呈偏早趋势,提前率分别为1.1d·10a-1和1.8d·10a-1;而迁入终见期呈推迟趋势,5站平均推迟率为2.6d·10a-1。(2)偏南路径(包括西南、正南、东南)是广西各稻区褐飞虱春、夏季迁入的主要路径,占春夏季总迁入过程数的94%以上;偏北路径只发生在桂北地区,不到总数的6%;中南半岛、海南岛和广东省是广西褐飞虱春、夏季迁入的主要虫源地。(3)秋季褐飞虱回迁以东北路径为主,兴安站褐飞虱回迁路径中,东北路径占89%,从广东迁入的路径占11%;而龙州站东北和偏东路径共占83%,偏南路径占17%;玉林、来宾、永福3站秋季迁入峰期不明显;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稻区是广西褐飞虱秋季迁入的主要虫源地。(4)当7月850hPa高空以偏南气流为主时,会引发广西褐飞虱的灾变性迁入;当7月850hPa高空以偏北气流为主时,褐飞虱发生偏轻。当9月925hPa高空以偏北气流为主时,利于褐飞虱从湖南、江西等地南迁至广西,广西褐飞虱发生偏重,而以偏南气流为主时,发生则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