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0 只2 月龄健康兔,随机分为 3组,活体结扎圆小囊,分别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 R P)、兔巴氏杆菌等抗原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后,于不同时间剖杀取材,观察圆小囊的细胞化学变化,并对其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量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注入 H R P 及兔巴氏杆菌后,均可见到圆顶表面贴附一层 P A S阳性反应物,并且在圆顶上皮被包裹的细胞中可见少数阳性细 胞,小囊内淋巴组织中阳性反应物增多。本研究首次采用 Gom orl技术,对圆小囊的碱性磷酸酶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发现对照组及 H R P组圆小囊粘膜上皮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较弱,圆顶上皮呈阴性。硝酸银反应进一步证实了在动物的肠道淋巴组织中存在嗜银细胞,注入示踪物后可见圆小囊内嗜银细胞显著增加,弥散于淋巴组织内,在滤泡处呈片状分布。同时,圆小囊圆顶两侧粘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的数量在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 H R P 组较巴氏杆菌组更为明显。注入 H R P及兔巴氏杆菌后所引起的圆小囊的组织细胞化学的不同结果提示,圆小囊的主要功能不是吸收营养物质,它对上述两种不同抗原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机制并且圆小囊内嗜银细胞的 数量变化与兔肠道粘  相似文献   

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兔圆小囊及其他肠道组织中产抗菌肽细胞的分布定位。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产抗菌肽细胞在兔圆小囊的黏膜上皮、圆顶上皮以及淋巴组织的滤泡生发中心、圆顶区和帽区均有分布;在兔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圆小囊及其他肠道组织中的抗菌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阳性反应增强。免疫电镜细胞化学观察结果显示,除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嗜性白细胞、巨噬细胞中存在抗菌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信号外,在淋巴细胞内也发现阳性反应信号,尤其是在圆小囊淋巴组织中的DNES细胞内发现抗菌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信号。表明圆小囊的DNES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可产生抗菌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半月龄、5周龄和2月龄兔口服感染4种兔肠球虫后,圆小囊绒毛粘膜上皮间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以及圆顶两侧粘膜上皮间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感染后,5周龄组第4天、第5天圆顶两侧粘膜上皮间淋巴细胞、2月龄组绒毛粘膜上皮间淋巴细胞显著增加,其余组上皮间淋巴细胞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杯状细胞数量的变化呈现相对的不规律性:半月龄组和5周龄组圆顶两侧粘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呈增加趋势,而在2月龄组和5周龄组绒毛粘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则呈减少趋势。这些结果表明,圆小囊的局部细胞免疫机制可能在机体抗球虫免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验应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感染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蚓突、圆小囊这两个兔所特有的肠道淋巴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蚓突的病变主要在黏膜层,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淋巴细胞增生、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肠腺内有细胞分化增生;间区内血管充血。圆小囊的病变主要也是在黏膜层,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淋巴细胞增生、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严重、肠腺大量增生、肠腺内有细胞分化增生;间区内血管充血。这些病变对研究兔巴氏杆菌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兔圆小囊抗菌肽类物质对10株细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兔圆小囊是兔特有的器官,集消化、免疫和神经内分泌为一体,位于回肠末端,是兔重要的肠相关淋巴组织,佘锐萍等对兔圆小囊进行了系统研究[1~5]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兔圆小囊组织中发现有大量抗菌肽类物质分布。应用乙酸提取方法从兔圆小囊组织中分离纯化了抗菌肽类物质[6] 。抗菌肽(ABP)是天然免疫的重要介质,是哺乳动物体吞噬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的主要的杀菌分子,具有广泛的抗微生物活性和其他重要的生物学功能[7~8] 。为初步揭示该抗菌肽类物质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进行了以下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兔 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0只…  相似文献   

6.
30只2月龄健康兔,随机分为3组,活体结扎圆小囊,分别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兔巴氏杆菌等抗原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后,于不同时间剖杀聚材,观察圆小囊的细胞化学变化,并对其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量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注入HRP及兔巴氏杆菌后,均可见到圆顶表面贴附一层PAS阳性反应物,并且在圆顶上皮被包裹的细胞中可见少数阳性细胞,小囊内淋巴组织中阳性反应物增多。研究采用Gomorl技术,对圆小囊的碱性磷酸酶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发现对照组及HRP组圆小囊黏膜上皮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较弱,圆顶上皮呈阴性。硝酸银反应进一步证实了在动物的肠道淋巴组织中存在嗜银细胞,注入示踪物后可见圆小囊内嗜银细胞显著增加,弥散于淋巴组织内,在滤泡处呈片状分布。同时,圆小囊圆顶两侧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的数量在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HRP组较巴氏杆菌组更为明显。注入HRP及兔巴氏杆菌后所引起的圆小束的组织细胞化学的不同结果提示,圆小囊的主要功能不是吸收营养物质,它对上述两种不同抗原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机制并且圆小囊内嗜银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兔肠道黏膜局部免疫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30 只2 月龄健康兔,随机分为 3组,活体结扎圆小囊,分别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 R P)、兔巴氏杆菌等抗原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后,于不同时间剖杀取材,观察圆小囊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注入示踪物质后1 h,兔圆小囊圆顶上皮同普通粘膜上皮融合,圆顶及滤泡中淋巴细胞减少,后期,深部淋巴组织及滤泡中细胞排列疏松,生发中心淋巴细胞成片排空,呈“星空”样变;圆顶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扫描电镜下,粘膜上皮及圆顶上皮细胞间连接松散,圆顶上皮的 M细胞减少。 H R P组粘膜表面及圆顶表面有较多渗出物,损伤较轻;巴氏杆菌组粘膜上 皮及圆顶上皮损伤严重,呈现不规则的微孔和严重出血;粘膜上皮局部可见固有膜裸露,圆顶变性、坏死、脱落。圆顶淋巴组织中巨噬细胞明显增加。试验结果表明,注入 H R P后,兔圆小囊主要表现为以防御为主的形态学变化;而注入兔巴氏杆菌后,兔圆小囊主要表现以损伤为主的形态学改变。同时,还揭示 H R P 除可以通过圆顶上皮进入深部淋巴组织外,还可能通过粘膜上皮细胞的间隙进入固有膜,再由固有膜进入粘膜下淋巴组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半月龄,5周龄和2月龄兔口服感染4种兔肠球虫后,圆小囊绒毛粘膜上皮间淋巴细胞和怀状细胞以及圆顶两侧粘膜上皮间淋巴细胞和怀状细胞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感染后,5周龄组在,第5天圆顶两侧粘膜上皮间淋巴细胞、2月龄组绒毛粘膜上皮间淋巴细胞显著增国中,其余组上皮间淋巴细胞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怀状细胞数量的变化呈现相对的不规律性;半月龄组和5周龄组圆顶两侧粘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  相似文献   

9.
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探讨大肠埃希菌感染对实验兔圆小囊的组织病理学损伤及血管活性肠肽(VIP)在兔圆小囊组织内的分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圆小囊黏膜层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性损伤,黏膜下层淋巴滤泡的长度极显著变短(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兔圆小囊组织中的VIP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感染可引起兔圆小囊组织结构明显的病理损伤,并导致圆小囊组织中VIP的表达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0.
30 只2 月龄健康兔,随机分为三组,活体结扎圆小囊,分别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 R P)、兔巴氏杆菌等抗原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后,于收稿日期:19990510基金项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870584) 不同时间剖杀取材,观察圆小囊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注入示踪物质后1 h,兔圆小囊圆顶上皮同普通粘膜上皮融合,圆顶及滤泡中淋巴细胞减少,后期,深部淋巴组织及滤泡中细胞排列疏松,生发中心淋巴细胞成片排空,呈“星空”样变;圆顶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扫描电镜下,粘膜上皮及圆顶上皮细胞间连接松散,圆顶上皮的 M细胞减少。 H R P组粘膜表面及圆顶表面有较多渗出物,损伤较轻;巴氏杆菌组粘膜上皮及圆顶上皮损伤严重,呈现不规则的微孔和严重出血;粘膜上皮局部可见固有膜裸露,圆顶变性、坏死、脱落。圆顶淋巴组织中巨噬细胞明显增加。试验结果表明,注入 H R P后,免圆小囊主要表现为以防御为主的形态学变化;而注入兔巴氏杆菌后,兔圆小囊主要表现以损伤为主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1.
1 前言兔球虫病是家兔中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一种原虫病,幼兔对球虫抵抗力极弱,感染率高,死亡率也很高(80%左右),耐过的兔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妊娠母兔可致流产、死产,被毛粗糙、脱落,给养兔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史晓春等  相似文献   

12.
雏鸡感染E.maxima球虫后淋巴组织与外周血T细胞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对15日龄雏鸡感染3000E.maxima球虫卵囊后外周淋巴组织与血液中T细胞的变化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证实,感染球虫鸡的脾,盲,肠扁桃体以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加。外周血T细胞的消长曲线远表现出与球虫内生性发育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肠相关性淋巴样组织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系统论述了肠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结构及其在肠道黏膜免疫中的功能作用,同时,概述了肠相关淋巴组织在消化道感染中的可能作用,并指出从黏膜免疫的角度来研究畜禽消化道疾病的病原体与消化道粘膜感染的关系是揭示这类疾病发生机理的一个新的突破点,它将为策划新的防制战略以控制畜禽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和消化道感染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滑鼠蛇(Ptyas mucosus)肠道黏膜组织结构以及杯状细胞和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本试验制作肠道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阿利斯新蓝(AB-PAS)染色和Grimelius嗜银染色方法阐明滑鼠蛇肠壁显微结构和特殊细胞型的分布特点。H.E.染色结果显示,滑鼠蛇肠壁结构分为4层,从内到外依次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肠皱襞发达,肠绒毛数量和长度在前肠、中肠、后肠呈递减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前肠肌层最厚,显著高于中肠和后肠(P<0.05),中肠与后肠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AB-PAS染色结果显示,杯状细胞镶嵌在柱状细胞之间,其数量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中逐渐增加,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Grimelius银染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形状多样,分布在黏膜上皮基部和上皮细胞之间,在各段肠壁内均有分布,其数量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中呈递增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可为滑鼠蛇消化生理学研究和野生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石鸡是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特种经济动物,人工养殖越来越多,目前石鸡组织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为了解石鸡十二指肠结构和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和Grimelius嗜银染色方法,对十二指肠管壁内嗜银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十二指肠管壁内嗜银细胞呈棕黑色,主要分布于肠绒毛和小肠腺。十二指肠绒毛中的嗜银细胞位于固有层中,多呈长条形或纺锥形,靠近中央乳糜管;小肠腺嗜银细胞较多,多数位于腺上皮细胞之间或基底部,呈纺锤形、锥形或近圆形,常见细胞突起伸向小肠腺管腔。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在小肠腺的分布密度大于绒毛处,且封闭型嗜银细胞数量多于开放型嗜银细胞。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贵州小型猪(Sus scrofa domestica var.mino Guizhounensis Yu.)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试验应用改良的Pascual双重银染法显示贵州小型猪消化道黏膜的嗜银细胞。结果表明:除食管外,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主要位于固有层腺泡上皮细胞之间,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很少;细胞分布密度以胃体最高,其次为贲门、胃窦,结肠最低;嗜银细胞形态以锥体形最常见,此外还可见圆形、卵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等;细胞的突起可指向腺泡腔、腺泡上皮细胞或固有层的结缔组织。说明贵州小型猪胃肠黏膜内有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的嗜银细胞,可能是贵州小型猪胃肠道强大而复杂的内分泌功能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麻雀(Passer montan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位置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表明:在麻雀消化道中除了食管、肌胃以外的其他部位均发现嗜银细胞,其分布密度在腺胃最多,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嗜银细胞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不一,以锥体形为主,还有圆形和梭形,根据细胞形态认为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8.
2003年2月,某大学实验兔养殖场4月龄左右的幼兔发生以下血痢、虚弱、消瘦、贫血及脚掌部出现灰白色结痂、死亡率高为特征的流行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兔足癣与球虫病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大肠杆菌对仔兔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并从肠道黏膜免疫角度比较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将40只仔兔随机平均分为4组,经腹腔注射菌液后不同时期定量观察兔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结果表明,腹腔注射菌液后可引起肠道相关免疫细胞增多,激发黏膜免疫;从黏膜免疫看注射菌液后第5天庆大霉素和乳酸菌素组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均取得了好的治疗效果,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斯氏艾美耳球虫感染兔肝脏的组织化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