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元明 《北京农业》2011,(33):151-152
为改变农业生产低效单一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以家庭为主的循环生态农业已大势所趋。本文通过生物链循环技术的综合利用,把过去传统单一生产模式向高效生态循环生产模式转变,是不断提高农民整体收入和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项目背景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转型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其发展路径,高效生态生产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北票市农业中心在这方面一直在努力跟踪国内外玉米生产前沿领域技术发展动态,不断引进新成果和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并吸取传统农业精华,经过3年的研究和试验、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7~2009年在巴图营和泉巨永示范146公顷,平均单产900毫米/公顷,比对照增产30%~40%,纯收入增加6000元/公顷.已逐步完善成今天较为成熟的集成技术体系-粮食高效生态生产模式,(即:玉米/大豆//小麦交互换带立体少耕种植高效生态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吸收传统的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使其具有生态合理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3):I0001-I0001
“十一五”期间,863计划中增设了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突显出我国对农业高技术的重视与需求。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农业高技术研究将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衣业信息技术、农业先进装备和设施技术、农业节约高效生产技术等,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高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不断深入发展,对传统农作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资源、生产、技术、市场为一体的新型农作制度,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万元亩值”示范工程是指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通过集成、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和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等新技术以及粮经结合、种养结合等新型生产模式的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由传统、单一、粗放型向精细、复合、集约型转变,力争使农林牧渔业亩产值达到万元水平的示范工程。当前余姚农业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体制机制转轨、市场格局转变的新阶段、新时期。推进“万元亩值”示范工程建设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有限空间创造无限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面临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是时代的要求。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农业、农村经济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必然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出口比例,其根本性战略性措施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获取全球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及广大农民使用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低碳生态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太湖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苏州市五月田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典型案例,分析了构建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3个方面: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果蔬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和空气净化系统,同时还分析了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产业化前景,为太湖地区今后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文章具体围绕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对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发挥的成效进行深入探究,体现技术的实用性价值;二是突出高效节水技术的重要性,对传统玉米生产模式有哪些改善的地方;三是分析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具体应用,确立相关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在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中大有可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原因在于它与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发展绿色农业,综合利用“三沼”即沼气、沼液、沼渣,生产效益突出,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低耗。依靠“四位一体”养种并举、立体化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应用到绿色产品生产上,节支创收,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我国目前推广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模式并且分析其主要利弊,对我国目前推广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主体与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对我国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优化我国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途径提出相关建议。【方法】对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概述,结合案例分析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优点和劣势,并总结相关问题,提出建议。【结果】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就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主体与其他公益服务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我国的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应该从建立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建设一线农业推广队伍,建立产销结合的推广体系,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入手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几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农业生产技术突破了传统技术,向高新实用技术发展;二是生产目标突破了单一追求产量和数量的旧模式,向质量和效益发展:三是打破了“就粮论粮”的传统观念束缚,向粮、经、果、菜、畜多元生产结构发展;四是突破了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的方式,向设施型高投高效农业发展;五是突破了封闭型农业的圈子,  相似文献   

13.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效率、效益农民都需要,靠技术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凭机具高效作业提高单位时间效率。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对农机、农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变劳动密集型为技术、效率、效益多元密集型:  相似文献   

14.
陆琳 《云南农业》2006,(6):38-38
工厂化生产是都市农业和绿色食品发展的要求水稻是昆明市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九五”期间旱育稀植技术作为一项先进、实用、高效的水稻生产技术在昆明市已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随着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不断深化,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已向抛秧、摆秧发展,但我市对抛秧这项革命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24日,全国设施农业工作座谈会在海南召开。会议提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我国设施农业的指导力度.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设施农业发展道路。并提出了五大措施推动我国设施农业科学发展,即:要编制好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大购机补贴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  相似文献   

16.
高效生态农业是高产出高效益和农业生产环境要生态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我县实施和谐生态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需要。对实施天台“生态名县”战略和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及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一、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缺乏。为了合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首先可采取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等四大密集生产手段。其  相似文献   

18.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7,(1):104-109
中国古代农业长盛不衰,在自然农业经济运作模式下,以环境安全、生态保护型的农业生产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维持着众多人口的生计,维系了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发展,铸就了中国农业文明。“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独特的“土壤”里产生发展,并在传统农业文明中不断强化、提升,由此引导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及其农业实践,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正>创意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农业功能的拓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相继发展起来,人们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相关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发展受环境的制约日益明显,循环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废弃物,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较低的环境污染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农业资源得到高效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