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粮油作物多熟种植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能,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复种面积,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几年来我们在广泛收集外地经验做法和当地农民种田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在乡镇科技示范村、示范户试验示范复种栽培技术,主要有春小麦分别与大葱、西兰花、鲜玉米、早豆等复种;冬小麦分别与玉米、  相似文献   

2.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复种模式效益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春小麦后复种蔬菜、油料、粮食、饲料作物等不同复种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进行示范对比、效益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麦后复种蔬菜的粮菜模式、麦后复种小杂粮的粮粮模式经济效益较好,麦后复种小黄豆粮油模式经济效益较差,宁夏引黄灌区发展粮菜、粮粮复种模式,对恢复灌区优质春小麦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是切实可行的举措;麦后复种苜蓿、燕麦草、冬牧草等粮饲模式,虽不比粮菜模式和粮粮模式,但其经济效益也高于传统的麦套玉米和单种玉米模式,有利于草畜产业发展、培肥地力,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晓峰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08-108,113
鲜食玉米套作春小麦,下茬复种秋白菜生产,属于高效种植模式。在单位面积中,鲜食玉米与小麦形成0.8m∶1m占地套作。玉米种植为垄作,小麦为畦作,玉米、小麦收获后及时整地,下茬复种秋白菜。改传统农业1茬种植为3茬种植,实现在单位面积耕地上集约经营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河套灌区土壤盐分,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坝楞村试验站以春小麦、玉米和向日葵单作为对照,春小麦收获后及时移栽向日葵,监测并分析春小麦-向日葵复种对耕层土壤盐分、作物产量、产值和固化热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向日葵复种耕层土壤盐分较春小麦、玉米和向日葵单作分别降低了32.52%,16.70%和24.92%;等价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107.25%,23.20%和17.28%;籽粒固化热能分别提高了105.35%,6.06%和18.31%;总等价产量分别提高了126.01%,3.86%和3.21%。春小麦-向日葵复种的等价秸秆产量较春小麦单作提高了252.19%,较玉米单作降低35.94%,较向日葵单作降低30.01%,秸秆固化热能较春小麦单作提高了91.84%,较玉米单作降低了10.05%,较向日葵单作提高了4.08%;总固化热能较春小麦单作提高了98.40%,较玉米单作降低了5.82%,较向日葵单作提高了7.83%。复种移栽的向日葵经济系数显著高于单作的向日葵。春小麦-向日葵复种的总产值较春小麦、玉米和向日葵单作分别提高了143.35%,102.33%和3.19%,总净产值较春小麦单作提高了176.15%,较玉米单作提高了116.55%,较向日葵单作降低了13.26%。春小麦-向日葵复种的总净产值虽然低于向日葵单作,但可降低土壤盐分,故春小麦-向日葵复种在河套灌区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高原356是为我省东部温暖灌区发展间、套、复种而选育的春小麦新品种。具有丰产、早熟、抗倒伏等性状。1992-1993年青海省区域试验,增产6.7%-63.7%。与间作玉米的混合产量增加3.1%-19.6%,与套种黄豆混合产量居第一位。1993-1994年生产试验,与玉米间作混合产量增加7.6%-17.8%,和黄豆套种的混合产量增加29.0%。该品种从出苗到成熟91-115天。在海拔2800m的冷凉  相似文献   

6.
介绍淮北麦区间套复种高效栽培模式,即麦-瓜-棉-菜一年四种四收模式、麦-菜-棉一年三种三收模式、麦-菜-玉米-玉米一年四种四收模式,并分别介绍该3种模式下的栽培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春麦茬地复种育苗移栽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解决了阳高县龙泉镇"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问题,实现了"一年两熟"的目标。该文从播前准备、春小麦栽培、鲜食玉米育苗移栽等方面介绍了该复种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马铃薯适应性较广,可与菜、粮、果、药等作物间、套、复种,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整地、施肥1、选地。应选地势高,土壤疏松肥沃,地层深厚,易于排灌的微酸性沙壤。茬口应避免重茬和迎茬,切忌与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轮作;大田区可与大豆、玉米等作物轮作;菜区可与萝卜、白菜、葱、蒜等轮作。2、整地。因马铃薯根、葡萄茎、块茎均生活在土壤中,因块栽时没有主根,须根浅,所以必须使土壤的水、肥、气、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河西绿洲灌区的7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CFX-2开放式呼吸测定系统进行土壤呼吸速率测定.【结果】7类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单作玉米的波动幅度最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单作玉米玉米间作豌豆小麦间作玉米春小麦复种冬油菜春小麦复种冬小麦春小麦复种春油菜春油菜复种马铃薯,且不同处理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5);单作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最强,春油菜复种马铃薯最小,且单作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为春油菜复种马铃薯的4.6倍.间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带土壤呼吸速率较相应的单作分别降低20.9%和26.3%.【结论】7种种植模式中,单作玉米潜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春油菜复种马铃薯最有利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而间作模式可有效降低配置作物的土壤呼吸速率强度.  相似文献   

10.
冬、春小麦套种玉米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技术是指采用"183"或"203"模式,麦后复种5~6行青贮玉米,是解决粮、饲、草三者关系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实现三作产量的相互整合,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小麦即将收获,为  相似文献   

11.
麦茬地复种育苗移载鲜食玉米,可以充分利用和静地区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自然光热资源,实现一年二熟的目标。春小麦收获后,麦茬地复种的鲜食玉米"超甜603"能够在秋季收获,可供秋季直接食用,或速冻后在冬季"抢鲜"上市。  相似文献   

12.
采用覆膜技术种植超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1号,复种生育期较长的玉米品种沈单10号,可充分利用本地光热资源,缓解夏玉米连作冬小麦争时矛盾,经济效益比传统的冬小麦京冬8号复种夏玉米郑单958号提高39.1%,  相似文献   

13.
引育推广早熟春小麦品种,为后茬复种提供充足的光温条件,是恢复春小麦面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重要举措。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宁夏选育及引进的早熟春小麦新品种(系)试验田间生物学性状调查资料、室内考种等资料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宁夏灌区种植的早熟春小麦品种,为麦后复种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国祥 《新农业》2005,(1):17-17
辽西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00~580毫米,随着春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玉米杂交制种与春小麦生产争夺水浇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我们进行了春小麦套种玉米制种试验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经验。—般春小麦每亩混合产量250~300公斤,玉米种子250~350公斤,解决了玉米杂交制种与春小麦生产争夺水浇地的矛盾,使得玉米制种田追肥,浇水,母本去雄等操作十分方便。此项技术的推广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雪菜(雪里蕻)与荠菜、冬笋(冬莴笋)、菜豆(四季豆)、汤菜(小青菜)、莱豆(洋扁豆)的间套种,是根据其不同生育习性与生长季节,而试验探索成功的多熟立体复种模式。在周年生产过程中,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光热资源,促进生育期与有利气候同步,从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笔者特将其复种技术推荐如下,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不同氮肥处理对北疆地区"春小麦-青贮玉米"复种体系周年氮素挥发的影响,本研究对"春小麦-青贮玉米"复种体系的前茬作物春小麦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0kg/667m~2,24kg/667m~2,32kg/667m~2),后茬作物不施氮,于两茬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分别采用密闭室式法和静态箱法对氨气和氧化二氮损失进行测量,以探明"春小麦-青贮玉米"复种体系周年氮素气态损失情况,从而为该复播体系的合理施氮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如何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北疆地区粮食作物熟制的研究表明,在露地栽培、80%保证率下有效积温达3600℃和3450℃,无霜期17d和169d的区域可在早熟小麦后复种特早熟玉米和特早熟大豆,北疆地区发展粮食作物复种的潜力有限,粮食作物种植制度的发展应以一年一熟为主,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为辅,间,混,套作和复种等多种形式并存。  相似文献   

18.
介绍春小麦套种玉米、复种大豆、复栽菜花模式,具体包括品种选择、播种、土肥水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尤溪联合梯田稻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地与文献调查表明,联合梯田的发展与历史上人口迁徙密切相关;稻作制度随时间推移由早期的一熟制向多熟制发展,随海拔高度增加由低海拔的三熟制向高海拔的一至二熟制转变;稻作模式由单季稻向丰富多样的复种轮作、间作以及立体种养转变。联合梯田目前保留了稻薯复种轮作、瓜稻复种轮作、烟稻复种轮作、稻草复种轮作、稻菜复种轮作、稻豆间作、再生稻栽培、稻鱼共作、稻鸭共作等9种典型稻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玉田县鸿桥镇牛各庄村张某等十几个农户,自2003年采用地豆-玉米-菜花模式,一年三茬粮菜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