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腹水病病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六安地区患腹水病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rsinensi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X4菌株),经API/ATB半自动化鉴定和分子遗传学鉴定,确定为拟态弧菌(V mimicus)。应用PCR技术、电镜技术、组织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对该菌的毒素共调菌毛(ToxinCoregulatedPilus,TCP)、外毒素和内毒素等毒力因子研究的结果表明,HX4菌株为TCP+株,在pH6 7定居因子培养基中,30℃需氧培养条件下可较好表达TCP;TCP+菌对肠管的黏附率为(32 19±0 14)%、对HEp 2细胞的黏附菌数为16 03±4 66、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力(LD50)为2 08×106CFU·mL-1,均显著高于TCP-菌,其相应值分别为(0 52±0 06)%、6 8±2 06和2 09×107CFU·mL-1;外毒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TCID500 25μg)、肠毒性(皮肤蓝斑直径15mm)和中华绒螯蟹致死性(LD501 40μg),而内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基本无致病性。由此可见,TCP和外毒素是拟态弧菌HX4菌株的2种重要毒力因子,在细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宏  杨万喜 《水产科学》2000,19(4):27-29
综述了近年来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研究进展,提出该病可能是由多病原引起,并展望了“颤抖病”的研究及防治前景。  相似文献   

3.
蟹服康成分A对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温和产气单胞菌、豚鼠产气单胞菌4种菌株的MIC分别为0.78、0.39、12.5、0.78μg/mL,MBC分别为0.78、0.39、25、0.78μg/mL;蟹服康成分B对4菌株的MIC分别为0.20、1.56、0.78、0.39μg/mL,MBC分别为0.39、3.12、0.78、0.78μg/mL。2种成分联用对4菌株分别表现为相加作用和协同作用。蟹服康防治有效率达90%以上,治愈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水产》2001,26(6):28-29
中华绒螯蟹(河蟹)是我国淡水名产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河蟹的病害问题日显突出,其中“颤抖病”最为常见,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1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的握力减弱、蜕壳困难、摄食量减少以至不摄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心脏、腹神经节肿大,心跳乏力,肝胰腺呈淡黄色、严重时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所…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抖抖病”流行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河蟹“抖抖病”是对二龄蟹危害极大的常见病。该病正在我国华东地区的主要养蟹地流行并逐步蔓延。据调查,在流行区发病率为30%~80%,死亡率10%~100%;流行季节4~10月,其中8~9月是流行高峰期。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不良,病原体以弧菌为主,不排除病毒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的同属种类及其英文名称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余述绒螯蟹属中三个公认种的主要特征和地理分布,并对中华绒螯蟹目前使用的几个英文名称的合理性和取舍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先东 《科学养鱼》1999,(11):26-27,32
一、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与其疾病发生的关系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与其疾病的发生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些方面易于导致疾病发生,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可以抗御病原体的感染与侵袭。具体表现在:①中华绒螯蟹具有坚硬的背甲、腹甲与强大的螯足,可抵御外界的攻击,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减少疾病发生。②血液中大量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功能。③蟹卵呈块状。其外缘的卵粒被病原体感染时,内部卵粒一般不受牵连,可以继续孵化(如对链壶菌的感染)。④蟹的生长发育分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抗病力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在防…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步足溃疡病的发现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养蟹业正在蓬勃发展。在池塘养蟹中经常出现河蟹(中华绒螯蟹)因患病死亡的现象,且投放一龄幼蟹的回捕率不足50%,有的甚至只有10%左右。为了探明河蟹疾病及蜕壳次数等问题,笔者在池塘养蟹的同时,于1988年进行了室内养蟹试验。现将试验中发现的河蟹步足溃疡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思发  邹曙明 《水产学报》1999,23(4):325-330
用48个具有丰富多态性的10碱基随机引物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和南流江的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6个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发现:(1)两个引物具有群体特异性带,其中Z2扩增的880bp片段为珠江蟹和南流江蟹群体中所特有,而700bp片段为长江蟹、辽河蟹、黄河蟹和瓯江蟹所特有,可作为区别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的分子遗传标记;(2)Opp17扩增的947bp片段的出现频率,在长江、黄河和辽  相似文献   

11.
赵金良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9,23(4):331-33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国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0.0006~0.00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2)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000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3)辽河、黄河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疾病诊断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颤抖病 病因:迟缓爱德华氏菌、弧菌(弗歇氏弧菌、哈维氏弧菌等)、鳍水气单胞菌及病毒等,其中由于肝腮并发症引起发抖者占90%左右。不明病因(包括病毒)占5%~10%。 症状:外部症状:病蟹步足环起不能伸展,不能动弹,并发生阵阵抖动,不久死亡。 内部症状:部分病蟹肝部发黑、发白,坏损至死,鳃部溃疡,鳃丝缺损严重。 2.上岸不下水症 病因:大眼幼体体质差,淡化程度不够。培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在欧州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中华绒螯蟹侵移欧洲的过程,介绍了该种群目前在欧洲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线粒体DNA12SrRNA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高天翔 《水产学报》2000,24(5):412-416
参考果蝇和蚤状Zao的线粒体DNA 12S rRNA序列进行了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两种的碱基序列长度相同,为457bp,其A、T、G、C含量相似,分别为159bp(34.79%)、177bp(38.73%)、51bp(11.16%)、70bp(15.32%)和159bp(34.79%)、178bp(38.95%)50bp(10.94%)、70bp(15.32%)。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间有5处碱基序列差异,在98bp、151bp、317bp和417bp碱基处为碱基转移,在294bp碱基处为碱基颠换。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为我国特有的名贵水产品,近年来蓬勃发展,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养殖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养殖生产的主要因素。1994年在江苏养殖成蟹池塘首次发现了河蟹“颤抖病”,1995年后迅速蔓延,至1998年已扩大到上海、福建、江西、浙江以及辽宁等地,几乎覆  相似文献   

16.
17.
中华绒螯蟹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名贵的淡水养殖品种。随着养殖强度和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 ,水域环境日趋恶化 ,其病害愈来愈严重。特别是 1 995年以来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等省市的养蟹区暴发的“抖抖病”,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据有关资料报道 ,1 998年暴发“抖抖病”,江苏通州、浙江绍兴、江苏宝应养蟹损失都在 1 0 0 0万以上 ,估计全国范围内造成 1 0亿元以上的损失。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历史较短 ,有关其研究大多集中于形态、生理、生化、生态、营养、养殖等方面 ,而对其疾病病原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较少 ,因此…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毛蟹是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在淡水中生长的高等甲壳动物。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河蟹的人工养殖具有饲养方法简单,养殖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因此是一种深受人们欢迎的高档的名特优水产品。河蟹的人工养殖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已得到较好的开展和推广,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我省河蟹近几年主要是以人工放流为主,河蟹的人工养殖还刚刚起步。我校自1985年承担县科委下达的“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实验”以来,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就河蟹的人工养殖技术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种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天然捕捞的蟹苗、蟹种和人工繁育的蟹苗、蟹种主要来自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福蟹”。人们普遍反映长江水系的蟹苗、蟹种优于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福蟹”。认为长江水系的蟹苗、蟹种要比其它水系的蟹种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当年投产的蟹种一般可以达到150克左右,剩余个体第二年能达到250克以上,而且肉味品质也好。“辽蟹”壳色浅黄、爪子短、起捕规格小,个体一般只能长到50~100克;“福蟹”抗寒力差,成活率普遍很低。  相似文献   

20.
在解剖、测量性成熟和未成熟中华绒螯蟹外部形态和性腺之基础上,试用“双百分率法”和“差异显著性检测法”对中华绒螯蟹的副性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成熟后的雌、雄中华绒螯蟹均具有较明显的副性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