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夹江花(鱼骨)的形态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分析了夹江花(鱼骨)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框架特征,为其形态种质标准和系统分类研究提供参考.可数性状方面:背鳍Ⅲ-7,尾鳍19,臀鳍Ⅲ-6,腹鳍I-8,胸鳍I-16~19,第一鳃弓鳃耙数6~10,围尾柄鳞18~20,侧线鳞46(6.5-7.5)/(4.5-V)49,下咽齿3行、1.3.5-5.3.1,脊椎骨4 42~44;可量性状方面:全长为体长的1.20倍,体长为体高4.38倍、为头长4.18倍、为尾柄长5.52倍、为肠长0.84倍,头长为吻长2.79倍、为眼径4.21倍、为眼间距3.47倍,体高为体宽1.5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77倍.体重与体长相关式为W=0.0123L3.083,n=30,r=0.9983.肥满度系数为1.57.  相似文献   

2.
李捷  李新辉 《南方水产》2008,4(4):64-66
鲇形目,鳞科的长须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在广西桂林漓江首次发现,为珠江水系新记录。采集标本1尾,全长254.78mm,标准体长207.70mm,背鳍Ⅱ-6,胸鳍Ⅱ-6,腹鳍i-5,臀鳍19,外部第一鳃弓鳃耙数16;标准体长为体高的9.32倍,为头长的6.46倍,头长为吻长的3.96倍,为眼径的4.21倍,眼间距的2.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09倍。  相似文献   

3.
鲇形目,鳞科的长须黄颡鱼Pelwobagrus eupogon在广西桂林漓江首次发现,为珠江水系新记录.采集标本1尾,全长254.78 mm,标准体长207.70 mm,背鳍Ⅱ-6,胸鳍Ⅱ-6,腹鳍i-5,臀鳍19,外部第·鳃弓鳃耙数16;标准体长为体高的9.32倍,为头长的6.46倍,头长为吻长的3.96倍,为眼径的4.21倍,眼间距的2.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09倍.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的生物学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明峰 《内陆水产》2000,25(8):33-34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iridracoRichardson)是一种淡水小型底层鱼类 ,是市场上的一种畅销水产品 ,近年来 ,由于过度的人工捕捞 ,天然水域的生产量已很低 ,进行人工开发利用研究迫在眉睫。1黄颡鱼的生物学黄颡鱼体长 ,腹面平 ,体后半部稍侧扁 ,头大且扁平 ;吻圆钝 ,口裂大 ,下位 ,上颌稍长于下颌 ,上下颌均具有绒毛细齿 ;眼小 ,侧位 ,眼间隔稍隆起 ;须4对 ,鼻须达眼后缘 ,上颌须最长 ,伸长胸鳍基部之后 ;颐须2对 ,外侧1对较内侧1对长。背鳍条Ⅱ ,6~7 ;臀鳍19~23 ;鳃耙外侧14~16 ;脊椎…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码头采获银鲈科Gerreidae、银鲈属Gerres鱼类标本两尾,经鉴定为大棘银鲈Gerres macracanthus Bleeker,1854,系我国南海鱼类一新记录。其主要特征为:体长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2~2.3倍;体背腹缘均呈弧状隆起,体高以背鳍起点处最高。口小,能活动,伸出时略向下倾斜。体被薄圆鳞,易脱落;侧线鳞41~43枚。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背鳍IX-10,第2鳍棘延长呈丝状,压倒时末端伸达尾柄;臀鳍Ⅲ-7,以第3鳍棘最长;胸鳍长,末端可达臀鳍起点上方;尾鳍叉形。新鲜标本体背部银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7~10条青灰色横带;背鳍灰白色,第2鳍棘黑色;臀鳍、胸鳍和腹鳍淡黄色;尾鳍灰黄色,上、下叶内缘暗色,下叶外缘白色。  相似文献   

6.
2006年4月,于东海中部(27.00°N,124.50°E)海域采获一批臀棘鲷属(Paratrachichthys Waite 1899)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前肛臀棘鲷(Paratrachichthys prosthemius Jordan et Fowler 1902)。经检索该鱼为上述海域的新纪录种。其主要鉴别特征:背鳍Ⅴ~Ⅵ-13~14;臀鳍Ⅲ-9;腹鳍Ⅰ-6;胸鳍Ⅰ-Ⅱ;尾鳍不分枝鳍条10~11,分枝鳍条20;腹鳍与臀鳍间具10个棱棘状鳞;侧线鳞数54~56。体长为体高2.6~3.0倍,为头长2.7~2.9倍。头长为吻长5.6~6.5倍,为眼径2.9~3.5倍,为眼间隔3.3~3.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7倍。体侧扁,呈椭圆形;体被小栉鳞,头部无鳞;侧线完全,近似平直;肛门位于腹鳍间。生物学主要特性为:平均体长为74.40 mm,优势体长组为60~80 mm,占80.00%,性腺成熟度达Ⅴ级和Ⅵ级的占100%,摄食等级以1级和2级为主,合计占90.00%。体重与体长相关关系为BW=3.1936×10~(-5)BL~(3.0019)(R=0.9351)。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 ℃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 d披透明圆形小鳞;12 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 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 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 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 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 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 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 R2 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 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 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 d,21~30 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 d为线性递增,13~22 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 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曾国清 《内陆水产》2000,25(4):24-24
鳜属鲈形目、鲈亚目、鲈总科、科、鳜亚科、鳜属 ,有大眼鳜、波纹鳜、斑鳜、无斑鳜、暗鳜、长鳜等品种。鳜鱼又名季花鱼、桂花鱼等 ,是驰名中外的淡水名贵鱼。其肉质鲜嫩、少细剌、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脂肪含量较低。鳜在我国分布很广 ,除青藏高原外 ,各大水系均有分布 ,尤以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鳜最为著名。1鳜的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鳜鱼体侧扁 ,背部隆起 ,口大端位 ,体长为头长的2.4~7.9倍 ,为尾柄长的7.2~7.9倍 ,头长为吻长3.2~3.5倍。下颌稍突出 ,上下颌、梨骨、口盖骨均有大小不等的小齿。鳞细小 ,侧线弯…  相似文献   

9.
王辑 《内陆水产》2001,26(9):42-42
二十六玻璃拉拉鱼别名印度玻璃鱼,属双边鱼科阔嘴鱼属鱼类,产地:印度、孟加拉、缅甸等地。1形态特征身长5厘米,身体较宽,且侧扁略呈椭圆形,头小,吻圆,眼睛较大。背鳍2个,第一背鳍较高,略似三角形,由7根鳍棘组成,第2背鳍紧接第1背鳍,由1根鳍棘和12~15根软鳍条组成;尾鳍叉形臀鳍较长,起点约在腹部的中央,终止点约与第2背鳍终点相对,由3根鳍棘和13~15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部,稍后于胸鳍的下方,有1根鳍棘及5根锯条;胸鳍长圆形,有9~10根锯条。侧线鳞60~70片。整个身体呈透明状,在灯…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解剖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二倍体鲤和鲫鱼各30尾,观察并测定了其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其主要性状为: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5—19;臀鳍条Ⅲ,5—6;侧线鳞31—38;侧线上鳞5—6;侧线下鳞5—7;鳃耙28—33;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体长为体高的2.06—2.54倍,为头长的2.83—3.46倍,为尾柄长4.86—8.43倍,为背鳍基长2.18—2.80倍;头长为吻长的2.60一3.71倍,为眼径的4.20—5.20倍。为尾柄高的1.85—2.0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7—1.36倍;体高为头高的1.56—1.84倍。结果表明,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  相似文献   

11.
别名,剑尾鱼。属花鱼将鱼科剑尾鱼属鱼类。产地墨西哥。 1形态特征 身体长形,稍侧扁,腹部圆,头小,吻尖,嘴稍向上翘。背鳍位于身体背部的中央,具有 11~ 14根鳍条。雌鱼尾鳍后缘呈圆形,雄鱼尾鳍下方的鳍条延长似剑状,故有剑尾鱼之称。臀鳍接近腹鳍,有 8~ 9根鳍条,雄鱼鳍条的一部分鳍条变为棒状,是交接器官,精液通过交接器注入雌鱼体内;腹鳍约与背鳍相对,有 6鳍条;胸鳍略呈长圆形,有 12~ 13根鳍条。侧线鳞 26~ 30片。雄鱼体长 7~ 8厘米,雌鱼 10~ 15厘米。 蓝剑尾鱼身体呈土黄色,但有黄色的金属光泽,在体侧中部有一…  相似文献   

12.
黄、东海3个黄姑鱼群体和1个鮸鱼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黄海中部(青岛)、东海北部(舟山)和东海南部(厦门)海域的3个黄姑鱼自然群体(共121尾)和浙江舟山沿海的1个鮸鱼群体(24尾)的6组分节特征和7组量度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鮸鱼群体与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侧线鳞数、第1背鳍数、第2背鳍数、下鳃耙数和脊椎骨数等分节特征(上鳃耙数除外)和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吻至背鳍起点/体长、吻至胸鳍起点/体长、吻至臀鳍起点/体长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等量度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这13组形态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与种间差异相比则很小。另外,对于3个黄姑鱼群体来说,与青岛群体相比较,舟山群体与厦门群体之间更加相近。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637尾1龄长尾琉金金鱼体重、体长、体高、头长、尾柄长、尾柄高、胸鳍长、腹鳍长、背鳍高、臀鳍长、尾鳍长等11个性状,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同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尾鳍长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削分.结果显示,尾柄高对尾鳍长的直接影响最大,胸鳍长和尾柄长对尾鳍长的直接...  相似文献   

14.
野生细鳞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捕的野生细鳞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细鳞鱼可量比例性状为:全长/体长1.13±0.02,体长/体高4.86±0.30,体长/头长4.41±0.19,体长/尾柄长6.94±0.72,体长/尾柄高12.53±0.59,尾柄长/尾柄高1.82±0.17,头长/吻长3.36±0.31,头长/眼径5.41±0.52,头长/眼间距2.89±0.26;可数性状为:背鳍鳍式:II,11~13,胸鳍鳍式:I,15~19,腹鳍鳍式:I,9~12,臀鳍鳍式:II,10~14,侧线鳞:108~163,侧线上鳞:24~37,侧线下鳞:23~36,第一鳃弓鳃耙数:15~29,脊椎骨:57~61,肋骨:28~31,幽门垂:70~121。绝对繁殖力2823.25±1237.01,相对繁殖力3.20±1.79。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黄海水域捕捞的131尾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为样本,在活鲜状态下,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并绘图;统计各鳍条数量,对可量比性状进行回归分析;采用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结果发现:1)鱼体头部和背部在活体状态下呈深青灰色,腹部呈浅青绿色,趋于白色。死亡后,体色加深,转为墨绿色,鳍条保持蓝绿色为其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2)体长为体高的1.5~3.3倍;体长为头长的3.1~4.9倍;头长为吻长的1.1~1.6倍。3)全长(Tl)/体长(Sl)相关性显著(R^2=0.96),雌雄无显著差异;尾柄长/尾柄高、体长/尾柄长、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相关性不显著,雌雄差异大。4)鳍式为背鳍Ⅱ,36~39;臀鳍34~37;胸鳍14~15;尾鳍1+10+1;腹鳍退化为一个腹鳍棘。5)鳞片绒状鳞,由基板和骨质凸起组成;具有体侧线和框下线。6)绿鳍马面鲀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0,染色体核型为2n=40t,臂数NF=40,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且无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珍珠鱼别名马甲鱼、马山克鱼、彩石线鳍鱼;属攀鲈科毛腹鱼属;产于泰国、马来西亚、苏门达腊等地。 1形态特征 成鱼体长 12 cm左右,呈长椭圆形,侧扁,尤其在腹侧更扁。背鳍高而短,有 5~ 7根鳍棘, 8~ 10根鳍条;臀鳍很长,始于胸部,终止于近尾鳍处,有 12~ 14根鳍棘, 25~ 30根鳍条;胸鳍圆扇形,有 9根鳍条;腹鳍的鳍棘变成一根细长的丝,它能前后转动,有触觉功能;尾鳍后缘稍向内凹。侧线鳞 30~ 37片。 体呈灰蓝色,胸部稍缀黄,在全侧中部自吻通过眼至尾鳍基部有一条黑色纵纹,尾柄基部有一黑色圆斑,体侧密布银色的圆珠形…  相似文献   

17.
星突江鲽的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观察、测量、解剖、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120尾全长11-43cm,体质量0.02~2.49kg的养殖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可数性状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外部形态包括口、鼻、眼、鳍条、侧线和鳞片的特征;可量可比性状包括全长/体长(T1/S1)、体长/体高(S1/Bd)、体长/头长(S1/M1)、头长/吻长(H1/P1)、尾柄长/尾柄高(C1/Cd)、体长/尾柄长(S1/C1)、头长/眼间距(H1/Ei)、头长/眼径(H1/Ed)比值及其相关方程;可数性状包括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腹鳍鳍条、胸鳍鳍条、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牙齿、幽门盲囊、上鳃耙、脊椎骨;内部结构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解剖位置。结果表明:(1)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在于:背鳍、臀鳍、尾鳍有黑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多角星状鳞片,有刺状突起。(2)全长/体长变动范围最小,雌雄差异最小,其线性相关性最好,全长与体长相关方程为S1=0.8771 T1-0.1589(R^2=0.9822);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不仅变动最大,而且其线性相关性最差,雌雄的差异也最大;星突江鲽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0.0168S1^3.199,R^2=0.9797:雄性:W=0.0274S1^2.9721,R^2=0.993;雌性:W=0.0134S1^4.3008,R^2=0.9822(W代表体质量,kg:S1代表体长,cm)。(3)星突江鲽腹鳍鳍条与幽门盲囊最稳定;侧线鳞和牙齿变动最大。(4)牙尖锐,圆锥形;胃大,呈“I”型,肠粗短;1-2枚幽门盲囊。通过比较发现:星突江鲽的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和内部结构特征均与石鲽相近:星突江鲽与6种比目鱼相比,可数性状指标的数目多较少。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黄海中部(青岛)、东海北部(舟山)和东海南部(厦门)海域的3个黄姑鱼自然群体(共121尾)和浙江舟山沿海的1个(鱼免)鱼群体(24尾)的6组分节特征和7组量度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鱼免)鱼群体与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侧线鳞数、第1背鳍数、第2背鳍数、下鳃耙数和脊椎骨数等分节特征(上鳃耙数除外)和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吻至背鳍起点/体长、吻至胸鳍起点/体长、吻至臀鳍起点/体长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等量度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这13组形态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与种间差异相比则很小.另外,对于3个黄姑鱼群体来说,与青岛群体相比较,舟山群体与厦门群体之间更加相近.  相似文献   

19.
餐条(Hemiculler leucisculus)是一种繁殖快、生活力强的小型鱼类。其形态特征是:体扁而长,头后背面平直,腹部略外凸。腹棱完全。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曲,至臀鳍基底后方又弯折上行至尾柄正中。头尖,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上、下颌几乎等长,眼大、侧位、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是光滑硬刺,其长度短于头长。  相似文献   

20.
汪成刚 《内陆水产》2002,27(12):12-12
黄颡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细刺少,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数量锐减,因而人工养殖黄颡鱼市场前景看好。1黄颡鱼的生物学特点黄颡鱼属鲶形目,科,黄颡鱼属,俗称黄刺鱼、黄腊丁、黄姑等。黄颡鱼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钝圆,口裂大,口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有4对须,鼻须长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达胸鳍基部,颐须2对,外侧1对比内侧1对长。背鳍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胸鳍硬刺较发达,前后缘均具锯状齿,胸鳍呈扇形,末端接近腹鳍。腹鳍比臀鳍短,起点与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