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非洲甘蔗茎螟发生规律,主要论述茎螟发生为害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消长因素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综合防治技术。目的是把茎螟的为害控制在经济许可水平之下,以确保甘蔗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
甘薯茎线虫病又称为糠心病、空梆、糠裂皮等,是甘薯生产上危险性病害之一。此病不仅在田间为害直接造成减产,而且还引起贮藏后期烂窖。近年来虽然甘薯面积有所减少,但它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一、病害症状甘薯茎线虫病症状主要表现在薯块上,其次为蔓茎部。 相似文献
3.
4.
5.
樟巢螟主要为害香樟、天竺桂等樟科树种。介绍了樟巢螟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控对策,以为樟巢螟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甘薯茎尖采用2%次氯酸钠水溶液消毒5~10分钟,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6—苄基氨基嘌呤(6BA)0.5mg/L,萘乙酸(NAA)0.2mg/L腺嘌呤(Ad)5mg/L,7个品种间的茎尖培养成苗率为50~78.1%,成苗期43~60天,适量的腺嘌呤可使成苗率提高5.8~21%,成苗期缩短20天左右。转入第二培养基的时间,以18~20天较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豆荚野螟的为害特点及其与大豆食心虫、豆荚斑螟的为害症状区别,比较了采用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对控制豆荚野螟为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甘薯又名红薯、红苕、番薯,广泛种植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加工原料作物。甘薯原产于热带的美洲、秘鲁及墨西哥一带,十六世纪传入我国,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甘薯生产国,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集中于黄海怀平原、常见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河北省的种植面积为430.7万亩。 相似文献
11.
12.
13.
棘禾草螟(Chilo hyrax Bleszynski)是蛀食芦苇茎秆的主要害虫之一,它在湖北一年发生2-3代,一般以老熟幼虫在苇茬中越冬,少数在残株中越冬。本文记述了棘禾草螟的生物学特性,并分析了影响其种群数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16.
综述了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指出了茎尖组织培养存在的未被广泛认识、由于品种差异造成的培养基成分不同、病毒再侵染、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茎尖组织培养前景广阔,具有繁殖系数高、增产幅度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近7a 来积累的气象资料和黑光灯诱集大田为害程度调查数据及室内幼虫取食量测定资料,提出了油菜螟的为害程度分级,为害损失预测模型、为害程度的预测模型和确定防治指标的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不同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病原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研究1.8%阿维菌素乳油、20%辛硫磷乳油、25%毒死蜱乳油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对甘薯秧苗的保护作用,对甘薯茎线虫病的治疗作用及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持效期.结果表明,180μg/mL 1.8%阿维菌素乳油和2 000μg/mL丁硫克百威乳油对甘薯秧苗的保护效果最好,减轻线虫侵染,药后80 d的病情指数均为36,单株虫量1400多头,而对照的病情指数高于88,单株虫量达46 892头;同时上述2种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遏制植株内线虫的繁殖,病情指数降低,单株虫量减少,药后45 d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4、32,单株虫量分别为672、588头,而对照病指达到72,单株虫量为23 366头;180μg/mL 1.8%阿维菌素乳油和2 000μg/mL20%丁硫克百威乳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持效期至少为50 d.根据试验结果,建议生产上以180μg/mL 1.8%阿维菌素乳油和2 000 μg/mL 20%丁硫克百威乳油浸根处理防治甘薯茎线虫病. 相似文献
19.
以甘薯茎线虫为材料,对取样、固定、干燥等制样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活线虫为研究试样,采用戊二醛 -锇酸双固定及临界点干燥法(或叔丁醇干燥法 )制样效果好,能获得良好的微形态结构,侧线数目清晰,虫体不皱缩,不变形. 相似文献
20.
分别测定了甘薯茎、叶柄、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对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的清除率,研究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甘薯茎、叶柄、叶片黄酮含量均以叶片最高,茎、叶柄次之.甘薯茎、叶柄、叶片提取物均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分别为97.21%、91.50%、92.38%,以甘薯茎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最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甘薯茎、叶柄、叶片抗氧化活性逐渐降低.甘薯茎、叶柄、叶片提取物黄酮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间呈正相关,相关性不显著(r=0.7729),表明甘薯茎、叶柄、叶片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成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