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筛选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19年对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6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居前5位的依次为嘉丰优2号(10 095 kg/hm~2)、隆晶优2号(9 510 kg/hm~2)、丰优香占(9 300 kg/hm~2)、Y两优1998(9 090 kg/hm~2)、兆优5455(9 015 kg/hm~2);综合性状好且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为隆晶优2号、丰优香占、兆优5455、万象优982。  相似文献   

2.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2种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增加16.3%,且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3%、7.6%和22.7%;采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在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直播水稻氮肥合理用量分别为102.4 kg/hm~2和139.6 kg/hm~2,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直播水稻合理施氮量较水稻单作模式降低了26.6%。由此可见,长期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大幅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鲁南地区水稻土壤养分丰缺及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鲁南地区水稻土壤养分丰缺和推荐指标施肥体系,2006-2015年在临沂市设置水稻"3414"试验52个,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和相对产量的关系建立水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根据肥料效应确定最佳施肥量和土壤养分的关系,建立氮、磷、钾肥推荐施肥模型,初步构建了鲁南地区水稻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当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极高(150.0 mg/kg)、高(130.0~150.0 mg/kg)、中(85.0~130.0 mg/kg)、低(≤85.0 mg/kg)等级时,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60.0~172.9、172.9~188.5、188.5~235.3、235.3~260.0 kg/hm~2;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极高(58.0 mg/kg)、高(45.0~58.0 mg/kg)、中(21.0~45.0mg/kg)、低(≤21.0 mg/kg)等级时,磷肥推荐用量分别为65.0~71.9、71.9~77.3、77.3~93.5、93.5~105.0 kg/hm~2;当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极高(152.0 mg/kg)、高(133.0~152.0 mg/kg)、中(87.0~133.0 mg/kg)、低(≤87.0 mg/kg)等级时,钾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00.0~106.9、106.9~112.8、112.8~130.0、130.0~145.0 kg/hm~2。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稻区域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总结分析2005—2010年在全国水稻主产区进行的1 190、9 608和9 490组氮、磷和钾肥肥效试验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我国水稻主产区分为5个大区和9个施肥亚区,并对8个施肥亚区(除了Ⅴ区外)的氮磷钾肥优化用量及肥料配方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单季稻区(Ⅰ)、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Ⅱ)及江南丘陵山地单双季稻区(Ⅲ)的单季稻产量水平较高(8.3~9.0t/hm~2),长江中游单双季稻区(Ⅱ-2)和江南华南单双季稻区(Ⅲ)的早晚稻及西南高原丘陵单季稻区(Ⅳ)的产量较低(6.8~7.5t/hm~2);我国水稻8个施肥亚区的氮肥推荐用量平均为N 172kg/hm~2,其中以东北寒地单季稻区(Ⅰ-1)最低(N 116kg/hm~2),长江下游单季稻区(Ⅱ-3)最高(N_2 56kg/hm~2);磷肥推荐用量平均为P_2O_5 71kg/hm~2,江南华南单双季稻区(Ⅲ)的早晚稻最低(P_2O_5 59kg/hm~2),长江下游单季稻区(Ⅱ-3)最高(P_2O_5 84kg/hm~2);钾肥推荐用量平均为K_2O 62kg/hm~2,以东北寒地单季稻区(Ⅰ-1)最低(K_2O 45kg/hm~2),华南平原丘陵双季稻区(Ⅲ-2)晚稻最高(K_2O 80kg/hm~2)。针对我国水稻的8个施肥亚区总共确定了11个区域肥料配方,其中包括7个高浓度配方和4个中低浓度配方。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Ⅱ)应适当增加磷肥的投入以提高土壤磷肥力水平,同时应加强中低浓度配方肥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2017-2019年2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油-稻轮作下前茬氮肥投入量与稻季氮肥运筹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油菜季设置常规施氮(N 180 kg/hm~2,Nc)、减量施氮(N 150 kg/hm~2,Nr)2个处理,水稻季在N 150 kg/hm~2用量基础上设置3个运筹M1、M2和M3,其基肥、分蘖肥、穗肥配比分别为2∶2∶6、3∶3∶4和4∶4∶2,以不施氮为对照(M0)。结果表明:2年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和碳库年度间表现为2019年略高于2018年,而水稻产量和周年产量则表现为2019年略低于2018年。油菜季减量施氮(Nr)相对于常规施氮(Nc)提高了稻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总有机碳、微生物碳的含量。在油菜季Nc和Nr处理下,稻季M3氮肥运筹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M0、M1和M2,而M1和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对于油菜Nc,油菜季Nr与稻季M3运筹下的稻田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和水稻产量2年平均分别增加了16.07%、1.07%、2.29%、4.18%、45.73%和1.45%,作物周年产量下降3.63%,但不显著。从资源高效和环境效益方面综合考虑,油菜季减少氮肥投入30 kg/hm~2,配合稻季M3 (基肥∶分蘖肥∶穗肥=4∶4∶2)运筹模式是提高油-稻轮作体系稻田固碳、土壤养分状况和稳定作物产量的较好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7.
2017-2018年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开展钾肥一次性施用肥效田间试验,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钾肥用量对江汉平原直播水稻-油菜轮作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农田钾素表观平衡和钾肥(钾素)吸收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的影响,并结合肥效模型明确直播稻-油轮作的钾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钾肥施用能够显著提高直播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及钾素吸收,并通过增加直播水稻的密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直播油菜的密度、一级分枝数,角果总数来实现增产。秸秆不还田、周年钾肥投入量(K_2O)360 kg/hm~2条件下,轮作系统的钾素表观平衡仍为负值,亏缺量达85.4 kg/hm~2;而秸秆全量还田下,年投入90 kg/hm~2钾肥即可实现农田钾素表观盈余。直播水稻和油菜的钾肥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0.6 kg/kg和2.9 kg/kg,而钾肥吸收利用率则为42.6%和54.1%,表明直播水稻施用钾肥增产效果明显高于油菜,同时也反映出直播油菜更依赖于外源钾肥投入。水稻季钾素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与其钾肥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结果一致,而油菜季的钾素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则分别为2.1 kg/kg和38.5%,均显著低于油菜季钾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根据线性加平台方程拟合并结合农田钾素平衡得出秸秆还田下直播水稻和油菜的钾肥适宜用量分别为62.31 kg/hm~2和70.18 kg/hm~2,对应的经济产量为10 066 kg/hm~2和2 182 kg/hm~2,比当地推荐钾肥用量分别减少44.4%和28.2%,且旱地直播油菜需要更多钾肥投入来支撑群体生长。因此,鉴于直播方式下作物生长对养分需求存在差异,应根据农业轻简化生产要求重视直播稻-油轮作的钾素养分管理,以提高作物产量、养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周年效益的影响,摸索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减少水稻季氮肥投入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光明米业有限公司崇明种植基地进行了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绿肥(蚕豆)-水稻、休耕-水稻4种不同水旱轮作。结果表明,绿肥-水稻轮作下236.25 kg/hm~2施氮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为9 923.22 kg/hm~2。从周年经济效益来看,油菜-绿肥轮作方式下262.5 kg/hm~2施氮处理下周年经济效益最高,为15 496.89元/hm~2。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周年含量以绿肥-水稻升高最为明显,上升3.3 g/kg。  相似文献   

9.
确定稻田的适宜氮肥投入量是保障耕地持续生产力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而土壤地力直接影响着作物产量与氮投入关系。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稻田系统为对象,调查了当前水稻的氮肥投入现状及产量水平,并对土壤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定针对不同土壤地力的生产目标,给出了不同土壤地力下的适宜氮肥推荐用量及氮肥施用类型,并估算出吴中区现有土壤条件下,高地力田块推荐产量为7.50~9.00 t/hm~2,对应适宜氮肥投入量为140~240 kg/hm~2;中地力田块推荐产量为6.00~8.25 t/hm~2,对应适宜氮肥投入量为130~230 kg/hm~2;低地力田块推荐产量为5.25~7.50 t/hm~2,对应适宜氮肥投入量为130~2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科学》2016,(6):61-66
通过2年(2014~2015)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养分积累、磷素利用效率、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及磷素收支平衡的影响。试验施磷量(P2O5)从低到高设P0(不施磷)、P1(40 kg/hm~2)、P2(80 kg/hm~2)、P3(120 kg/hm~2)和P4(160 kg/hm~2)5个处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磷可增加水稻产量,且在施磷量40~12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磷肥用量增加至160 kg/hm~2,水稻产量下降。施磷可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子粒氮、磷、钾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别由31.8%、15.9 kg/kg和241.0 kg/kg下降至19.2%、9.5 kg/kg和65.8 kg/kg。磷收获指数表现为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后降,以施磷量120 kg/hm~2处理最高,为68.9%。与不施磷肥处理相比,施磷可增加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并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连续种植2季水稻后,P0、P1和P2处理的土壤磷素平衡值均表现为亏缺,亏缺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下降。P3和P4处理的土壤磷素表现为盈余,并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磷肥用量(x,kg/hm~2)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亏量(y,kg/hm~2)进行拟合,得出与土壤磷素盈亏持平的水稻施磷量为98.2 kg/hm~2。综合考虑施磷水稻产量、养分积累、磷肥利用效率、土壤有效磷变化和表观平衡等方面的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磷肥用量应控制在98.2~120 kg/hm~2范围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以水稻桃优香占为材料,设置了5个氮肥用量(以不施N肥为对照N0;135 kg/hm~2,N1;150 kg/hm~2(N2)、165 kg/hm~2(N3)、180 kg/hm~2(N4),研究在虾稻共作模式下,不同施氮量对桃优香占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桃优香占在虾稻共作模式下,增施氮肥其最大分蘖数增加30%,叶片SPAD值增加9.38%,齐穗期和乳熟期地上穗部干物质分别增加37.9%和41.1%,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在氮肥条件下分别增加39.1%、16.3%和3.69%,实际产量在N1、N2、N3和N4条件下相较对照分别增加57.8%、54.1%、69.2%和61.6%。其中,在N3施肥水平条件下增产效果最佳,但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氮肥利用率、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合理施用氮肥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快速发展。红鳌螯虾作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发展前景广阔。研究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今后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优化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水稻单作和水稻-红鳌螯虾共作2种模式,研究2种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动态变化,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种模式相比,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4.16%和48.10%;土壤的硝态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1.00%、16.40%、3.93%、16.59%和52.80%。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的水稻实际产量有所降低,但是可以降低稻米垩白度,稻米品质整体优于水稻单作模式。综上所述,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可以增加稻田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稻田活性碳库含量,降低稻米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上海地区稻-麦轮作模式下稻季最佳施氮量,以8年田间定位试验点的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AMF侵染状况及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0 kg∕hm~2时,增施氮肥可显著促进水稻增产,施氮水平与产量呈正相关(r=0.923),超过200 kg∕hm~2后,增产效应不再显著;在0—300 kg∕hm~2时,随施氮水平的增加,水稻根际土壤pH、有效P和速效K含量降低,有机质含量增加,施氮水平与土壤pH、有效P和速效K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84、-0.979和-0.952);在氮磷钾养分配比不平衡时,土著AMF的侵染性能提高,帮助水稻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更多养分以应对逆境;增施氮肥可促进水稻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增殖,施氮水平与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45和0.820);施氮200 kg∕hm~2处理的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种群比例(B∕T)最高,真菌种群比例(F∕T)最低,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A∕F)和细菌与真菌数量比(B∕F)均最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综合代谢能力最强,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综上,在上海地区单季粳稻种植过程中氮肥施用量以200 kg∕hm~2为宜,有利于减缓耕作土壤酸化,保护土壤微生态结构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针对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生产中由于重氮轻磷钾,养分运筹不合理等现象,对江淮地区5个不同地点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江淮地区稻田的基础地力、农民习惯施肥以及专家推荐施肥与产量的关系,为提高稻农的施肥水平,为安徽省江淮地区稻区制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稻田基础地力、施肥增产幅度、肥料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江淮地区农民习惯施肥肥料结构水稻生产具有氮磷钾数量不足、比例不适、不同区域差异较大的特点。专家推荐施肥在减少氮用量,采用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增加磷钾肥用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能协调养分平衡,适时满足水稻高产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的效益和利用率,达到以对高产高效的目的。根据本田间试验结果,安徽省江淮地区推荐水稻600-650公斤/亩产量水平的氮磷钾用量:氮肥(N)150~180 kg/hm2,磷肥(P2O5)60~90 kg P2O5 kg/hm2,钾肥(K2O)75~105kg K2O kg/hm2。在氮肥运筹上氮肥总量的40-50%作基肥,20-30%作分蘖肥,20-30%作穗肥施用,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60%作基肥,40% 作拔节肥。  相似文献   

15.
种植制度对长江下游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精确估算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为制定合理的减排措施提供数据,在江苏省苏州市进行了5年田间定位试验,设计水稻-休闲(T_1)、水稻-黑麦草(T_2)、水稻-紫云英(T_3)、水稻-小麦(T_4)和水稻-油菜(T_5)等5种种植制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制度下稻田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制度对稻季、非稻季以及周年的CH_4和N_2O排放以及总增温潜势均有极显著影响;周年CH_4总排放量表现为T_3(294.97 kg/hm~2)T_1(151.04 kg/hm~2)T_5(123.89 kg/hm~2)T_4(119.33 kg/hm~2)T_2(111.92 kg/hm~2);周年N_2O排放总量表现为T_5(3.26 kg/hm~2)T_4(2.56 kg/hm~2)T_2(2.33 kg/hm~2)T_3(2.26kg/hm~2)T_1(1.42 kg/hm~2);不同种植制度处理周年排放的CH_4和N_2O所产生的总增温潜势以T_3(8 857 kg/hm~2)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见,采用水稻-紫云英种植制度会明显增加长江下游稻田甲烷排放和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巨型稻不同种植密度套养殖黑斑蛙试验,探索稻蛙立体循环种养最佳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巨型稻套养殖黑斑蛙田块,水稻种植面积占田块面积平均为34.74%,在巨型稻栽2481窝/667 m~2时,水稻产285.67kg/667m~2(折净作),比净作巨型稻对照田737.8kg/667m~2低452.1 kg/667m~2,但巨型稻套养殖黑斑蛙田块水稻白穗率低于净作巨型稻水稻白穗率。套养黑斑蛙日均增长达到0.739g,但种养模式产值24480.50元/667m2,比净作水稻高22638元。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2017—2018年在豫南稻区以5个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82. 5、165、247. 5和330 kg·hm~(-2)),进行大田试验,测定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分析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氮素平衡。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郭陆滩试验点5个品种增产率41. 3%~82. 0%;洋河试验点5个品种增产率22. 5%~44. 8%。根据方程拟合结果郭陆滩试验点的5个品种推荐施氮量变幅为169~209 kg·hm~(-2),产量变幅为9 581~13 081 kg·hm~(-2),氮素累积量为143. 8~251. 6kg·hm~(-2),氮素利用率47. 1~57. 6 kg·hm~(-2);洋河试验点的5个品种推荐施氮量变幅为104~213 kg·hm~(-2),产量变幅为8 716~10 675 kg·hm~(-2),氮素累积量为105. 3~193. 0 kg·hm~(-2),氮素利用率35. 9~39. 8 kg·hm~(-2)。本试验设置中,在较高产量时,氮肥利用率维持在合理范围内条件下,洋河试验点施氮量151 kg·hm~(-2)为宜,郭陆滩试验点施氮量192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在张家港市开展6组水稻不同用量锌肥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锌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对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构成要素均有显著效果。增产效果水稻土高于潮土、低有效锌含量田块高于高有效锌含量田块。锌肥适宜用量为22.50~30.00 kg/hm~2,水稻产量8 890~8 988 kg/hm~2,水稻效益7 282.5~7 589.0元/hm~2。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麦区域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国小麦不同区域氮磷钾肥优化用量及肥料配方,引导区域科学施肥并为肥料产品优化提供依据。在总结分析了2005—2010年在中国小麦主产区进行的各1 575、4 232和3 924组的氮、磷和钾肥肥效试验,并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中国小麦主产区分为7个施肥亚区,并对这些区域的氮磷钾肥优化用量及肥料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Ⅲ华北冬麦区的产量水平较高6.8~7.5 t/hm~2,Ⅱ-2西北灌溉冬麦区和Ⅳ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次之6.0 t/hm~2,其他区域较低5.3 t/hm~2;7个小麦施肥亚区的氮肥推荐用量平均为N 169 kg/hm~2,Ⅰ以东北春麦区最低N 106 kg/hm~2,Ⅲ-1华北灌溉冬麦区最高N 184 kg/hm~2;磷肥推荐用量平均为P_2O_5 77 kg/hm~2,以Ⅴ西南麦区最低P_2O_5 55 kg/hm~2,Ⅲ-1华北灌溉冬麦区最高P_2O_5 88 kg/hm~2;钾肥推荐用量平均为K_2O 50 kg/hm~2,以Ⅱ-1西北雨养旱作冬麦区最低K_2O 36 kg/hm~2,Ⅲ-2华北雨养冬麦区最高K_2O 59 kg/hm~2。根据上述不同生态区域的氮磷钾养分推荐用量及气候、栽培和土壤条件的差异,有针对性的为中国小麦7个施肥亚区确定了9个区域肥料配方,包括7个基追结合施肥方式下的配方和2个一次性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控制机插稻田间杂草稻的发生和危害,运用不同封闭除草药剂品种组合,进行田间杂草稻防控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稻田施用2次土壤封闭处理剂,可取得较好的防效。推荐第1次防除于水稻移栽前3~4 d(旋耕平整后)用38%噁草酮悬浮剂1 200 mL/hm~2兑水525 kg/hm~2均匀喷洒;第2次防除于水稻移栽后20 d用10%苄·丁微粒剂9 kg/hm~2拌尿素均匀撒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