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三维建模软件CATIA建立了汽车的三维模型,并采用LS-DYNA对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某汽车正面碰撞仿真计算,分析了汽车前保险杠和前纵梁总成等在碰撞中起主要作用部分的结构耐撞性,为前保险杠和前纵梁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自达和谷类综合加工机制造商(日本广岛县东广岛市)共同开发出汽车保险杠的去膜技术。该技术大幅提高再生材料的去膜率并且可以提高强度和品质,从而实现了“汽车保险杠的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3.
羊玢  王玉  王哲  胡敏  宋化卫 《森林工程》2012,28(3):42-46
通过分析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与行人碰撞的特点,建立常见人车碰撞事故的汽车运动学模型和碰撞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计算出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碰撞后行人的运动状态,分析行人头部与车体前部碰撞点以及损伤程度的分布规律,最后,在改善发动机罩结构和性能以及安装前风窗安全气囊或采用辅助制动装置等方面提出有效的保护行人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免喷涂材料在汽车行业应用的优势,以某款汽车保险杠下护板为例,分析了免喷涂聚丙烯(PP)复合材料在汽车内外饰件应用的可行性,为更多汽车塑料件免喷涂设计提供参考,针对免喷涂材料目前在汽车行业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对免喷涂材料及制件的普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谭泽飞 《森林工程》2005,21(3):66-69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作为一项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越来越受到科技界和工程界的重视,在汽车工业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介绍了CAE技术中有限元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CAE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作用;CAE技术在汽车车身结构分析、发动机零部件的分析、变速器分析、NVH分析以及汽车碰撞过程的模拟等各个方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市场》2010,(6):111-112
将亚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与一定比例的塑料原材料混合,加入适量添加剂,可制造出麻塑复合材料。由哈尔滨纺织科学研究所研发的这种复合材料,可以做成门窗等建筑、装饰材料和汽车零配件,还可以做成汽车保险杠,而这些产品的成本比同类塑料制品低20%以上。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机械、气动、计算机控制等硬件技术和VB、VC++、MATLAB等软件技术,自行设计了夏利轿车制动系统试验台。以此为基础,测试汽车制动系统及MABS(机械防抱死制动系统)波动效应,并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8.
改进并验证一个基于人体解剖学结构的头颈部碰撞损伤有限元模型,探讨有限元模型的关键参数,增加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脑脊液层(CSF),采用表面流体建模方法模拟其静液压流体腔,改变其余头部各组织的材料属性为粘弹性材料,采用该模型计算颅内压力、最大von Mises应力和颅骨最大主应力.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生物逼真度,在汽车碰撞事故模拟中有更好的压力响应,可用于研究在汽车碰撞事故中头颈部损伤生物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学》2021,57(9)
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植物纤维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密度小,比强度、比模量高,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生物可降解再生资源,其增强复合材料利用价值高、环保无污染,既可显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前景,如何高效利用植物纤维资源、开发高附加值实用产品、拓宽应用领域已成为科研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焦点。在汽车轻量化趋势下,以植物纤维替代玻璃纤维等增强复合材料,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加工能耗,还有利于汽车零部件产品绿色循环低碳生命体系的构建,从而有效推动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预浸料作为先进复合材料产品的中间体,对汽车轻量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从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着手,概述对其研究的必要性,并介绍增强相连续植物纤维的制备技术以及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常用制备技术的优缺点和关键技术难点,重点从熔融浸渍、挤出-压延、薄膜层叠、熔融沉积成型等方面阐述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的新兴制备技术,同时总结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汽车轻量化领域的应用,对比分析汽车传统门饰板和保险杠与薄壁化门饰板和保险杠的质量和生产成本,以期为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在汽车轻量化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对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的研究趋势进行几点展望,指出在以后研究工作中,可重点研究连续植物纤维的制备技术和均匀分散,有助于更薄预浸料的开发,从而消除纤维屈曲,提高结构可设计性,进一步降低制品成本;为实现低孔隙率、质量上乘、性能优异的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的稳定生产,可有效联用现有制备技术,扬长避短,还可理论实践相结合进一步研制新的制造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材料、设备和工艺的一体化发展;同时,为促进连续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预浸料的良性发展,有必要加快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以规范市场。  相似文献   

10.
曹晓光  陈学深 《森林工程》2006,22(3):15-16,46
针对量油系统误差大的情况下PT燃油泵试验台现存的问题,探讨研究了微机与金属管浮子传感器和单片机组成测定装置,以代替用玻璃浮子量油的传统PT燃油泵试验台,并对其工作原理、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便使我国在试验柴油机PT泵总成的过程中走出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林口林业局杨树丰产林营造技术的方法和措施,通过集约经营来促进林分生长,总结了营造杨树丰产林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原理,选择立竹度、抚育措施等13个影响出笋的因素,设立并调查60个样地的出笋量,以这13个因素作为项目,出笋量作为因变量建立台湾桂竹林出笋量的预测模型。复相关系数t检验呈极显著水平,标准误差率E检验为13.1%,达到精度要求,这个模型可用于台湾桂竹林的出笋量预测。偏相关系数t检验表明竹林结构、立地条件、抚育措施,大小年等对台湾桂竹林的出笋量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开花结实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尾松开花结实习性及球果丰歉规律,是良种生产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例如幼林期初始开花结果年龄、雌雄球花的比例;成林期的结实数量、年度之间的差异以及球果在树冠层的分布情况;立地条件对林木开花结实的影响等问题,无论是实生种子园还是无性系种子园甚或采种母树林,都应当有所了解,掌握规律以指导园地管理与种子采收。探明这些问题不仅对于良种生产,同时在杂交育种等科研工作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对实生马尾松开花结实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总结如后。  相似文献   

14.
油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经过3 a的试验研究表明:采取林地垦复、抚育、管理、施肥、整形修剪、林地覆草、林分调整改造等丰产管理措施对油茶的冠幅、根幅、抽生枝梢数、枝梢生长量、产油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长白落叶松是辽宁省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其总体质量关系到辽宁省的生态环境建设。文章根据辽宁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主要调查因子,基于103块调查样地建立林分生长模型,分析林分生长规律。关于模拟林分生长模型,经典的线性模型往往未能解释数据的离散部分;然而,一些离散变量真正影响林分生长。文中将林分生长特性和林木材积的关系作为一个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属性,提出了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林分生长数据。  相似文献   

16.
液压综合试验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测试液压综合试验台的系统设计、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该试验台综合了液压泵、液压阀和液压缸专用试验台的性能,达到了一机多用的目的,还具有测试数据自动记录和处理、测试数据准确可靠及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广东省59 块针阔混交异龄林一类固定样地实测数据,采用7 种方法计算林分优势高,对7 种计算方法获取的林分优势高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分析,并建立了林分优势高和林分平均高的线性模型。结果表明,针阔混交异龄林的7 种林分优势高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根据差异性分析结果和调查、计算简单的原则,确定不分树种取最大3 株优势高的算术平均作为针阔混交异龄林的林分优势高;林分优势高与林分平均高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 0.948 9X+4.133 7, 决定系数R2 为0.656 3,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实施林分改造工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剖析广东林业生态建设现状,指出广东省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广东省进行林分改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并界定了林分改造的具体对象,结合林分改造方式,提出7种林分改造模式,探讨林分改造建设工程实施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9.
北京八达岭人工油松林地表枯死可燃物负荷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表枯死可燃物负荷量多少是森林火灾发生的基础。调查八达岭林场不同地形条件下油松林地表枯死可燃物和林分因子,取得42块样地资料;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对各因子与地表枯死可燃物负荷量进行分析,平均树高、坡度和海拔与对应负荷量有显著线性关系;应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逐步回归剔除法,建立了估测模型,除平均胸径外,平均树高、密度、郁闭度、海拔、坡度被引入,经检验回归显著,该估测模型可用于其它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估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