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取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coccineus为产漆酶菌种,通过开展单因素产漆酶条件优化研究,明确最佳液体发酵工艺参数,制备出粗酶制剂并进行原油降解性能评价。结果表明:1)漆酶最佳液体发酵工艺参数为初始pH值5~7、初始温度30℃、摇床转速200r/min,接种量1.5%、碳源为羧甲基纤维素钠20.00g/L、氮源为硝酸钠5.00g/L、磷源磷酸氢二钾为2.00g/L、Cu2+浓度为1.00mmol/L、诱导剂为蔥2.00×10-4 mmol/L;复合制剂(粗酶制剂+菌剂)TPHs降解率高于单一制剂(仅投加菌液),环境耐受性、微生物底物作用能力及原油降解速率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孤岛油区石油-重金属复合污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在不同时期的脱氢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石油烃含量,研究了微生物在石油-重金属复合污染盐碱土修复过程中降解石油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能促进石油烃的降解,60d后,添加降解菌的实验组和未添加降解菌的对照组石油烃平均降解率分别为45.60%和17.57%。加菌的实验组微生物活性高于对照组,15d时土壤脱氢酶活性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出25.98%,微生物生物量碳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出43.76%。  相似文献   

3.
针对江苏某原油管道泄露石油污染土壤开展了修复治理工程,修复土方量共计4902.5m3,工程采用异位生物修复对石油烃污染土壤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所用生物修复药剂为森诺公司自主研发的营养盐。工程结果表明:对于该项目初始浓度约为45000mg/kg的石油烃污染土壤,通过森诺自研发营养元素刺激土著菌的生长,在适宜条件下,土壤中的石油烃能够达到项目的修复目标值(≤4500mg/kg)。工程项目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降解最优条件为:药剂投加比为2%,pH值为中性7,含水率为35%,降解时间为90d;增加药剂投加量和降解时间能提高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在土壤含水率为20%~50%或pH值为6~8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土壤含水率和pH值会抑制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石油污染程度日益加重,为达到高效修复石油污染的目的,将筛选出的两株石油降解菌2#、3#进行复配,构建复合石油降解菌,并对两株石油降解菌进行组合后降解石油的效果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出了菌株的最佳复配比为2∶3,此时复合石油降解菌的石油降解率可达到62.66%,相比于单菌株石油降解率,复合菌降解石油的效率提高了约32.46%。实验结果表明:复配后的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均优于单菌株,为进一步采用石油降解菌进行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降解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中的石油,达到油泥资源再利用的目的,选育高效石油降解菌,为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和技术支持。通过连续富集传代培养,从页岩油泥中分离出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YH1-1,经过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YH1-1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该菌在温度30℃、初始培养pH值7.0条件下降解质量浓度50 g/L的油泥,经气相色谱(GC)分析,28 d降解率可达87%,说明该菌可有效降解石油烃。因此,醋酸钙不动杆菌YH1-1在开发研制石油污染生物修复菌剂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鄢雨朦 《绿色科技》2021,(6):108-109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新的石油降解菌,对该石油降解菌进行了鉴定,经16SrDNA测序鉴定并结合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确定其为阴沟肠杆菌。该菌可以将石油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代谢,实验结果表明:在菌株投加量为1%时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可达到26.41%。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白腐真菌Phlebia lindtneri GB1027对有机氯农药氯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腐真菌在土壤中较少受到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影响,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对氯丹的去除率相差不大。木屑、秸秆和马铃薯均可作为营养物和生长载体促进白腐真菌对土壤中氯丹的降解,其中木屑的强化效果最佳,其次为秸秆。本试验条件下,白腐真菌接种量越大,对氯丹的去除效果越好,当接种量为15~20 m L时生物修复效率最高。在氯丹浓度为5~100 mg/kg的污染土壤中,菌株均显示出较好的修复效果,尤其对100 mg/kg的氯丹的30 d平均降解速率达到最高的1.71 mg/(kg?d)。菌株对土壤温度和p H具有较宽的适应范围,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5~35℃,最适p H范围是4.0~6.0。本研究结果表明该白腐菌株具有应用于氯丹污染场地修复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人工接种技术,比较研究4种AMF菌剂对非灭菌土生长的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AMF菌剂接种在非灭菌土上的降香黄檀幼苗,处理90 d和300 d的苗木生长量和生物量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对照组;接种效应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接种菌剂组幼苗叶片的SOD总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绿素a/b值较低,反映了接种菌根菌可提高降香黄檀幼苗的光合能力和抗胁迫能力,但不同菌剂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在所应用的4个菌剂中,以接种摩西球囊霉+疣状无梗囊霉混合菌对幼苗的生长效果最佳,其次是摩西球囊霉。  相似文献   

9.
用弗兰克氏菌 ( Frankia) 90 2 2菌株和 2 87菌株的 3种菌剂类型、2种保藏方法对木麻黄苗木接种效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90 2 2菌株的 3种菌剂类型以室温保藏 6~ 9个月的蛭石菌剂的接种效果最好 ,2 87菌株则以 4℃保藏 6~ 9个月的干海藻酸钙菌剂的接种效果最好 ,其苗高生长、生物量、结瘤量和侵染率最高。室温保藏的 90 2 2菌株和 2 87菌株的干海藻酸钙菌剂接种效果最差。应用MPN方法测定了经过 2 4个月室温保藏的 90 2 2菌株蛭石菌剂的活菌数量为 4.8× 10 3个 .g-1。  相似文献   

10.
用弗兰克氏菌9022菌株和287菌株的3种菌剂类型、2种保藏方法对木麻黄苗木接种效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9022菌株的3种菌剂类型以室温保藏6-9个月的蛭石菌剂的接种效果最好,287菌株则以4℃保藏6-9个月的干海藻下菌剂的接种效果最好,其苗高生长、生物量,结瘤量和侵染率最高。室温保的9022菌株和287菌株的干海藻酸钙菌剂接种效果最差。应用MPN方法测定了经过24个月室 温保藏的9022菌株蛭石  相似文献   

11.
就核桃定植时和定植后施肥量和灌水量对核桃树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土壤肥力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连续4年不同的施肥量、灌水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株施尿素50 g+磷肥20 g+钾肥20 g+浇水40 kg,每年3月和10月各浇水追肥1次,其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在处理后期(第四年)施肥量的增加要视水分状况而定,否则会抑制核桃树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生态毯覆盖对土壤湿度和养分的影响,首次将生态毯应用于地震滑坡区砾石泥沙堆积区和泥沙堆积区。结果表明:铺设生态毯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裸地的;各层的土壤水分含量随干旱日数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生态毯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稳;保水效果为椰纤维生态毯秸秆+椰纤维生态毯秸秆生态毯裸地。覆盖生态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 H值;土壤速效N、P、K和全N、全P、全K的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铺设生态毯能有效固定地震滑坡区的砾石泥沙,改善土壤的水热条件,进而增加根系、微生物的活动和植被有机体的积累,促进枯落物的分解,逐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土壤不同水分条件下200、400kg/(株.a),不同氮沉降0、45和135g/(株.a)对文冠果结实(包括果实产量、种子千粒重、种仁含油率、果实纵横径及其比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冠果结实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氮沉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果实产量和果实横径。氮沉降对种子千粒重、种仁含油率的影响与土壤水分条件有关。低水分条件下,前者随着氮沉降的增加而增加,后者变化不明显。高水分条件下,前者变化不明显,后者则升高。2种水分条件下,果实的纵径、纵横径比均随着氮沉降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以2年生多枝柽柳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水平的生根粉、无机肥和有机肥对不同月份、不同土层深度多枝柽柳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多枝柽柳根系活力从4月份到8月份呈单峰曲线,7月份达到最高;多枝柽柳的根系活力在20~60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根系活力逐渐下降,土层深度越深,根系活力越小。(2)3mg/mL生根粉、无机肥(尿素300kg/hm^2+过磷酸钙400kg/hm^2+氯化钾200ks/hm^2)和有机肥15000kg/hm^2对于提高20~40cm土层处的根系活力最好。(3)4.5mg/mL生根粉、无机肥(尿素300kg/hm^2+过磷酸钙400kg/hm^2+氯化钾200kg/hm^2)和有机肥15000kg/hm^2对于提高40~60cm土层多处的根系活力最好。  相似文献   

15.
在流动沙丘设置具有"肥岛"功能的"一字型"模块沙障,并采用HOBO土壤水分记录仪定位定时测定土壤水分,研究不同外包装材料及不同内部填加物对流动沙丘土壤降水入渗及其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块沙障影响降水向沙障覆盖下深层土壤入渗,模块沙障下40 cm土层含水量变化范围为5.23%~6.03%,对照处理为7.86%;黄麻袋外包装、内填20%玉米芯处理土壤含水量为7.61%,而其他处理为5.23%~5.99%;9.2 mm降雨后黄麻模块沙障内部水分含量由7.2%增加到8.96%,而纤维袋模块沙障覆盖下20 cm土层水分则由2.99%急剧增加到9.97%,以后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6.
兴安落叶松播种苗优化育苗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兴安落叶松播种苗优化育苗模式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施肥的最佳配比和用量为基肥腐熟草炭3万kg/hm^2+土肥7万kg/hm^2+过磷酸钙1 500kg/hm^2,追肥为二胺500kg/hm^2+尿素220kg/hm^2。在苗木生长期,当土壤水吸力在50-73.3Kpa或低于10Kpa时,苗木生长受到抑制;在出苗期,最佳土壤水吸力为10-20Kpa,幼苗期最佳土壤水吸力为30-40Kpa,苗木速生期最佳土壤水吸力为10-20Kpa。在塔河地区兴安落叶松最佳播种期为5月10日左右,这时土壤厚度5 cm≥5℃的积温超过46℃,大气积温超过56℃以上,最佳苗木密度为600-800株/m^2。  相似文献   

17.
调查分析表明:河西地区中麻黄主要分布于酒泉市以东,黄河以西的17个县(区)。走廊东段是其集中分布区和主要产区,土壤质地以沙壤土、轻壤土、壤土和风沙土为主,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g/kg以上生长良好,5~10g/Kg中等,低于5g/kg%差;越往西去,随着生境恶化,中麻黄渐稀,生长发育渐弱。天然中麻黄种群大多数分布于含盐量低于10g/kg的土壤上,并随着土壤含盐量上升,分布趋于减少;在以土壤全盐量、pH值及盐离子对中麻黄生物量影响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土壤全盐量、pH值和SO4^2-是主导因子,Ca2+、K++Na+、Cl-、HCO3-、Mg^2+关联度较小且相近,对生物量影响相似。中麻黄虽是强旱生植物,在降水量较大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域内生长良好,处于生存竞争中的强者,但在极端干旱区只能生存于较低易积水的区域,且生长微弱,与膜果麻黄、红砂等超旱生植物群落形成明显对比,成为弱势种群。  相似文献   

18.
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对上海城市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对上海城市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能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度;在试验设计的6120kg·hm-2覆盖量范围内,覆盖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覆盖用量与这些土壤肥力指标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钾含量的增加要在覆盖160天后且覆盖量高时才出现;覆盖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也显著增加,微生物周转速率加快,周期缩短,转移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保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主要肥力指标显著正相关,能有效评价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对土地的改良效果。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对提高城市土壤质量、降低绿地养护费用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icrobial inocula and Erythrina poeppigiana pruning residues on soil K, NO3?, and NH4+ concentrations, a greenhouse trial, 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organic farm, and three in vitro tests were conduct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weak, temporary effects (10 %) on maize seedling growth were observed on poor soils (taken from the 10–20 cm layer) in the first 2 weeks after application. Positive effects of pruning residue applications on soil K levels (0.09 cmol kg?1, on average) were detected in both the field and greenhouse study. However, significant effects due to the addition of microbial inocula on soil K concentrations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field; thus, microbial applications were ineffective at enhancing nutrient availability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n contrast, in the in vitro experiments, CO2 production was 31 % greater than that of untreated soil on the 8th and 15th days of incubation.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dding tree pruning residues to support coffee-plant nutrition. Experimental outcome data could be valuable for further studies focused on microbial application dosage and timing.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制备一种适用于立体绿化的轻质整体栽培基质,基于一步法发泡合成聚氨酯泡沫工艺,采用绿色环保全水发泡方法,将聚氨酯泡沫与有机物质泥炭土复合形成一种聚氨酯-泥炭土轻质发泡材料。以聚醚多元醇、聚丙二醇、异氰酸酯、硅油和具有一定含水率的泥炭土为原料进行混合发泡制备聚氨酯-泥炭土轻质发泡材料,考察了泥炭土的用量、含水率,也探讨制备过程中搅拌时间对聚氨酯-泥炭土轻质发泡材料回弹性能,表观形态,密度(体密度、视密度、湿密度),开孔率,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泥炭土用量为60%、70%、80%时,聚氨酯-泥炭土轻质发泡材料回弹性能保持相对稳定;当泥炭土用量为70%、搅拌时间为180 s、泥炭土含水率为80%是最佳配比,聚氨酯-泥炭土轻质发泡材料的主要性能较佳且优于其它绿化基质材料,体密度达到0.101 g·cm-3、开孔率达66.87%、吸水率可达656%。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对比观察,泥炭土的加入未影响聚氨酯泡沫内部三维网状结构的形成,且改善了聚氨酯泡沫的孔隙结构并增强了其吸水性能,其内部结构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