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兴安岭杨桦林下红松种群天然更新的格局与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详实的外业调查和细致的内业分析,揭示了天然杨桦林下红松种群天然更新的格局与过程。结果表明:山地杨桦林和山地白桦林下红松更新的数量和质量均优于谷地苔草白桦林,质量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红松种群呈聚团状发生,其大发生时期晚于杨桦种群大发生时期;各龄红松的生长受不同林分结构因子的制约;人为透光抚育可以加快红松种群的更新进程,提高红松更新质量;建立上层白桦较下层红松大适宜年龄的更新复合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杨桦林下的生境条件与红松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兴安岭林区,杨桦林是阔叶红松林皆伐或火烧后首先发生的先锋群落,是恢复红松林的过渡阶段。 试验地设在东北林业大学凉水自然保护区,海拔360—400米。于1983年至1985年进行三年小气候观测和林下更新调查,阐述了杨桦林下的小气候特点与红松天然更新及生长的关系。杨桦林与原生群落相比较,其林下各生态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较适宜红松的更新及生长;30年生的杨桦林下红松天然更新每公顷达4000多株,而且幼苗幼树在年龄上分配比较均匀,恢复红松林的趋势很明显;林下20年生红松幼树平均高是原始林下同龄幼树的4—5倍,地径也增粗4—5倍。 恢复红松林应发挥天然更新的巨大潜力。对杨桦林下红松天然更新不好的地段辅助以人工更新,并适时疏伐上层阔叶树,为林下幼树创造更适宜的生长条件。这是加速杨桦林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演替指数法结合种群的年龄结构(立木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分析了长白山北坡天然次生杨桦林群落的演替状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次生杨桦林处于接近演替中期阶段,白桦、山杨等优势种群处于中等成熟阶段,缺乏更新,种群成衰退型。红松等部分关键种主要以更新幼树或幼苗存在,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种群结构合理,有利于实现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的定向演替。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把朗乡林区的森林划分成17个林型。朗乡林区原生主要林型中主要树种的重要值随海拔高度明显的变化规律。红松的重要值在海拔300—500m间最大,海拔高超过500m红松重要值急剧下降。山地杨桦林中天然更新的红松重要值也以300—500m间最大。 文中采用的重要值求算公式为: 重要值=相对密度[D_(1.3)≥5cm的林木)(%)+相对频度[D_(1.3)<5cm的有效更新频度](%)+相对优势度[D_(1.3)≥5cm的林木](%) 把杨桦林恢复成阔叶红松林的途径,可采取逐步间伐杨桦林并一次更新红松的办法加以完成。 此途径适用山地杨桦林,具体林分特徒及立地条件参阅正文表2、用于海拔300—600m对杨桦林进行株数、强度10—20%的多次间伐,间隔期10年,初次间伐后植入红松1000株/ha,成活率要求90%以上,最终予期红松、云冷杉、硬阔的重要值各占1/3左右,近似于原始阔叶红松林的重要值组成。 上述(?)径从实施到完成约30年、林分质量和恢复速度优于同期间的自然演替林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的调查,分析了各树种重要值及种间联结性,确定了培育的目标林种.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的物种组成丰富,优势树种明显,白桦和蒙古栎在杨桦林中占有绝对优势;红松与白桦、蒙古栎、色木槭、山槐、山梨和紫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红松与暴马丁香、黄榆、假色槭、毛山楂、山杨和水曲柳表现为负联结关系;主要培育目标林种是紫椴和山槐,应适当间伐暴马丁香、假色槭.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和监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杨桦林林分的经营密度,确定杨桦林最佳经营密度为0.70。通过对杨桦林各径级株数分布以及胸径与小头直径相关关系的综合分析。根据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生长进程规律及林分最佳经营密度模型,提出了天然杨桦胶合板材用林林定向培育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彩和取该项技术,Ⅲ立地级的山场林和Ⅱ立级的白桦林单面积胶合板用林林的总量可分别提高16.41%和4.55%。  相似文献   

7.
天然杨桦胶合板材用材林的定向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和临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杨桦林分的经营密度。 确定杨桦林最佳经营密度为0.70。通过对杨桦林各径级株数分布以及胸径与小头直径相关关系的综合分析.根据 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生长进程规律及林分最佳经营密度模型.提出了天然杨桦胶合板材用材林定向培育的 技术措施。结果表明:采取该项技术.Ⅲ立地级的山杨林和Ⅱ立地级的白桦林单位面积胶合板用材林的总产量可 分别提高 16. 41%和 4. 55%。  相似文献   

8.
为了认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从2009年5-9月份逐月调查了原始阔叶红松林样地及次生杨桦林样地内的100个l m2的草本样方,比较分析了2种林分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次生杨桦林中调查到蕨类植物9种,早春短命植物8种,早夏植物36种,晚夏植物31种;阔叶红松林中调查到蕨类植物5种,早春短命植物13种,早夏植物37种,晚夏植物21种.阔叶红松林及次生杨桦林下的草本植物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早春时期以黑水银莲花(Anemone amurensis)和东北延胡索(Corydalis ambigua)为主;夏秋季节以山茄子(Brachybotrys paridiformis)和白花碎米荠(Cardamine leucantha)为主.次生杨桦林各月份之间,物种多度差异较大.同一林分不同月份之间的物种相似度在5月份最低,夏季最高;2个林分各个月份之间的相似度均较低.假设所有草本样方在样地中完全随机分布,稀疏曲线描述了样方数与物种数的关系.相比于幂函数模型和对数函数模型,逻辑斯蒂模型能较好地拟合阔叶红松及其次生杨桦林下的样方数与物种数的关系.光照环境是影响次生杨桦林草本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林隙分布和土壤酸碱度是影响阔叶红松林草本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阔叶红松林及次生杨桦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杨桦林是太行山天然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状是萌生代数多 ,破坏严重 ,林相残破 ,材质差 ,经济价值低。现行的经营措施又是以改造为主 ,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杨桦林资源。本文根据太行山天然杨桦次生林现状 ,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将其划分为 5种经营类型 ,并分别制定经营措施 ,为杨桦次生林探索一条科学合理 ,现实可行的经营途径  相似文献   

10.
白桦林下红松人工更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多年生的白桦林实行疏、皆伐后,光照、气温和土温明显提高,相对湿度降低。白桦林皆伐后,灌木、草本植物种类增加,盖度增大,白桦伐根萌生幼树大量出现,影响了红松人工更新幼树的生长,增加了幼林抚育的难度。白桦林疏伐后,促进了保留木的生长,蓄积生长率为对照区的2.64倍。白桦林疏伐后进行红松人工更新,3a后保存率高达92.9%,而皆伐区只有54.5%。林冠下红松人工更新有效地避免了皆伐迹地上幼树的蹲苗现象,更新7a后幼树主要生长指标仅略低于皆伐区,但幼树生长良好,色泽翠绿,无早期分叉现象,适时疏伐上层阔叶树,红松幼树的生长将迅速加快,形成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1.
运用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研究了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主要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主要优势种群各径级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垂直结构较为明显。山杨、五角枫和蒙古栎种群,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基本上属于进展型种群,而白桦种群的小径级和高径级的个体都较少,主要以幼树和中树居多,属于衰退型种群。蒙古栎种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Ⅲ型。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的Ⅱ径级、Ⅳ径级和Ⅵ径级中,白桦种群呈现大径级株数增加的趋势,白桦种群维持困难;山杨种群和五角枫种群小径级株数呈现减少的趋势,中径级株数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山杨和五角枫保持相对稳定性,而蒙古栎呈现衰退的态势。因此对4种优势种群,分别实施不同的经营措施,促进种群的自然更新和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人工林中红松种群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东北东部山地地带性植被红松阔叶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近百年来,由于不合理的采伐导致天然红松林急剧减少,同时也使红松林自我维持的机理受到破坏,红松天然更新的过程不能顺利进行,人工更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采伐,致使人们,对红松林的前途疑虑重重。近年来提出的在次生林区栽针保阔恢复红松林的措施在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效。本文试图从红松种群发生规律的研究上探索现存的红松  相似文献   

13.
以影响森林燃烧的各因子火险性的大小作为依据,综合控制林火发生的内因,可以从根本上剔除火灾隐患,通过对柞木林,柞桦林,山杨林,杨桦林,桦木林和水曲柳林等林型的燃烧性比较,及几种森林特征与燃烧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柞木林燃烧性较大,杨桦,椴树林次之,水曲柳林安全可靠,同时也表明次生林在林分密度较大,林龄30a左右,一天中13-15时燃烧性最高,从而为林火系统控制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14.
该林区的桦木次生林主要有红桦和牛皮桦两个群系,桦叶英—红桦林、箭竹—红桦林、迎红杜鹃—牛皮桦林、箭竹—牛皮桦林等4个群丛组。红桦次生林种类结构不稳定,巴山冷杉是进展种群,红桦通过林窗更新维持其种群的连续性,演替趋向为针阔叶混交林。牛皮桦林的种类结构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中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次生杂木林采伐后,人工更新红松、落叶松、天然更新白桦林和撩荒地土壤磷含量的影响。以及落叶松二代林中土壤磷素的变化。其方法是选择不同林龄阶段的落叶松人工林及相邻的红松人工林。天然白桦林和杂木林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下土壤磷的含量大于红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林;撩荒的采伐迹地磷的含量显著小于有林地;二代林中土壤磷含量与一代林无显著差异。同时,从速效磷的水平来看,  相似文献   

16.
以冀北山区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块公顷级大样地进行林木调查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群落的近自然度和优势度。结果表明,不同天然次生群落的近自然度和优势度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次生杨桦混交群落在自然度和优势度两个方面均优于山杨和白桦纯林,更接近天然林的稳定结构,也是该地区次生杨桦林演替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冀北山区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块公顷级大样地进行林木调查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群落的近自然度和优势度。结果表明,不同天然次生群落的近自然度和优势度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次生杨桦混交群落在自然度和优势度两个方面均优于山杨和白桦纯林,更接近天然林的稳定结构,也是该地区次生杨桦林演替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冀北山地3种生态景观林优势种群结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冀北山地油松林、白桦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林3种典型生态景观林优势种群的发展趋势,为其经营改造提供依据,本研究运用种群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3种生态景观林优势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冀北山地白桦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林的各优势种群幼苗幼树个体缺乏,中径级、大径级个体较多,基本呈衰退趋势;油松林的油松种群的小径级个体数量多,属于进展型种群。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的Ⅱ径级、Ⅳ径级和Ⅵ径级后,油松林的油松种群随着时间推移,小径级个体数相对仍保持较多的状态,表明油松种群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白桦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林各优势种群呈现衰退趋势,实施适当的抚育间伐措施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9.
阔叶红松林中星鸦和松鼠对红松种子的取食和传播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1994-1998年秋,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研究了动物对红松种子的取食和传播。原始阔叶红松林中10种以上的鸟兽组成红松种子取食种团,其中星鸦和松鼠分散贮藏种子而有传播作用。星鸦搬运种子的距离最远可达4km,每贮点种子数约2.7粒,贮点深度约2.2cm,在多种生境中贮藏种子,冬季和早春易见到对贮子,少见到重取。红松幼苗可见于多种生境,但只在落叶松、天然更新杨桦林和母树林中有较明显的幼树种群。分析认为,星鸦的取食和传播效率要高于松鼠,二者的传播意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归是一种濒危物种保护与种群恢复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极小种群物种东北红豆杉为研究对象,选择3种不同的林型以及两组不同苗龄的东北红豆杉幼苗开展野外回归试验,研究适宜东北红豆杉回归林型以及回归过程中幼苗生长及存活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东北红豆杉回归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杨桦林、红松云冷杉林和红松紫椴林3种林型作为回归试验地,以1 ~ 2年生和4 ~ 5年生东北红豆杉实生幼苗作为试验材料,移栽后调查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等指标,逐月调查幼苗存活率、苗高、地径、冠幅等指标。对幼苗各生长指标进行差异性显著分析和多重比较,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回归幼苗生长过程中的影响因子。  结果  东北红豆杉回归幼苗当年存活率达86%以上,地径、苗高、冠幅均有所增长,除1 ~ 2年生东北红豆杉幼苗苗高生长量外,各林型中东北红豆杉幼苗生长指标生长量均无显著差异,红松紫椴林的1 ~ 2年生东北红豆杉幼苗苗高生长量显著高于杨桦林和红松云冷杉林。由于越冬期间,4 ~ 5年生东北红豆杉幼苗受到狍啃食,存活率显著下降且长势极差;1 ~ 2年生幼苗受长时间的低温胁迫生长状况也受到一定影响。东北红豆杉回归幼苗的存活和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关联度最大的是林型,其次是坡向、坡度和郁闭度,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的关联度较小。  结论  4 ~ 5年生幼苗因受动物啃食而回归效果不良;1 ~ 2年生幼苗适应杨桦林、红松云冷杉林和红松紫椴林下这3种生境,回归最适宜的林型是红松紫椴林;林型、坡向、坡度、光照是影响东北红豆杉回归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