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真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59-16461
古代农业文献是指中国农书。结合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展轨迹,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时期6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进行整理和概括。归纳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历程、规律、类型及其整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经历了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4个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地区,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原始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史的初始阶段。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它包括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由于中国中原地区铁器的传人和开始使用,东北亚地区便先后告别了原始农业阶段而进入了古代传统农业阶段。这里,就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主的东北亚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地区,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原始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史的初始阶段。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它包括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由于中国中原地区铁器的传人和开始使用,东北亚地区便先后告别了原始农业阶段而进入了古代传统农业阶段。这里,就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主的东北亚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以农业经济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于仰韶文化以前的考古学文化的面貌,七十年代中期以前还不曾被认识。近十年来,黄河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这批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为探索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文化面貌和仰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黄河流域农业起源和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新的证据。目前陆续发表了一批探讨早期农业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农业起源、农业生产的规模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耀鹏 《农业考古》2000,8(1):104-111
在世界范围内,古代文明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也不例外。且不说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近现代学者也注意到了农业的发生发展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化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予以充分肯定。在恩格斯做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这一评价之后,英国学者柴尔德还提出了“农业革命”(2)等概念,甚或有学者把农业阶段视为人类文明的“第一次浪潮”(3)。随着新石器时代时空框架和文化谱系的基本建立,有关中国古代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形成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并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6.
浮选出土的植物考古新资料显示,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可分四个发展阶段:距今一万年前后是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先民在通过采集狩猎开拓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开始尝试耕种野生稻。距今8000年前后是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主体是采集狩猎,属于农业范畴的水稻种植和家猪饲养仅是辅助性的生产活动。距今7000~6000年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仍处在稻作农业形成过程中,虽然稻作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无法取代采集狩猎。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良渚文化不仅是稻作农业社会建立的标志,也是中华文明起始的象征。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为古代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古代文明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都市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在大城市的表现方式。它是大城市郊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润滑剂,是传承农业文化的有效载体。当前,中国各地都市型农业竞相发展、各具千秋。从时间发展序列看,中国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都市农业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将在全国形成多个都市农业区域经济圈;都市农产品个性日益突出,市场消费高端化;都市农业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内涵逐渐丰富。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经过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古代劳动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我国有着悠久农耕文化,古代劳动人民在新石器时期就以开始使用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种植农作物。在生产劳过和中不断地创造新农具,革新农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农机器的改进、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牛耕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大国,具有悠久、光辉灿烂的农业文化。牛耕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探讨和研究它的起源时代以及形成过程,不仅对研究古代农业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整个古代史的分期——中国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任何一种生产关系,不管它在社会前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终究都要被生产力所突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调节的过程在阶级社会里具体地表现为阶级斗争,但是促使生产关系改变的动力是生产力,腐朽没落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可生产力缓慢的增进速度却是生产关系所不能全部抵阻的。牛耕技术的出现,在我国古代农业史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我国古代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利 《农业考古》2005,(1):33-41,4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从仰韶文化中晚期开始,稻作农业从中国东、南部传入陕西关中地区,历先秦、汉、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不绝,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关中地区农业始终以旱作为主,在河流两岸及水源丰富的地区兼营水稻,稻作农业对关中平原局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关中地区稻作农业进行梳理考述,对研究历史时期的关中地区农业结构及中国稻作农业的向北传播均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采集经济的高度发展,导引出了原始农业,狩猎经济的长期经验积累,使人们知道了动物的驯养。中国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两者都已具备了,无论是母系氏族制全盛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还是父系氏族制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都是在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互相结合的类型。因为以农业为主,所以豢养的家畜以猪为多,这个时期的畜牧业依附农业并且以提供肉食为主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在此以后,龙山文化阶段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牧两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因此畜牧业较前也有较大的发展,牲畜品种增多了,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李秋芳 《农业考古》2003,(3):93-95,105
齐国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 ,这里便进入锄耕农业阶段 ,后历经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夏、商、西周三代的不断发展 ,至春秋战国时期 ,已经成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农业科技如农时学、地宜学、大农业观、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田水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此 ,农史学界多有分析。然而 ,对这一时期齐国农业科技成就取得原因之探索 ,几乎无人涉及。笔者不揣浅陋 ,试就此略谈几点看法。一、齐国农业历史文化的积淀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 ,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5.
农业起源的研究与环境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起源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想像的。究其原因,我想大致有这样两个方面,其一:从考古理论上认识到农业起源的研究与新石器时代考古之间的关系。以农业起源作为新石器时代起始的标准,这一点现在已为大多数考古学者所接受。没有这个认识上的转变,农业起源的研究就谈不上在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二:近年来,田野考古的新发现突破了五十年来新石器时代范围的上限,不仅仅是在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区发现了诸如“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等所  相似文献   

16.
再论中国农业起源与传播北京农业大学王在德,陈庆辉中国农业起源是国内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广泛关心的问题。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发达,原始农业延续时间长,传统农业经验丰富。特别是近40年来史前考古学迅速发展,吸引着国内外人类学家、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17.
正古代的大河村(今天的杨槐村)遗址聚落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郊25里杨槐村东南500米处的"花岗",所发掘处是杨槐村土地,面积40万平方米,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发掘表明,先民们曾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3,(3):130-134,174
中国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 ,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农业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 ,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脱离不了农业。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她植根于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中 ,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法伦理、农业经济及其小农生产方式等背景的深刻影响 ,表现出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特征。传统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固与社会思想文化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社会在这两者的互动中绵延和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背景诸要素中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 ,以期获得农业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的关联。当…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约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先民们就开始了农耕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我们从磁山一裴李岗文化的大量遗存中,可以看到它已有了初步发展,足证我们的祖先至迟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前便已过着农耕生活,至今有近八千年的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在很长时期里,一直把“以农立国”,作为治国之本。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和传世的有关农业生产的大量实物,或是现存的有关农学的古代文献,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包含着具有深厚历史基础的优良传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历史的长时期里,我国的农业和农学,不仅曾经走  相似文献   

20.
对早期原始农业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早期原始农业是指原始农业的发生及初步发展的阶段,也就是农业的最初阶段。农业和家畜饲养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说来在学术界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没有争议并不是说关于农业起源的问题已经解决,事实上,由于考古学所提供的这方面的资料不足,对农业的起源问题在许多地区仍然是靠推测来解决的。如以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一带所谓“肥沃的半月形地带”为代表的早期以农业生产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公元前9000年至7000年间的前陶新石器文化时期便开始种植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