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试验分离到一株草莓炭疽病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该菌的室内毒力,并评价了3种高效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的盆栽防效.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草莓炭疽病的室内毒力最高,EC50值为0.117 mg·L-1,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EC50值分别为0.141 mg·L-1和0.357 mg·L-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0%咯...  相似文献   

2.
几种杀菌剂对甜瓜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is)的毒力。抑菌圈法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和咯菌腈对甜瓜枯萎病菌的毒力最高,其3d的EC50分别为783.7905mg·L-1和975.2145mg·L-1;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和多菌灵-五氯硝基苯对病原菌的抑制率最高,7d的EC50分别为2.4757mg·L-1和3.3570mg·L-1。  相似文献   

3.
油松针叶束水培生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生长调节剂和营养液对油松针叶束生根的影响.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2 a生油松当年生枝为材料,研究针叶束生根的最适合条件.结果表明:生根最适的生长调节剂浓度为IBA、IAA各90 mg·L-1,处理24 h;适宜的营养液配方为50 mg·L-1硼酸 30 mg·L-1硝酸铵 30 mg·L-1VB1 20 mg·L-1磷酸二氢钾.生长调节剂是影响油松生根的主导因素,营养液与油松针叶根系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L25(56)正交试验,优化及筛选最适合大白菜鲁白六号子叶及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AgNO3的浓度组合.结果表明,在α-NAA、6-BA、TDZ、ABA和AgNO3中,α-NAA 对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达极显著差异,ABA对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达显著差异,确定以MS 1mg·L-1 α-NAA 1mg·L-1 6-BA 3mg·L-1 TDZ 0.5mg·L-1 ABA 10mg·L-1 AgNO3组合为最佳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 0.8mg·L-1 α-NAA 2mg·L-1 6-BA组合为最佳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试验中还发现,愈伤组织发生的同时还伴随着不定芽的发生,不定芽发生率较高的外植体,其产生的愈伤组织较少,且多为致密型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生长调节剂和营养液对柴松针叶束生根的影响.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2年生柴松当年生枝为材料,研究针叶束生根的最适合条件.结果表明:生根最适的生长调节剂浓度为NAA(萘乙酸)80 mg·L-1处理24 h;适宜的营养液配方为70 mg·L-1硼酸+50 mg·L-1硝酸铵+30 mg·L-1Vb1+20 mg·L-1磷酸二氢钾.生长调节剂是影响柴松针叶束生根的主导因素,营养液与柴松针叶根系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温度、矿质元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罗汉松和五针松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罗汉松来说,其花粉的萌发和生长最适温度是30℃,最适矿质元素浓度分别是Mn 5 mg.L-1、Ca 20 mg.L-1、B 15mg.L-1、Zn 10 mg.L-1、Mo 1 mg.L-1,最适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分别是GA36 mg.L-1、2,4-D6 mg.L-1;对于五针松来说,其花粉萌发和生长最适温度是25℃,最适矿质元素浓度度分别是Mn 15 mg.L-1、Ca 15 mg.L-1、B15mg.L-1、Zn 10 mg.L-1、Mo 1 mg.L-1;最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分别是GA312 mg.L-1、2,4-D 6 mg.L-1。  相似文献   

7.
以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阿-氯混剂、阿-吡混剂和吡-氯混剂6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其对秋甘蓝田菜蚜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菜蚜的毒力很高,致死中浓度(LC50)为0.235 6mg·L-1。吡蚜酮对菜蚜的毒力也较高,LC50为6.628 1mg·L-1。氯虫苯甲酰胺对菜蚜有一定的毒杀作用,LC50为19.306 5mg·L-1。阿-吡混剂和吡-氯混剂对菜蚜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及阿-氯混剂对菜蚜的控制效果均不理想,施药后7d防效分别为15.95%、20.21%和27.49%。而吡蚜酮及吡-氯混剂、阿-吡混剂则对菜蚜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施药后7d防效分别达97.37%、93.29%和94.52%,且可大幅度提高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月季长管蚜为供试昆虫,通过阿维·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及啶虫脒3种杀虫剂不同浓度的毒力研究,选择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试验显示,3种药剂的致死中浓度LCso分别为7.232 mg·L-1、4.123 mg'L-1及1.187 mg'L-1.结果表明:啶虫脒对月季长管蚜的防治效果最好;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月季长管蚜的防治效果一般;阿维·吡虫啉对月季长管蚜的防治效果低.  相似文献   

9.
阿维菌素对黄鳝及棘头虫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温静水试验法和体外杀虫试验法分别进行阿维菌素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黄鳝体内棘头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黄鳝的24、48 h的丰致死浓度(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91 4 mg·L-1(0.079 9-0.104 6 mg·L-1)和0.074 5 mg·L-1(0.0655~0.084 8 mg·L-1),96 h 半致死浓度(95%可信区间)为0.067 8mg·L-1(0.059 8~0.0770mg·L-1),安全浓度(Sc)为0.006 8mg·L-1.阿维菌素对棘头虫24、48 h的半致死浓度(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53 9mg·L-1(0.0474~0.061 3mg·L-1)、0.045 2mg·L-1(0.040 7~0.052 6 mg·L-1),96 h半致死浓度(95%可信区间)为0.041 1 mg·L-1(0.036 2~0.046 7 mg·L-1),安全浓度(Sc)为0.004 1 mg·L-1.在养殖黄鳝过程中防治棘头虫时,阿维菌素的使用浓度可以选择在0.053 9~0.067 8mg·L-1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切花菊品种‘夏黄’为试材,研究了6-BA,GA3,KT,PP333等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切花菊的保鲜效应.结果表明,0.5 mg·L-16-BA,80 mg· L-1GA3均能显著增加切花菊的最大花径,与初始花径(4.532 cm)相比,分别增大了5.059,6.252 cm,花枝鲜样质量最大分别增加34.10%和36.38%,均能缓解切花菊在瓶插期间的水分胁迫,延缓衰老,延长瓶插寿命;与同期CK(基本保鲜液)相比,小花中MDA含量分别低0.082 ~2.348,0.231~1.412 μmol·g-1,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低0.180~24.983和1.433~10.583 μg·g-1,可溶性蛋白含量最大分别增加23.01%和22.15%,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大分别提高12.29%和7.35%,均能有效提高小花中SOD和CAT的活性,6-BA处理的保鲜效果好于GA3.20 mg·L-1KT和150 mg·L-1PP333对切花菊的保鲜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土壤缓慢水分胁迫下柽柳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多花柽柳(Tamarix.hohenackeri Bge)、长穗柽柳(T.elongata Ledeb)在土壤缓慢水分胁迫条件下,在干旱处理前期,水分胁迫程度较轻时,脱落酸(ABA)含量增加不多,至干旱处理后期水分胁迫程度较严重,ABA含量急剧增加。两种柽柳的吲哚乙酸(IAA)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明显增加,赤霉素(GA)含量均增加。  相似文献   

12.
5种酚酸类物质对小麦幼苗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5种酚酸类物质对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阿魏酸、对香豆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5种酚酸类物质处理后小麦幼苗的苗高、根长、CAT活性、POD活性等形态、生理指标,为小麦与药用植物轮作的合理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小麦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所升高,50.00 mg/L对香豆酸和0.01、0.10、1.00 mg/L对羟基苯甲酸处理组分别比空白对照高18.79%、42.60%、42.69%、26.57%,均达显著水平;阿魏酸、对香豆酸和香草酸降低了小麦幼苗的苗高和主根长,对羟基苯甲酸增加了幼苗的主根长,但均不显著;对香豆酸处理组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POD活性以及SOD活性均有所降低,而丁香酸处理组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POD活性均有所升高,0.01、0.10、10.00、100.00 mg/L丁香酸处理组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蒸馏水)显著增加9.63%、11.22%、11.50%、8.13%。香草酸处理组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SOD活性也有所增加。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阿魏酸、对香豆酸对小麦幼苗有一定的化感抑制作用,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们的化感指数均不大。  相似文献   

13.
腐殖酸是一类成分复杂的天然有机物质,存在于土壤、煤炭、湖泊、河流及海洋中,传统方法生产腐殖酸主要是采用氨水直接氨化法、碳化氨水法和堆沤发酵法等,现采用碱化酸析法生产腐殖酸,研究其生产的主要设备、操作要点、技术参数及使用方法。结果表明:采用碱化酸析法生产腐殖酸,产品含量高,使用方便,且便于保存。  相似文献   

14.
腐殖质对丁草胺在水中的光解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太阳光,氙灯,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胡敏酸,Fu啡酸对水中丁草胺光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压汞灯和氙灯光辐射下,HA和FA均使丁草胺的光解速度减缓,而在自然光下HA,FA却使丁草胺光解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中焦谷氨酸的分离及其在加工中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从中国红参中提取分离鉴定出焦谷氨酸,其含量测定表明,从高到低依次是群人参>红参>大力参>生晒参;在红参不同部位分布依次为须根>根茎>侧根>主根。通过试验阐明了焦谷氨酸在不同加工方法中转化机理,主要是人参中的谷氨酸与焦谷氨酸互为可逆反应所致,由于不同加工方法处理条件不同,焦谷氨酸与谷氨酸达到某一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对74份木瓜属种质资源果实的绿原酸、齐墩果酸、熊果酸和总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皮木瓜中未检测到绿原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分别为0.106~0.108 mg/g、0.694~0.840mg/g,总黄酮含量为16.135~28.182 mg/g;日本木瓜绿原酸含量为0.117~1.694 mg/g,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分别为0.441~0.911 mg/g、0.366~0.487 mg/g,总黄酮含量为16.424~19.804 mg/g;皱皮木瓜绿原酸含量为0.096~2.746 mg/g,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分别为0.360~1.836 mg/g、0.110~1.604 mg/g,总黄酮含量为6.661~40.839 mg/g;毛叶木瓜绿原酸含量为0.297~4.017 mg/g,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分别为0.311~1.520 mg/g、0.031~1.345 mg/g,总黄酮含量为8.428~39.517 mg/g。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取4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十二指肠和回肠瘘管的荷斯坦泌乳奶牛,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日粮中添加亚油酸(L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瘤胃原虫中奇数碳链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奇数碳链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OBCFA)是原虫脂肪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单独添加LA或DHA对瘤胃原虫中主要OBCFA的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当LA和DHA协同添加时C15∶0和C17∶0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对异构酸和反异构酸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夏枯草不同器官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夏枯草不同器官主要药用成分的积累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夏枯草不同器官不同时期总黄酮、熊果酸、齐墩果酸、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含量。结果表明,总黄酮、熊果酸、齐墩果酸、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在夏枯草根、茎、叶和花中均有分布,但含量不同;总黄酮在叶中含量最高,齐墩果酸在根中含量最高;熊果酸、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在花中含量最高。总黄酮、熊果酸、齐墩果酸、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在同一器官不同生长时期含量不同。研究认为夏枯草根、茎、叶、花中都分布有药用成分,可全草入药,并且在终花期至果实成熟期各部位药用成分含量较高,可在此期间采收。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植酸对控制草莓、猕猴桃和山楂果实打浆工序中Vc损失的效应。结果表明,植酸对三种水果打浆工序中还原型Vc(AA)和氧化型Vc(DHA)的保护效果不一,植酸可以明显提高山楂打浆中的AA和DHA保存率;对猕猴桃仅提高其DHA保存率,不能提高AA保存率。对草莓AA和DHA的保存效果则与猕猴桃相反。  相似文献   

20.
龙眼、荔枝耐寒性不同的品种,其叶片膜脂脂肪酸组分含量不同.耐寒性较强的品种叶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龙眼品种红核子等为81.74%—83.37%,荔枝品种陈紫、桂林、宋家香和乌叶为77.0%—79.67%,比耐寒性弱的品种高;不饱和指数(IUFA)亦大,龙眼(红核子、油潭本)、荔枝(陈紫、桂林、宋家香和乌叶)分别为221.12—226.34和212.97—221.45.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的比值差异显著,龙眼耐寒性较强的红核子等为2.4833—2.6766,耐寒性中等的赤壳硬枝等为1.3055—2.1283,耐寒性较弱的乌龙岭等为0.9084—1.0578;荔枝耐寒性较强的陈紫等品种为4.4833—4.6464,耐寒性中等的糯米糍等品种为3.2379—3.8213,耐寒性较弱的兰竹等品种为2.6153—2.9614.这可作为鉴别品种间耐寒性差异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