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杉表型与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国内外30多年主要云杉属植物的表型与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群体间(内)表型多样性丰富,群体间性状表型变异一般均呈一定的地理变异模式。同工酶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为:多态位点百分数,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平均每个位点期望杂合度,有效的等位基因数目和基因分化系数的变幅分别为23%~84.6%,1.33~2.70,0.016~0.306,0.230~1-32和0.022~0.11。群体间的变异量只占总变异量的2%~13%,约87%~98%变异存在于群体内。从表型、同工酶和DNA水平等多层次对云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偶合研究,同时加强对影响遗传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外因探讨,及该研究在基因资源保护策略上的应用是云杉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黄连木天然群体表型变异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黄连木天然群体为试材,对1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与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连木表型性状存在极其丰富的群体间和群体内变异,各性状间的变异系数相差较大,变幅为4.249%~27.31%,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小,受较高的遗传控制。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2.27%,说明群体内变异是黄连木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把11个群体分为4类,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分析表明除百果重、千粒重、种长几个性状外,多数表型性状随地理位置的改变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有随着经度、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板栗种质资源在迁西地区的表型多样性、变异规律及变异水平,为迁西地区板栗的引种、育种等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6个板栗群体39份板栗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坚果成熟期采集刺苞与坚果,并测定其相关表型性状。采用双因素巢式分组试验设计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1)刺束长度在群体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群体间差异性不显著,其余9个性状指标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各性状指标变异系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北京、河北、湖北、山东板栗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大;3)群体间平均变异与群体内平均变异比约为2:11,表明各性状群体内的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变异;4)采用系统聚类中Ward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地理分布格局基本相吻合。【结论】板栗刺苞与坚果表型形态性状多样性丰富;其中北京、河北、湖北、山东板栗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其板栗表型性状多态性较为丰富,性状遗传稳定性较低,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通过对比群体间与群体内的变异系数得出群体内变异是板栗表型性状呈多样性的主要来源;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得到地理分布相近的板栗群体可以相互引种。  相似文献   

4.
白花树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9个群体的14个表型性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群体间和群体内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白花树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丰富的变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59.08%,大于群体内变异;侧枝、叶片、果实和种子4类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1.02%、16.85%、8.2%和6...  相似文献   

5.
蒙古栎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以蒙古栎全分布区的 8个天然群体为试材 ,对当年生枝的顶芽、叶、坚果、壳斗等 15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 ,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 ,蒙古栎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 (VST)为 0 5 397,群体间变异 (5 3 97% )略大于群体内变异 (46 0 3% )。蒙古栎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分析表明 ,其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 ,随着经纬度的增加 ,坚果逐渐增大 ,坚果形状由近球形向长椭球形变异 ;叶形由长倒卵形向宽倒卵形变异 ;随着海拔升高 ,坚果逐渐变小。蒙古栎表型性状(顶芽、叶、壳斗、坚果 )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 ,蒙古栎群体可以划分为 4类。  相似文献   

6.
以4种天麻变型为研究材料,对其11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不同天麻变型的表型性状在变型间与变型内均具有广泛的变异,11个性状在变型间有10性状的F值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型内只有块茎宽和块茎形状指数达极显著水平;11个性状的平均表型性状分化系数为78.83%,多样性贡献变型间变异(65.86%)大于变型内变异(34.14%);11个表型性状的总多样性指数为3.76,变型间的多样性指数为2.67,变型内的多样性指数为1.09,变型间遗传多样性占总遗传多样性的比例达78.8%,变型内所占比例仅为21.2%;说明不同天麻变型的群体间变异是天麻表型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研究结果为天麻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及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四川桤木天然群体果实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四川桤木现有天然群体表型变弄程度和变异规律,对四川桤木天然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7个群体果实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揭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果实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桤木果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阃和群体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13.22%-49.23%,均值为37.12%,群体间变异(37.12%)小于群体内变异(62.88%);果实表型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泸定(16.53%)、广元(15.69%)、名山(15.58%)、珙县(15.15%)、甘洛(13.26%)、金堂(13.05%)、丹棱(9.58%),其中泸定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大,为16.53%,说明其表型多样性最丰富,而丹棱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为9.58%,说明表型多样性最低;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四川桤未天然群体可分为4类.  相似文献   

8.
云杉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云杉属十余个种等位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作了阐述,同时对表型性状、DAN水平也进行了讨论。种源间生长性状、单萜类成分差异较大,质量性状差异较小;群体间生长性状、质量性状差异较大,木材密度与高生长呈负相关。等位酶分析表明:云杉遗传变异水平较高,分化较低,群体间变异较小,群体内变异较大。RAPD分析进一步证明云杉遗传变异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9.
红松群体内和群体间同工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杨一平  王述礼 《林业科学》1989,25(3):201-208
本文以四个位点编码的三种酶(EST、MDH和GOT)系统,分析了我国东北林区红松林四个群体同工酶的遗传变异和分化。群体内的同工酶变异,四个位点所有样品杂合性的平均值是0.37,并发现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值是2.25。群体间的同工酶分化,对四个位点的基因多样性测量表明,群体间分化的明显效果是2%。总基因多样性的98%产生在群体内。所有配对组合,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025±0.008。  相似文献   

10.
云杉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系统揭示云杉全分布区天然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 ,以其全分布区 10个有代表性天然群体 ,每个群体 30个个体为试材 ,对针叶、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等 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讨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 :云杉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差异。云杉球果、针叶、种鳞、种翅和种子 5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19 14 %、2 6 4 6 %、13 5 8%、19 78%和 174 0 % ,种鳞性状稳定性较其他性状高。表型分化系数 (VST)的变幅为 2 0 9%~ 4 0 6 2 % ,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 30 99%。群体间变异 (30 99% )小于群体内变异 (6 9 0 1% )。 17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 ,球果长度、球果径、种鳞长度、种鳞宽度和种子千粒重为云杉易测定和重要的表型性状。云杉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 ,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表明 ,云杉群体可以划分为 5类  相似文献   

11.
珍稀植物青檀天然群体种子表型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搞清山东青檀的表型变异程度及变异规律,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5个天然群体种子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山东青檀种子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其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的变异;各性状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7.9%~59.70%,平均值为39.10%;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2.74%,各群体的表型变异程度有青檀寺(25.86%)佛峪(25.80%)莲台山(23.60%)曲阜(22.12%)灵岩寺(16.31%);各表型性状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5个青檀群体被聚合成2组,其地理变异规律遵循随机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2.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揭示青杨不同种群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变异规律,为进一步解析叶片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基础,为青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来自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4个青杨种群为材料,采集1~2年生枝条在温室扦插繁殖,移植苗圃,第2年春季平茬幼化,同年7月采集茎尖以下第7、8、9片新生叶测定苗期叶片14个表型性状(叶片形态性状、叶色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青杨的14个叶片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种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5.771%,表明种群间变异是主要的变异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0.562%,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柄相对长,最小的是叶绿素SPAD值。各种群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852%,其中内蒙古坝底(31号)种群变异最丰富,而河北龙泉(11号)种群变异最小,叶片表型性状稳定性最高。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仅叶色与其他叶片性状无明显相关,叶色遗传相对独立。通过聚类分析可将34个种群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长叶柄大叶类群、中等叶类群、短叶柄窄叶类群和小叶类群。结合类群分布和中国地形特点,中国青杨种群可划分为3个分布区,分别是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北缘地区(1区)、太行山和六盘山-秦岭之间的黄土高原地区(2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3区),其中1区以短叶柄窄叶类群为主(57.14%),2区中等叶类群占66.67%,而3区占比最大的为小叶类群(62.5%)。【结论】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河北蓝旗卡伦(17号)、内蒙古半截塔(30号)和内蒙古坝底(31号)种群多样性丰富,是多样性保护和种质资源保存的重点种群。叶片表型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强,青杨叶片呈现以海拔变化为主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群体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分布区的10个群体,每群体10个个体 ,以系统揭示其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对针叶、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的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讨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群体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除球果干质量和球果长/球果径外,其余性状在群体内都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变异为31.20%,小于群体内的变异(68.80%).17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表型性状呈现出以经度变异为主的梯度规律性.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青海云杉10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  相似文献   

14.
天然群体包含大量数量和质量性状变异,前者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后者则几乎完全受遗传因素控制。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利用表型性状借助数量遗传理论来研究群体的遗传变异,直到近十多年才开始借生物化学技术作林木遗传学分析。本研究以福建省15个马尾松垂直和水平分布的天然群体为对象,利用同工酶位点探讨马尾松群体的遗传结构,了解马尾松垂直和水平群体在各种酶类多态位点上的变异幅度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揭示大别山区罗田甜柿和野柿群体间和群体内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两种柿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大别山区罗田甜柿和野柿的11个群体为研究试材,对其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进行形态学测定和统计分析。 结果 (1)罗田甜柿13 个表型性状的极大值为极小值的 1.42(柿蒂大小)~4.07倍(单果质量),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3.78%,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1.80。野柿表型性状的极大值为极小值的1.48(果形指数)~5.53(种子质量)倍,平均变异系数22.15%, 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2.04,其变异程度显著高于罗田甜柿;(2)巢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罗田甜柿群体内变异(34.30%)显著高于群体间变异(17.07%),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3.23%,群体间分化较小;野柿群体间变异(48.75%)显著高于群体内(6.69%)变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13%,群体间表型有较大的分化。 结论 罗田甜柿表型多样性为中等水平,离散程度较轻,各性状分布相对集中,较稳定,不易发生群体分化,而野柿的表型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具有较高的分化潜力;其中,单果质量、种子数等性状进化及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最易产生变异,是遗传改良的重要基础。作为广布种的野柿和狭域种的罗田甜柿,对复杂多变的生境具有不同的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香榧主要分布区6个天然群体的92个样株为试验材料,对其针叶、果实、种子的8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香榧各表型性状在群体问和群体内都存在显著差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占10.8%,群体内占89.2%,群体间的变异小于群体内.各群体表型性状中平均变异系数最小的为果实宽(CVv =13.95%),最大的为单粒重(CVv=34.71%);不同群体各形态性状平均变异系数由大到小顺序为:黄山>磐安>嵊州>钟家岭>诸暨东白湖、绍兴.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香榧6个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  相似文献   

17.
林木数量性状位点定位的统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世纪初数量遗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产生,以研究实验群体或自然群体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它主要研究两个基本问题:(1)总的表型变异中有多少比例属于遗传的影响?(2)有多少遗传因子参与这种遗传变异?如遗传力的概念可以反映遗传因子对表型变异的贡献,它可用亲属间的相关性加以估计.这些参数量已在微生物、动植物中有大量的研究,遗传参数估算对于制定适当的育种计划和理解生物性状的表型进化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桢楠天然群体种子表型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四川桢楠天然林分布区共抽取了7个群体,分别测量了其种子长、宽、长宽比、单粒种子重等4个性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桢楠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长宽比和单粒种子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14%,17.14%,16.29%和25.78%,以种子长的变异系数最小,其性状稳定性较高,单粒种子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该性状变异较大;种子性状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31.23%.群体间变异(31.2%)小于群体内变异(68.77%),该树种种子3个性状总的遗传变异大约30%存在于群体间。大约70%存在于群体内。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7个群体分成3类,都江堰、邛崃和峨眉山3个群体聚为1类,成都、洪雅聚为1类,崇州和泸州聚为1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山东小果白刺的表型变异程度及变异规律。[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山东小果白刺5个群体种实和叶片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群体内变异是山东小果白刺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各性状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20.20%60.70%,平均值为40.71%;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平均值为9.34%,各器官的表型变异程度有叶片大小(8.99%)﹥种子大小(7.74%)﹥果实大小(6.77%)和种子形状(10.22%)﹥叶片形状(6.70%)﹥果实形状(4.35%);小果白刺10个表型性状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5个小果白刺群体被聚合成2类。[结论]山东小果白刺种实及叶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其地理变异规律遵照随机变异模式。该研究结果为小果白刺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揭示麻栎种子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促进麻栎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对7个天然群体麻栎种子的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在群体间和群体内,不同群体麻栎种子的长度、宽度、长宽比、表面积、体积和千粒质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0.34%~28.18%,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8.84%,表明群体间变异为主要变异来源。各表型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利用系统聚类可将7个群体分为2个组群。 结论 麻栎种子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与各个群体的地理位置分布无明显相关性,此研究为麻栎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