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应用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室内饲养观察实验及2004~2005年在思茅松林间释放携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卵卡防治思茅松毛虫的林间试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室内平均羽化率为84.3 %,对思茅松毛虫卵的平均寄生率为87.6 %;思茅松毛虫的林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1.7 %和84.8 %.利用卵寄生蜂-松毛虫赤眼蜂作为媒介昆虫传递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防治思茅松毛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赤松毛虫林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松毛虫严重危害油松、赤松、落叶松的正常生长,为了选择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林间开展赤松毛虫的防效试验。通过抽样调查卵期赤眼蜂寄生率、2龄幼虫病毒感染率、幼虫下树前死亡率和越冬后幼虫死亡率,对直接喷洒传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利用赤眼蜂为媒介传递该病毒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赤松毛虫卵期赤眼蜂寄生率比对照提高25%左右。直接喷洒CPV病毒的防效要优于利用赤眼蜂携带CPV病毒进行防治的效果,2龄幼虫病毒感染率、幼虫下树前死亡率和越冬后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20%、4.1%和4.0%,二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数量变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和白跗平腹小蜂是浙江省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卵寄生蜂。松毛虫黑卵蜂对马尾松毛虫的数量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能提高该蜂的寄生率。利用卵寄生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应发挥各种卵寄生蜂的作用,特别不能忽视和削弱松毛虫黑卵蜂的作用。营造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混交林是充分发挥各种卵寄生蜂自然调节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寄生马尾松毛虫卵期的寄生蜂有10多种,优势种有赤眼蜂、黑卵蜂、平腹小蜂。通过研究不同林分类型的马尾松毛虫卵期天敌寄生率的变化,探讨马尾松毛虫卵期寄生性天敌对马尾松毛虫的控制作用。利用接种式调查方法对东至县金寺山林场马尾松毛虫卵期天敌寄生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分类型条件下,第二代卵期黑卵蜂寄生率马尾松林样地大于湿地松林样地,黑卵蜂平均寄生率差异性显著,说明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样地内黑卵蜂寄生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松毛虫赤眼蜂在落叶松毛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 ma dendrolimi)防治落叶松毛虫(Dendrolim us superans)是生物防治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桦南县2010-2012年在6个林场开展了释放赤眼蜂卡防治落叶松毛虫试验,对防治效果进行了调查,蜂卡卵平均出蜂率70%、80%、85%.落叶松毛虫卵平均寄生率30%、40.70%、41.37%效果良好.应用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在林间连续3年释放不同蜂量的松毛虫赤眼蜂,落叶松毛虫卵的寄生率提高6.10%以上.  相似文献   

6.
1987~1988年,对湖南省洞口县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及天敌寄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寄生性天敌昆虫27种,重寄生者14种。据此,构造了松毛虫—寄生者系统食物网及营养级数量金字塔,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各代松毛虫的寄生天敌种类和寄生率均存在着差异。寄生率以第2代为最高;害虫种群变动趋势与天敌种类有关;寄生数量与寄主密度成正比;赤眼蜂、平腹小蜂的寄生率与卵块密度呈微弱负相关或无关,卵总寄生率与卵块密度呈轻微负相关,幼虫和蛹的寄生率与寄主密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dendrolimusiChu)是落叶松毛虫卵期主要寄生蜂之一。常与松毛虫跳小蜂(Ooencyrtusdendrolimuschu)、松毛虫宽缘金小峰(PachyneuronnawaiAshmead)同寄生一个卵块,有时与松毛虫赤眼蜂、平腹小蜂亦在同一个卵块中羽化。我们于1994—1996年在公主岭市杨大城子林场观察中发现,该蜂对抑制落叶松毛虫为害起重要作用。1材料与方法1.1尼龙纱套笼、玻璃罐头瓶、试管、纱布、温度计、蜂蜜等。1.2林间采落叶松毛虫被寄生卵,室内育蜂,观察成蜂习性。1.3将被寄生卵装试管内培育,观察羽化期、交尾状、寄生率与出…  相似文献   

8.
赣东北地区的松毛虫卵寄生蜂有 1 5种 ,其中有 3种是近年发表的新种。调查分析表明 ,赤眼蜂、黑卵蜂和平腹小蜂是主要类群 ;平腹小蜂属的白跗平腹小蜂是优势种。思茅松毛虫的卵寄生率明显高于马尾松毛虫 ,主要是个体大、寄生力强的平腹小蜂和金小蜂的寄生量大。若能造成多种卵寄生蜂及其它天敌增加的趋势 ,控制松毛虫成灾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赣东北地区的松毛虫卵寄生蜂有15种,其中有3种是近年发表的新种。调查分析表明,赤眼蜂、黑卵蜂和平腹小蜂是主要类群;平腹小蜂属的白跗平腹小蜂是优势种。思茅松毛虫的卵寄生率明显高于马尾松毛虫,主要是个体大、寄生力强的平腹小蜂和金小蜂的寄生量大。若能造成多种卵寄生蜂及其它天敌增加的趋势,控制松毛虫成灾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用挂柞蚕卵卡招引的方法,在三种马尾松林中进行松毛虫赤眼蜂林间种群动态的试验研究,主要结论是:不同松林类型与松毛虫赤眼蜂的种群数量密切相关,而与种群活动规律无关;该蜂在年周期活动中出现两个高峰,井均在5月和9月;这对松林中的害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方惠兰  童普元 《林业科学》1995,31(3):233-238
1986-1990年的研究得知:松毛虫赤眼蜂在浙江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10月上旬至11月陆续以蛹在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等虫卵中越冬在林中常年都可见到该蜂的活动,其种群数量出现的高峰期与松毛虫卵期相一致,林中昆虫卵的多少、蜜源植物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是影响松毛虫赤眼蜂林间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松毛虫(Dendrolimus)是桂林市全州县主要的松树食叶害虫,赤眼蜂(Trichogramma)寄生于松毛虫虫卵,能适当控制松毛虫的发生。通过踏查采集全州县不同地点松毛虫卵块,在实验室孵育至赤眼蜂羽化,抽样并利用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基因(cytochrome oxidaseⅡ,COⅡ)及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2区基因(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2,ITS-2)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全州县松毛虫种类主要为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及思茅松毛虫(D.kikuchii),赤眼蜂寄生率分别约为50%和65%。赤眼蜂有3种,分别为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T.umerus。其中,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为常见种类,T.umerus此前未有寄生松毛虫虫卵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14.
阿维菌素与Bt复配防治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报导阿维菌素不同含量与8000IU/mgBt的复配制剂防治松毛虫的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含量为0.1%的200倍、400倍,含量为0.3%的800倍,含量为0.5%的3200倍、6400倍分别进行喷雾防治松毛虫,药后7d,效果皆高达90.0%以上。从用药成本考虑,建议使用0.5%阿维菌素+8000IU/mgBt配方,浓度为3200倍。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浙江省安吉县龙山林场连续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以下简称赤眼蜂、松毛虫),放蜂量每亩高达20万头以上,寄生率虽在80%~90%以上,但松毛虫还是经常发生,因而对赤眼蜂的治虫效果产生了怀疑。为此作者进行了调查和试验,探索提高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效果的途径。本文着重报道放蜂量及放蜂效果,并对某些有关问题加  相似文献   

16.
DCPV-Bt混合剂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CPV)与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Berlner)混合防治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 :当 1ml混合剂含量为 0 2亿Bt芽孢 + 0 0 0 0 8~ 0 0 0 2亿CPB时 ,在 2 7℃条件下 ,松毛虫在喷施后 4~ 6d死亡率达70 % ,残存种群病毒感染率达到 5 0 % ,有效地控制了松毛虫的种群数量。通过酶联免疫技术 ,检测施用DCPV后林间松毛虫感染病毒情况 ,其中喷施DCPV长达 11a之久的松林 ,松毛虫带病毒率高达 78 5 % ,而且林中松毛虫种群密度一直保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7.
针对山区马尾松毛虫适合烟剂防治的特点,选用1.2%苦.烟乳油喷烟进行山区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具有速效、低毒、彻底的特性,从经济高效的角度考虑,9倍液稀释浓度适合山区松毛虫防治,害虫死亡率达97.6%,可取代目前生产上常用的菊酯类化学农药喷烟控制马尾松毛虫危害。  相似文献   

18.
“生物导弹”学名“松质·赤眼蜂杀虫卡,为了对马尾松主虫进行可持续控制,在荆门市利用“生物导弹”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8天后,平均出蜂率达到90.8%;48天后,防效最佳,平均防效达到86.9%.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