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志娟 《养猪》2021,(2):55-56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肌内脂肪的一个候选基因,在猪的多个组织中表达,影响着猪肌内脂肪含量,与肉的品质密切相关.文章就近年来H-FABP基因与肌内脂肪关联性、多态性、在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猪H-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旨在研究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利用PCR-RFLP(HinfⅠ、MspⅠ、HaeⅢ、Hinf*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中国地方猪种雅南猪、大河猪,培育品种大河乌猪以及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共148头猪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在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中对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在HinfⅠ和MspⅠ位点上,所有4个猪群都存在多态;在HaeⅢ位点上,除雅南猪只出现单态外,其余3个猪群都出现多态;在Hinf*Ⅰ位点上,除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出现多态外,其余3个猪群只表现单态。(2)4个位点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各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最小二乘均值关系即HhHH,bbBbBB,AaAA,DDDddd。结合H-FABP基因的生理功能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可在特定的群体中将其作为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3.
FABP家族与肌内脂肪相关的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纯要求瘦肉含量而越来越看重肉的品质.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的含量影响着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Patrici等[1,2]对丹麦商品猪的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多汁性随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提高肌内脂肪的含量会有肉质嫩度和多汁性的改进,所以提高猪肉肌内脂肪的含量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但是由于IMF含量在活体中的测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MAS)即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去寻找控制IMF的基因并对其进行选育来提高IMF含量,改善肉质.  相似文献   

4.
宗地花猪H-FABP基因mRNA的表达与肉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饲养条件对地方猪种宗地花猪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表达及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影响,试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测定放养型和圈养型宗地花猪背最长肌中H-FABP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测定背最长肌的IMF、大理石纹、嫩度.结果发现,圈养型宗地花猪的IMF、大理石纹、嫩度均高于放养型宗地花猪(P >0.05),pH、肉色极显著高于放养型宗地花猪(P <0.01);放养型宗地花猪背最长肌中H-FABP mRNA 水平显著高于圈养型宗地花猪(P <0.05);放养型、圈养型宗地花猪H-FABP基因表达与IMF均无显著相关性(P >0.05).以上结果表明,不同饲养条件影响H-FABP基因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IMF,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肌内脂肪含量与肉的风味和嫩度等有关。H-FABP基因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之一,已引起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关注。论文就动物H-FABP基因的结构,功能与定位、遗传变异及其与IMF的关系研究状况等方面做一综述,并提出今后研究前景,为深入研究该基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民猪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与肉的口感、嫩度和多汁性有直接关系.在保持低背膘厚(高瘦肉率)的前提下,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是可行的.然而,肌内脂肪的活体测定比较困难,筛选可靠的遗传标记,利用标记辅助选择改进IMF含量应是较为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被认为与肉质及口感呈正相关,因为它影响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特别是肉的多汁性。当肌束和肌纤维间沉积一定脂肪时,肉的断面大理石状评分较高,不仅鲜嫩.而且柔软多汁,是理想的鲜食肉品。Patricai等人对丹麦商品猪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和多汁性随IMF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增高IMF将会产生肉质嫩度和多汁性的相应改进。众多的研究结果认为2.5%~3%的IMF含量是新鲜猪肉产品的一个理想标准。近20年来,IMF含量受到许多猪育种专家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就IMF形成的细胞学、组织化学及影响IMF的基因等方面作了深人研究。因此,寻找影响IMF含量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主效基因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国外育种专家研究发现,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是IMF的候选基因。因此,研究H-FABP基因对猪肉质品质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80头三江白猪H-FABP基因的5'-上游区和第2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并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对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H-FABP基因5'-上游区域HinfⅠ-RFLP和第2内含子MspⅠ-RFLP均不存在多态性,基因型为HH和AA。第2内含子HinfⅠ*-RFLP(基因型BB、Bb、bb)和HaeⅢ-RFLP(基因型DD、Dd、dd)均有多态性,肌内脂肪含量bb高于Bb型,但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dd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d和DD基因型(P<0.05)。通过各种组合基因型发现,AAddbbHH基因型具有最高的IMF含量,因此可通过提高"AAddbbHH"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肌内脂肪含量,达到改善猪肉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特征进行评估以及筛选适宜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屠宰测定体重在(87.61±0.54)kg共314头苏淮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并分析肌内脂肪候选基因标记IGF2基因第3内含子3072AG位点和SCD基因g.2228TC位点在苏淮猪群体的多态性及其与苏淮猪肌内脂肪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苏淮猪群体肌内脂肪含量为(1.99±0.04)%,变异系数为37.13%。其中,阉公猪肌内脂肪含量高于母猪肌内脂肪含量,但公母间差异不显著。在IGF2基因中,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03和0.597;AA型基因型频率为0.175,AG型为0.455,GG型为0.370;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在SCD基因中,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17和0.583;CC型基因型频率为0.169,CT型为0.497,TT型为0.334,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IGF2和SCD基因合并基因型与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IGF2和SCD基因的多态位点与苏淮猪的肌内脂肪性状不相关,因此不能作为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肌内脂肪含量与肉的风味和嫩度等有关,H-FABP基因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之一,已引起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关注。H-FABP,是FABP家族中最普遍的一种类型。本文就FABP家族概况、猪H-FABP基因的结构与定位、遗传变异及其与部分生产性能的关系研究状况等方面作一阐述,并提出今后研究前景,为深入研究该基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练  骆璐  董春霞 《中国猪业》2014,9(11):36-39
猪肌内脂肪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猪肉的嫩度、多汁性和风味,本文在简述猪肌内脂肪含量测定技术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和脂肪细胞定向和分化因子-1基因(ADD1)等肌内脂肪沉积主要候选基因以及micro RNAs对猪肌内脂肪沉积和代谢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利用基因调控改善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纯要求瘦肉含量而越来越看重肉的品质。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的含量影响着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Patrici等(1985)等对丹麦商品猪的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多汁性随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提高肌内脂肪的含量会增加肉质的嫩度和多汁性。由于IMF含量在活体中的测定有一定难度。所以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MAS),即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去寻找控制IMF的基因.并对其进行选育来提高IMF含量。改善肉质。  相似文献   

13.
猪H-FABP基因启动子区一个新SNP及其在几个猪种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设计3对引物,采用测序的方法研究猪H-FABP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发现,在该基因起始密码子ATG上游启动子区224 bp处存在1处新的突变位点(T-C),命名为H-FABP-proT224C。运用PCR-RFLP方法研究该位点在东北民猪、北京黑猪、长白猪、大白猪中的分布发现,只有肌内脂肪含量高的东北民猪中存在该突变,说明该突变位点很有可能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4.
实验旨在研究性别因素对苏尼特羊背最长肌脂代谢相关基因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脂肪酸的相关性。选取相同饲喂条件,体重(33.5 kg左右)和月龄(6月龄)接近的苏尼特羊24只,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为公、母2组,每组12只。选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脂蛋白脂酶(LPL)为目的基因检测其mRNA表达量,并测定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甘油三酯水解酶(ATGL)的活性、IMF以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IMF影响显著(母羊高于公羊),对豆蔻酸、棕榈油酸影响显著,同时对H-FABP、ACC和ACC基因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H-FABP与IMF含量、棕榈油酸具有正相关性,ATGL与IMF含量呈负相关,FAS与油酸、CLA具有正相关,与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呈负相关。综上,性别因素对H-FABP、ACC基因影响显著,同时发现H-FABP与IMF含量呈正相关,进而导致母羊IMF显著高于公羊。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3、7、12和16周龄拜城油鸡肌肉组织中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结合肌内脂肪(IMF)含量测定,分析H-FABP、A-FABP和PPAR-γ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其与IMF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拜城油鸡肌肉组织中A-FABP mRNA相对表达量随周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中A-FABP基因在胸肌16周龄时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3、7和12周龄(P0.05),该基因在12、16周龄时腿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3和7周龄(P0.05);H-FABP mRNA表达量随着拜城油鸡周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但各周龄间均不存在明显的发育性变化(P0.05);PPAR-γ基因在公鸡胸肌16周龄时的mRNA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3、7和12周龄(P0.05),公、母鸡腿肌PPAR-γmRNA表达量随着周龄呈逐渐上升趋势,在16周龄时的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3周龄(P0.05)。不同发育阶段拜城油鸡肌肉组织中A-FABP、H-FABP和PPAR-γmRNA表达量与其IMF含量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A-FABP mRNA表达量与其IMF含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H-FABP mRNA表达量与IMF含量存在负相关,但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PPAR-γmRNA表达量与IMF含量间存在正相关,但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由此推测,A-FAPB基因对IMF的沉积具有调控作用,并可作为拜城油鸡IMF性状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遗传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6.
猪肉肌内脂肪是决定肉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利用DNA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候选基因及PPARv基因的当前研究状况,及其与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旨在为猪肌内脂肪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与猪肌肉嫩度、风味等食用品质密切相关,猪肉的风味和多汁性随着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然而,在现阶段育种工作中,测定猪的IMF含量需要对猪进行屠宰,因此如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猪IMF含量进行活体测量进而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进IMF含量,是分子育种领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和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与巨型玫瑰冠鸡生长发育及肌内脂肪含量(IMF)的关系,研究H-FABP、A-FABP基因对巨型玫瑰冠鸡IMF含量和腹脂沉积的作用机制,本试验采集了巨型玫瑰冠鸡与良凤花鸡在不同周龄(2、4、6、8、10、12周龄)的腹脂、心肌、胸肌、腿肌组织样品共480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巨型玫瑰冠鸡与良凤花鸡不同生长阶段组织中H-FABP、A-FABP基因mRNA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并采用索氏浸提法测定了两种鸡12周龄的胸肌与腿肌的IMF含量。结果表明,巨型玫瑰冠鸡与良凤花鸡的H-FABP、A-FABP基因mRNA在腹脂、心肌、胸肌和腿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两种鸡H-FABP基因mRNA在心肌组织中高度表达,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较低,在胸肌、腿肌组织中中度表达,而A-FABP基因相反,推测H-FABP基因主要在肌肉组织中表达,而A-FABP基因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表达。良凤花鸡生长速度高于巨型玫瑰冠鸡;巨型玫瑰冠鸡的腹脂率均低于同性别的良凤花鸡,但胸肌、腿肌的IMF均高于同性别的良凤花鸡,表明巨型玫瑰冠鸡的肉品质优于良凤花鸡。本试验结果为巨型玫瑰冠鸡H-FABP、A-FABP基因分子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猪肉肌内脂肪是决定肉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利用DNA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候选基因及PPARγ基因的当前研究状况,及其与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旨在为猪肌内脂肪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在滩羊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表达量,分析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系,试验建立了检测滩羊H-FABP mRNA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2,4,6,9,12月龄滩羊(各20只,雌雄各半)的背最长肌、腰大肌和股二头肌的肌肉组织H-FABP 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还测定了三个部位肌肉组织IMF的含量。结果表明:性别与活重、胴体重、IMF、H-FABP mRNA背部肌肉表达量和股部肌肉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月龄、不同部位H-FABP基因的表达水平总体上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且2月龄表达量最高(P0.01)。三个部位IMF沉积规律基本相同,在生长前期随着月龄的增长其IMF含量呈上升趋势,6月龄左右上升明显,表达量为腰大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月龄与活重、胴体重和股部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但与IMF、背部和腰部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2月龄滩羊背最长肌中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相关系数为0.104(P=0.327),呈正相关;股二头肌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相关系数为0.773(P0.01),呈强度正相关;腰大肌2~12月龄期间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5。说明H-FABP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不同,股二头肌中的表达量最高,腰大肌次之,再次为背最长肌,且腰大肌的表达量仅次于股二头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