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中国的先秦时代开始,随着稻米民族百越人向东南亚的播迁,中国与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交流便业已展开。唐宋以后,造船和航运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东南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东盟各国在接受从中国传入的稻作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稻作文化输出到了中国。交流使中国和东盟间形成了许多共同而又独特的稻作文化。本文将从稻田、稻作、稻种和民俗等方面展示中国和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交流中的一些重要的片段。  相似文献   

2.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3.
学界大多主张日本的水稻是从中国江南地区经舟山传入的,并有论者认为最先传入日本的是红糯陆稻.本文就舟山出土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的炭化稻米,结合舟山陆稻(岱山翻稻)的稻米属性、种植方式、传播扩散,以及稻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与日本史前稻作主要是福冈弥生时期(分前、中、后三期,约当公元前3世纪到3世纪)的炭化米粒和日本《稻作图》所表现的传统农耕稻作方式、民俗习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有亲缘关系.从而推论,公元前2、3世纪,舟山移民日本推进了弥生时代水稻种植的快速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古代舟山和日本应该同属一个“红糯栽培圈”.  相似文献   

4.
广西隆安县是壮族地区稻作文化集中展示的最大亮点,现已成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该遗产项目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那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稻作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那文化的民俗节庆众多且富有壮族特色;传统水稻栽培技术是那文化的重要体现;大米食品多样是鲜活的那文化素材;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那文化的多元体现。  相似文献   

5.
侗族是贵州境内一个人数众多的重要稻作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的传统稻作文化凸现出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意蕴:一是传统稻作农田开垦、灌溉及品种选育中的顺应自然倾向;二是传统稻作种植、收贮中的和谐共生现象;三是传统稻作饮食中的均衡协调追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弘扬传统稻作文化,发挥稻作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迫切需要发掘和继承该文化.通过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了空心村稻作文化存在多样性,分析了其消失的原因在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导致农村土地利用和种植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现代农技的推广使得传统的稻作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此背景下,建议采取以下3个措施来传承:①全面分类整理空心村的稻作文化,编写稻作文化的乡土教材,为稻作文化传承提供基础资料.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借助现代媒体展示和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③建立展览馆和互动体验馆,为传统稻作文化的传承提供平台,打造地域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旨在避免传统稻作文化在空心村中消失.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贵州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产状况关乎贵州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该文论述了贵州稻作热、水、光气候资源及优势;提出合理利用稻作气候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稻作制度,发展优质稻米,种植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品种,适时播种移栽,趋利避害等促进稻作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稻作与麦草不还田稻作相比,其土壤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土壤表面残留部分碎草,与通常田面如镜的要求相距较远,因此需要在不影响稻作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9.
理解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库,自然环境背景信息和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地区;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人口比重与稻作品种的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稻作品种多样性的保存和维持可能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耕作方式和宗教文化有关;不同民族的稻作文化在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稻作品种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的保护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稻作作物的区系起源比较一致,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云南南部地区,表征生境异质性的海拔高差显著影响稻作品种的多样性(P0.05)。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格局受到自然和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从稻作品种的留存和栽培历史来看,文化因素可能起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但从其区系起源和生态适应性来看,环境因素则可能起着间接或根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钱露露  叶磊 《农业考古》2022,(3):200-208
古代日本稻作农耕在经历了上古时代的传入、中古时代的本土化发展以及中世时期的精细化发展后,于近世时期进入到以创造性发展为特征的精耕细作的高度成熟期。古代日本稻作技术与农耕具技术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吸收与改造并重、引进与创新并举的特点。可以说,中国传统农学是古代日本稻作农耕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日本稻作农耕在依靠外来技术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不同水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淹水和无水层栽培,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提高,油菜秸秆和小麦秸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不同利用方式以覆盖效果较好。秸秆还田处理的后茬油菜产量比不施秸秆的提高1.8%~9.3%。对氮磷钾吸收的影响,常规淹水多于无水层栽培,但秸秆还田能促进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无水层栽培比常规淹水栽培的土壤有机质等养分提高,说明无水层栽培条件下更利于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和土壤对养分的保持。  相似文献   

12.
旱稻栽培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水稻栽培模式,具有节水、增产效果。开展旱稻种植能够很好地根据当地供水灌溉实际,较大限度地发挥作物节水增产潜力,有效提高作物产出率。合理推广旱稻种植栽培技术,克服了因水种稻的习惯,降低了投入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因此,在农业生产上推广旱稻栽培技术,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引领农业生产向增产、增效、节本方向发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以中优936为供试水稻品种,分别采用25%咪鲜胺乳油3000倍液和87%三氯异氰尿酸粉剂500倍液浸种12h,催芽后进行水秧、旱秧两种方式育苗,调查成秧率和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处理对水稻种子成秧率均有提高作用,对恶苗病均有良好防效。水培秧苗情况下,咪鲜胺和三氯异氰尿酸两种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旱育水稻秧苗时,咪鲜胺处理对水稻秧苗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三氯异氰尿酸。生产上实行水育秧苗时建议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消毒种子,旱育秧苗时推荐使用咪鲜胺浸种。  相似文献   

14.
环境因子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和栽培措施,提出水稻保优栽培基本原则,即首先选择品质优良的品种,在保证品种产量的前提下,因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气候因子,综合利用栽培因素,使稻米生产的每一环节都有利于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栽培稻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干旱是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种植水稻抗旱品种、进行水稻节水栽培是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栽培稻抗旱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栽培稻抗旱品种的育成、节水栽培技术的形成,抗干旱机理的深入研究为生产应用提供了支持,稻谷产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文章通过对栽培稻抗旱性有关研究方面包括抗旱性鉴定技术、抗旱育种、节水栽培、抗旱机理、抗旱生理生化、抗旱性遗传和抗旱分子生物学等进行概括,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今后,应加强栽培稻旱播旱管、水播旱管研究,提高节水栽培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与抗旱有关的外源基因的研究,用以改良抗旱性,提高栽培稻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6.
为支援非洲乍得农业发展,在邦戈尔水稻基地进行了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和乍得本地品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Ⅱ优58、粤优938等早中熟品种最适应在乍得热带稀疏草原气候条件下种植,与当地品种相比,有很大的增产优势。针对乍得邦戈尔水稻产区目前的生产现状,提出了在今后推广中国杂交水稻的同时,必须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同步发展,切实改进水稻种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柳江县旱区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缺水地区的水稻生产问题,根据柳江县气象条件的自然规律,开展以节水为主的水稻生产栽培技术的探索研究。文章总结适合旱区种植的水稻旱直播栽培高效的综合配套技术,介绍在旱地自然状况下水生、旱长的杂草处理,合理施肥,品种组合的选择,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禾稻类型分类及叶龄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在黎平和凯里两地种植试验,对95个禾品种特征特性的调查结果表明,禾稻有籼、粳,粘、糯,水、陆,早、中、晚等各种类型,是以中晚熟粳糯类型为主的具有地方特殊性的栽培稻。对列助、红禾、地坪红籼糯、六月谷、白芥草、大红谷、九月谷等14个代表品种进行生育动态和叶龄进程进行调查分析,建立了禾早、中和晚熟品种的叶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水稻遥感估产中的稻作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分布面积和单产水平具有一定的地域规律,为了提高水稻遥感估产精度,有必要作稻作分区的预处理。我们对县级水稻遥感估产中的稻作分区作了探索,结果表明:用常规综合分析分区法和遥感图像解译分区法,均能较好地实现稻作分区,但遥感图像解译分区法更能简易、快速地提取出稻田信息的地域规律,可以因地制宜地选用。  相似文献   

20.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