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两年高产区氮肥试验,结果表明:在本地种植中熟中粳稻,产量在9750kg/hm2以上水平,土壤供氮量90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40%,每100kg稻谷需纯氮2.0kg。  相似文献   

2.
单季粳稻在亩施纯氮22.5kg以内,产量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达25kg用量时,产量反而下降;等量施氮水平中,提高后期穗粒肥的比重,则产量也随之提高。本试验结果以亩施22.5kg纯氮,前后期施氮配比4∶6的处理产量最高,因其较好地协调了穗粒重关系,充分表现出“足源、裕库、强势、高积累”的趋势。而在目前的稻谷价格下,则以亩施20kg纯氮的收益较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移栽密度、施纯氮量、控蘖时间对中粳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效应,建立了9套试验因子对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效应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出高产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量化指标.总结出中粳产量≥9000kg/hm2的栽培措施为:密度32.6-37.0 万/hm2,施纯氮量255.6-258.0kg/hm2,控蘖时间在群体茎蘖达到预期高产总茎蘖74.17%-78.71%(群体茎蘖达267.0-283.4万/hm2)时,三因子取平均值时产量为10002.1kg/hm2.  相似文献   

4.
嘉乐优2号是一个优质高产的杂交晚粳品种,系嘉兴市秀洲区农科所2001年以不育系151/A、恢复系DH32配置育成的三系晚粳新组合,2005年2月己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为探索该品种的合理群体结构及高产栽培技术,设置有关试验,并对影响高产的因素作进一步分析,系统总结高产群体结构及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5.
6.
中熟中粳稻直播品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充分发挥直播稻的增产潜力,笔者对13个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系)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其中“华粳6号”、“武运粳11”、“连粳4号”可在里下河地区作直播稻种植。其他品种需继续观察或不适合在本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华粳6号(原名:华粳20316)是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杂交育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006年在参加省区试的同时破格参加省生产试验。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0706。近年来,华粳6号在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盐城市和淮安市等地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中,表现出产量潜力大、农艺性状好、稻米品质优、综合抗性强等特点,特别是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较强的田间抗病性。华粳6号于2005年1月申请品种权保护。该品种适宜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栽培种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中晚熟粳稻在休宁县的适宜播栽期,特进行了不同品种的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甬优9号因稻瘟病抗性较差,不宜做晚稻种植。镇稻17和杂粳5号宜早播,应于6月10日前播种;晚粳30号可适当迟播,于6月20日前后播种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中迟熟杂交稻抛秧田,幼穗初期667m2追纯N0.46~1.84kg,产量随纯N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增产主要体现在植株性状改善,穗粒数增加。相同用量的不同施用期,基肥和促蘖肥不变时,表现为施足幼穗初期肥及攻穗保粒肥的产量最佳;其次,是攻壮薄穗法,前期一头轰的产量最低。两个试验都表明,中迟熟杂交稻抛秧田应重视中期适时适量补氮,以改善中后期养分供应状况,使个体生产健壮。但中期追氮应在适度退淡的基础上,用量都要适量,以667m2施纯氮1.4~1.8kg较适当。  相似文献   

10.
连晚抛秧因受早稻收获期、品种生育期、秧龄等因素限制,一般多选用特早熟晚粳品种.但特早熟晚粳作连晚抛秧栽培增产潜力小,且年度间产量变幅大.针对上述问题,1997年我市开展了中熟晚粳连晚抛秧栽培技术研究,经三年试验示范,解决了许多难题,使全市中熟晚粳连晚抛秧面积迅速扩大,单产不断提高.据对比试验,在同期抛栽条件下,中熟晚粳比特早熟晚粳一般可增产10%左右,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中熟晚粳连晚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缺乏,机插秧是一种省工省时高效益的较为普及的栽种方式,本文主要阐述了淮北地区高产稳产的连粳7号包括种子处理等几个关键时期的机插管理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荣选油菜高产施氮技术研究王维国韩庆保李庆生成强生王玉林(盐城农校建湖224731)油菜的高产施氮技术包括合理的肥料运筹和施氮量两个方面,前者已多见报道[1]。本文着重对不同施氮量与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明确优质油菜的高产施肥技术及其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品种更替对中熟粳稻磷吸收的影响。[方法]以江苏省各年代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研究植株磷吸收在品种更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各主要生育期植株磷累积量均表现为现代品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各类型品种磷累积均主要集中在拔节期—抽穗期,且磷吸收的比例随品种更替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早期品种在成熟期仍有大量的磷残留在茎鞘中;而现代品种,尤其是杂交稻的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运转率相对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高产、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稻3号是徐州农科所育成的高抗条纹叶枯病的中熟中粳稻品种,2005年在宿豫区示范推广以来,种植面积年年递增,2009年占到全区水稻总面积的40%左右。介绍了品种生育特性、示范推广综合表现、推广效益、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及组织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8优161是由上海农科院作物所用秀水04不育系作母本、R161作父本,经杂交配组育成的中熟偏迟杂交粳稻良种。从近年来苏州大面积示范推广的表现来看,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省工、省肥等综合优势。根据该品种特性,在生产中要获得亩产650公斤以上产量,必须坚持培育壮秧,合理群体起点,控制中期群体,提高成穗率,走穗粒兼顾的路子;在确保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中熟中粳稻新品种盐稻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稻 8号 (原名 :盐稻 99- 1)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 816 92 2 (武育粳 3号 )为母本 ,H88-39(中间材料 )为父本杂交 ,于 1999年育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米质优等特点 ,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 2 0 0 3年 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1 选育经过1991年夏 ,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亲本圃 ,用 816 92 2 (武育粳 3号 )做母本 ,H88-39(中间材料 )为父本 ,配置杂交组合 (编号 :91G31) ,获杂交种 2 2…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施氮肥(纯N)0~225 kg·hm^-2,晚粳稻新品种浙粳23产量随氮肥用量的提高而增产。适量增施氮肥可以增加浙粳23的分蘖力,提高生育后期叶片、茎鞘和穗部的含氮量,从而延长光合器官的寿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参加2011年江苏省中熟中粳稻区域试验的14个水稻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及品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品种性状相对稳定,加工品质好,进一步提高的难度较大;供试水稻品种品质性状间的关系极为复杂,类群间品质性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苏种 《农家致富》2013,(2):24-25
一、盐稻11号审定编号:苏审稻201204。来源与类型:原名盐稻3872,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镇稻88/盐稻99-1,于2007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1.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1)产量水平。2009~2010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25.63公斤,较对照镇稻88增产4.35%,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9.01公斤,较对照增产5.18%。(2)特  相似文献   

20.
“浙粳22”(原名ZH222)是由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和杭州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的中熟偏迟晚粳稻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浙江省品审委审定(浙审稻2006013)。属密穗型中熟晚粳稻;株高适中,茎秆粗壮,较耐肥抗倒;分蘖中等,穗大粒多,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后期青秆黄熟。适宜杭州市作单季晚稻种植。2007年列入省水稻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