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应用Biolog方法和传统的平板培养方法分析比较了施用芽孢杆菌制剂的虾池(B)和没有施用任何有益菌的虾池(A)在养殖后期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并用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分析了2种群落的代谢功能的差异。2个虾池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可培养细菌优势菌属都是革兰氏阴性菌;B虾池对虾肠道可培养细菌数量比A虾池的少;但B虾池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及其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均显著高于A虾池(P<0.05)。结果表明,虾池施用了芽孢杆菌制剂,可促进养殖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对虾养殖池经过一段时间使用或若干造(茬)养虾后,养殖者会发现,在虾池四边局部或较大面积池底发黑,这种现象称为虾池黑化。在养殖多年的老化虾池或  相似文献   

3.
<正> 笔者在滦南县南堡国营养虾二场进行了两年的养殖生产实践,摸索出了一些斑节对虾的养殖经验和体会,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具体做法如下: 1.虾池条件 斑节对虾喜欢池底沙性土壤,习于卧底潜伏。因此选择泥沙池底为宜。南堡国营养虾二  相似文献   

4.
在高位池养虾中,由于养殖密度高,饲料投放量大,对虾新陈代谢产生的物质也随之增多,特别是养殖中后期,池底的各种代谢物和动植物尸体、残饵等的滞留、积累,给养虾池水质的稳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使这些池底残留有害物质及时转化或排出池外,是高位池养虾技术中最关键的一环,池底地膜覆盖养虾系统的出现,为这一难题的解决带来转机。 目前,池底地膜覆盖系统主要用于高位养虾池的建设和土池的改造,塑料地膜具抗拉伸,抗冲击,抗撕裂强度高,和耐静水压高的特点,在耐酸碱腐蚀、抗微生物侵蚀及防渗滤方面有较好性能,塑料地膜覆盖整…  相似文献   

5.
斜管虫是对虾养殖生产的一大新害。斜管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一种。呈桔红色、体为卵圆形、周身有纤毛、营浮游生活(有时也沉于池底)、繁殖力强、喜集群、喜生活于水质较差的水质。其主要危害是:自身能分泌出一种有毒物质,毒害对虾和其他生物;大量繁殖并集群,造成虾池水质整个或局部缺氧。斜管虫多发生于水质差的虾塘。为预防其发生,虾池清塘要彻底;合理投喂饵料,加强水质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对虾养殖生产环境恶化,养虾业遭到沉重的打击。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虾池水域资源,提高经济效益,1994年我们采用虾池隔离法间养缢蛏获得成功,1995年全市对虾和缢蛏间养面积4600亩,新增加缢蛏产量960吨,产值1300万元。现将对虾和缢蛏间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虾池条件: 虾池要求以适合对虾和缢蛏养殖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池形以长方形为好,虾池面积一般50亩左右;池底要求以泥为主的底质,并在离池堤5m左右挖一环沟(环沟与池堤间成一宽5m左右的滩面,该滩面高于虾池中间的滩面,用于养殖缢蛏);池子要求进排水方便,有效水深1.5~2.0m。 二、清池: 缢蛏苗比对虾苗早进池,在缢蛏苗播养前应对其底质进行处理。其方法为:冬季空闲时排干池水,清除其池底污泥,并将养殖缢蛏的滩面翻泥20~30cm,晒池1~2  相似文献   

7.
南美白对虾     
八月清塘整池 经过几个月养殖的虾池,特别是精养高产虾池,由于对虾排泄物、残饵生物尸体、有机碎屑以及泥沙等沉积,往往使池底淤积一层很厚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池底缺氧的情况下进行无氧分解,形成一些有毒的中间产物,如氨氮、硫化氢、亚硫酸盐等,所以在放苗之前要对池底进行彻底整治。  相似文献   

8.
《科学养鱼》2003,(7):64-64
高温期间已到了养虾池的中后期管理,此时虾体生长快,投饵数量增多,水体中每天承受着大量生物尸体、残饵、对虾排泄物及各种病原生物的沉积,加上浮游生物的代谢分解,致使池底环境严重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浓度升高,甚至严重超标,影响虾的正常生长,造成虾对病害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感染 疾病,导致养殖失败。因此,高温期间对养虾池易发生的情况了解清楚,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一、水质管理1.控制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养殖水体中由于大量的投饵,残饵和对虾排泄物增加,造成氮素的大量积累。氮素通过各种微生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1999年至2001年三年中锦州凌海八支路3个虾池养殖对虾的情况进行连续跟踪比较,结果表明,池底消毒,苗种质量,前期、中期、后期水质控制等主要环节能否做好是养殖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虾体体长达到7-8cm以后的中后期对虾养殖池塘, 由于投饲量的增加,对虾排泄物逐渐累积,加上死亡的藻类,以及残饵、池底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等共同影响,使池塘水质、底质、微生物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1993年暴发性对虾病毒病发生以来,各地虾池的经济效益急剧滑坡,其原因除了虾病的侵扰外、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因素:1品种单一不少单位认为虾池只能用来养虾、不能进行其它品种的养殖。所以一旦虾病肆虐,只能任虾池荒芜。权威人士指出:在同一地区单养某一品种,对环境有破坏作用,不利于生态平衡,更不利于养殖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对虾池合理改造,宜虾则虾.宜鱼则鱼、宜贝则贝、使本养殖区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有机物、矿物质等得以合理利用,使池底的微生物区系更趋合理。虾池的经济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2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12.
对虾养殖池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有时会发生池底"黑化"现象,即池底泥土失去原土色,变黑发臭.虾池"黑化"是其老化的原因之一,有的局部发生,有的大面积发生,轻重不一,老池、旧池尤为明显,对养殖生产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13.
南美白对虾近年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导品种。笔者针对今年我国南方地区养殖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就南美白对虾高产、高效养殖的技术措施提出一些看法 ,与大家共同探讨。1 严格清淤消毒池塘底部是对虾栖息生活场所 ,也是各种病原生物潜藏和繁殖的地方 ,放苗前的清淤消毒 ,直接影响日后放养对虾的生长和健康。放养前应进行严格的清淤 ,每亩施用生石灰 80~ 1 0 0kg ,充分曝晒池底 ,促进有机物分解 ,改善池底土壤结构。清淤后 ,虾池注入少量水以刚好淹没整个池底 ,施放 5 0× 1 0 - 6的漂白粉 ,杀灭残留在池底的病原生物和包括甲壳类在内的有…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低投入、高效益的前提下,为了摸索一套适应沿海地区大水面养虾的措施,我们从1988年开始,连续3年利用450亩一级沉淀池进行了尝试。一、虾池条件虾池(对虾育苗用水一级沉淀池)呈半圆形,东边池捻靠青龙河大堤,南边经西至北呈孤形,池底平坦为泥质  相似文献   

15.
李强  万志 《齐鲁渔业》2004,21(8):9-9
对虾养殖池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有时会发生池底黑化现象,即池底泥土失去原土色,变黑发臭,有的在局部,有的则大面积发生,轻重不一,老池旧池尤为明显。这种现象是虾池老化的原因之一,对养殖生产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16.
虾池中生长的青苔是水棉、双星藻、转板藻等丝状藻类的总称。青苔在虾池内大量滋生蔓延,消耗水体中的无机盐类,破坏虾池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造成池水透明度过大,阳光直射池底,青苔疯长,使水质变得更清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中浮游生物缺乏,影响贝类滤食。同时,青苔大量繁殖,覆盖池底,池底贝类会因此窒息死亡,鱼、虾、蟹等也会被藻丝缠住而影响其正常活动。随着水温的升高,青苔在池内泛起死亡,堆积在池底腐烂,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硫化氢,增加池水氨氮含量,降低溶氧量,容易引起养殖品种的缺氧,甚至中毒死亡,危害极大。因此,对虾池青苔必须及时防治,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虾养殖中后期(即指生长至7-8cm后),由于投料量增加,对虾排泄物逐渐积累,死亡的藻类,以及残饵、池底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等共同影响,造成池塘水质、底质、微生态等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有:pH值逐渐升至9.5以上,氨氮0.5mg/L以上,亚硝酸盐0.1mg/L以上。水色由青绿色、黄绿色变成褐色、茶绿色,透明度降为20-30cm,浑浊度增大,COD5mg/L以上。池底发黑,有臭味,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及种类增加,养殖对虾的尾扇、触须发  相似文献   

18.
对虾养殖池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有时会发生池底黑化现象,即池底泥土失去原土色,变黑发臭,有的在局部,有的则大面积发生,轻重不一,老池旧池尤为明显。这种现象是虾池老化的原因之一,对养殖生产不利。现介绍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一、虾池池底黑化的原因1.由于养殖前未进行清淤或清淤不彻底,存留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水温适宜时变质发黑发臭。2.由于投饲量过大或投饵太集中,造成饲料过剩,一段时间后残饵腐败变质,发黑发臭,继而污染池底。3.由于池底生长大量水草,条件不适时水草死亡,时间长了引起腐烂变质,造成池…  相似文献   

19.
<正> 从近两年养虾实际看,河北省养虾业目前及今后主要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虾池使用年限过久,池底溶解氧明显下降,再生产能力降低;二是养虾水质严重污染,对虾发病率时有增加,养成后期苗种死亡率加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前几年养殖对虾的实践中,总结出对虾苗中间培育的技术要点,现介绍如下。 1.培育池的准备 (1)清除池底淤泥精养虾池经过三年养殖后,池底淤泥很多,必须清除。特别是食台与中心沟附近的黑色发臭的污泥要全部铲除掉。要求在4月5日前完成清除池底淤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