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文轩 《作物研究》1991,5(2):47-49,30
植物基因工程是80年代兴起的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在35种植物上实现了基因转化。最近,重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的原生质体培养有了突破,但仍然只有少数品种能获得再生植株,而且重复性不埋想。加之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植物基因还不能识别与分离,也找不到适合单子叶植物的理想载体,因此,作物的基因转化仍然有相当大的难度。植物基因直接导入技术不需借助载体就能把供体基因或DNA分子直接导入受体,方法简单、经济,而且在作物上有一定导入结果。因此,近年来该技术研究相当活跃。  相似文献   

2.
把外源DNA及其他遗传物质导入棉花受精卵的分子育种技术,已开始在棉花上研究利用。我们通过单交、三交的方法,培育出了具有红叶、超鸡脚叶、窄卷苞叶、无腺体4种标记遗传性状的棉花新品系Y1—4。用Y1—4作为导入外源DNA的受体,为棉花分子育种的研究,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携带有外源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红麻 ,分析了不同导入方法 (子房注射法、柱头滴加法 )和技术参数对受体植株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及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导入方法在受体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子房注射法结实率高于柱头滴加法 ,而出苗率则相反。外源DNA导入浓度和剂量对受体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则无显著影响 ;并确定除草剂PPT对红麻青皮 3号受体品种的幼苗期 ( 3— 4叶期 )的筛选浓度为 70 μg/ml,用该浓度PPT溶液筛选转化株 ,其T1代有 1 2 %的植株表现出对除草剂的抗性 ,其推断转化株的比率随外源DNA导入浓度及剂量的增大而提高 ,子房注射法较柱头滴加法其T1代有更高的推断转化株比率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携带有外源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红麻,分析了不同导入方法(子房注射法、柱头滴加法)和技术参数对受体植株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及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导入方法在受体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子房注射法结实率高于柱头滴加法,而出苗率则相反.外源DNA导入浓度和剂量对受体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则无显著影响;并确定除草剂PPT对红麻青皮3号受体品种的幼苗期(3-4叶期)的筛选浓度为70μg/ml,用该浓度PPT溶液筛选转化株,其T1代有12%的植株表现出对除草剂的抗性,其推断转化株的比率随外源DNA导入浓度及剂量的增大而提高,子房注射法较柱头滴加法其T1代有更高的推断转化株比率  相似文献   

5.
石永顺  王艳秋 《杂粮作物》2003,23(5):304-304
自从周光宇提出染色体水平以下的DNA片段杂交的假设,并设计了外源DNA导入植物的技术以来,国内外将外源DNA导入到水稻、棉花、小麦等植物中,获得了性状变异的子代。这种分子杂交育种法,提供了克服远缘杂交障碍、缩短育种时间、快速引起变异的新途径。近年来,我们通过花粉管途径,将外源DNA导入到高粱中,并获得了性状变异材料。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受体材料:ICSB12从印度ICRISAT(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引进ICSA12和ICSB12一对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IC SA12在籽粒产量上具有相当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由其组配的杂交…  相似文献   

6.
玉米转基因育种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清琢  姜敏 《杂粮作物》2005,25(4):230-231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作物育种科学也有了新的突破.目前以转基因技术为手段和方法的高新技术育种正在成为国际作物育种的新途径.同样,转基因育种技术也是未来玉米育种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转基因玉米是仅次于大豆的第二大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玉米育种研究中所使用的外源DNA导入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技术,子房注入法,聚乙二醇介导法等.  相似文献   

7.
采用子房注射法成功地将外源DNA导入五唇兰。结果表明:外源DNA在转化植株成熟果实中种子的GUS染色率达6.7%,无菌播种后经潮霉素筛选,获得18株幼苗,每株幼苗切取幼叶及幼根进行GUS检测,均为阳性;随机挑选7株幼苗进行PCR检测,均能扩增出GUS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条带,说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植株基因组内。子房注射法在兰科植物转基因中的成功应用,可为兰科植物育种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曾勤  王立 《中国茶叶》1994,16(2):20-21
基因工程是指把在体外插入病毒、质粒或其他载体分子的核酸分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自本世纪70年代初诞生以来,基因工程学已取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成就,并正向前迅猛发展,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诸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植物基因工程因其在农业、医学、环保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实用潜力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农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大麦、棉花、大豆、蕃茄等都已获得转基因植株,有的遗传工程产品已投入市场。木本植物的转基因研究也获得了重大突破,如核桃、杨树、松树、苹果、李、番木瓜、柑桔等也获得转基因植株。此外,转基因技术用于药用植物的改良以及改变次生代谢途径中的某些环节,从而提高次生代谢物产量的文献报道也越来越多。遗传转化不仅在应用的领域不断拓宽,转化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有所完善和创新,到目前,转基因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以生物载体如农杆菌和反转录病毒等为介导的基因转移。据统计,迄今获得的60多种植物的转基因植株,80%以上为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回交法在杂交稻抗瘟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R26、IR24为轮回亲本,赤块矮,IR50等为抗源供体品种,采用回交育种法,,成功地将多个抗源的不同抗性基因导入轮回亲本,育成了一批抗稻瘟病的恢复系;用这些新育成的恢复系配组成选育得到汕优6216等一批抗稻瘟病的新组合,目前已在生产大面积推广。回交育种中的有关技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分子标记技术和QTL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得到了一些成功运用,为解决有关复杂性状的选择问题带来了希望。本文综述了棉花分子标记、QTL定位原理和方法、关联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棉花分子育种、基因组选择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不同转化方法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不同的转化方法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的效果,以4个籼粳稻品种为受体材料,比较了用农杆菌介导的双菌双载体和双T DNA单载体两种共转化技术的共转化频率及随后获得的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转化子的效率。结果表明,在双菌双载体介导的转化中,4个水稻品种的平均共转化频率为10.1%,其中55.6%的共转化植株自交后代中可筛选出无抗性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水稻植株。在单载体双 T DNA介导的共转化中,平均共转化频率为45.0%,从其中600%的共转化植株自交后代中可获得无抗性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株,即双T DNA单载体法的去选择标记的效率(270%)要较双菌双载体法(5.6%)高。  相似文献   

12.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及孕穗期茎注射等方法,将玉米等外源供体DNA直接导入水稻品种中,其后代在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及粒重等主要性状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异。本文初步报道了用普通栽培水稻盐粳10号为受体,玉米黑307为供体将其DNA经孕穗期茎注射法导入后得到的变异株系及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后代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3.
曹德菊  李爱青 《中国麻作》2000,22(1):1-5,13
本研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携带有外源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红麻,分析了不同导入方法(子房注射法、柱头滴加法)和技术参数对受体植株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及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导入方法在受体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子房注射法结实率高于柱头滴加法,而出苗率则相反,外源DNA导入浓度和剂量对受体当代结实率,T、代种子出苗率则无显著影响;并确定除草剂PPT对红麻青皮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经过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玉米、水稻、小麦和棉花等作物的单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相继取得成功。而且在再生植株的基础上,通过DNA的转化,已在水稻、玉米等作物上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植株。水稻组织培养工作始于1964年,古桥首次用水稻幼苗茎尖诱导出愈伤组织。随后,以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64年印度古哈(Guha)等人培养毛叶曼陀罗(Datura innxia)的花药得到来源于花粉的单倍体植株以来〔1〕,培养花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方法被人们在各种作物上进行了广泛的试验。目前成功的植物已不下几十种〔2〕。甜菜是我国的重要糖料作物之一,为异交作物,且两年一代。在甜菜的杂交或杂种优势利用育种工作中,如能应用花药培养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后获得各种纯系,对于缩短育种年限、加速甜  相似文献   

16.
洁净DNA转化是基因枪介导外源基因表达框导入植物的转化技术,能从根本上消除载体框架序列对转基因植株的不利影响。2mG2-epsps基因是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草甘膦除草剂抗性基因。以日本晴为材料,研究了草甘膦对水稻愈伤组织生长及分化的影响,采用洁净DNA转化技术将2mG2-epsps基因表达框导入水稻。结果表明:1)草甘膦对水稻愈伤组织的生长及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草甘膦浓度为2mmol/L时,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为18.97%,较对照71.67%显著降低。2)基因枪介导2mG2-epsps基因表达框转化水稻时,经草甘膦筛选获得抗性愈伤后,在植株再生培养基中去除筛选剂利于抗性愈伤的分化,转化率为17.20%。经Southern杂交分析,2mG2-epsps基因表达框均以单拷贝整合到受体基因组。52.17%(12/23)转基因株系可耐受12~50mmol/L的草甘膦。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花粉管通道法的产生、分类及影响因素,阐述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分子验证过程,列举了花粉管通道法在各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提出花粉管通道法应选择最佳导入方法与时期,从而提高外源DNA导人效率和遗传信息转化率,提高性状的变异频率,获得广泛的变异,提供丰富的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技术是我国学者周光宇先生创建的 ,是我国基因工程研究中的一个特色。目前 ,花粉管通道法已在许多作物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棉花花器大 ,繁殖系数高 ,尤其适用于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外源 DNA导入。目前我国培育和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大多是以利用该技术获得的转基因抗虫材料为基础 ,通过系统选育或杂交选育而成的。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于 1 999年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产、抗病的海岛棉品系海71 2 4、异缘四倍体野生种达尔文氏棉及其他野生种系的叶片 DNA分别导入到陆地棉栽培品种石远32 1、鲁 735中 ,2 0 0…  相似文献   

19.
外源DNA导入大豆变异后代的S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德璞  袁鹰 《大豆科学》1991,10(3):194-199
以花粉管通道途径向大豆导入外源DNA,变异后代已达D_4代。 受体为栽培品种吉林20号、吉林16号;供体足野生豆、半野生豆和栽培豆。从439个D_1植株中得12株变异株,变异率为3%。变异性状明显表现供体特征,并且是可遗传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电泳鉴定,在有的变异株中检测到供体具有的亚基谱带b_1、b_2。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20.
大豆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及育种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昭军 《大豆科学》2004,23(4):301-306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是创造变异、改良作物的有效方法.本文概述了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应用进展,并对该技术的使用方法、应用效果、导入后代的选择以及导入后代验证、导入机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