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白酒糟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 H值、接种量、菌龄、发酵时间等对纳豆芽孢杆菌SD固体发酵产芽孢数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白酒糟93%、豆饼粉7%、葡萄糖2.0%、KH2PO40.4%、Mg SO4·7H2O 0.2%、Mn SO4·H2O 0.05%、固水比1.0∶0.7;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初始p H值7.28、接种量10.18%、种龄23.85 h、发酵时间84 h、培养温度35℃。在此发酵条件下,纳豆芽孢杆菌芽孢数量可达1.75×1010cfu/g。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里氏木霉Rut C-30固体发酵生产α-半乳糖苷酶的培养基组分(碳源、氮源)及培养条件( pH值、含水量)进行优化研究,以提高里氏木霉Rut C-30生产α-半乳糖苷酶的效率。结果表明:里氏木霉Rut C-30固体发酵生产α-半乳糖苷酶的最优碳源为玉米芯与甘蔗渣复合碳源;最优氮源为硫酸铵与牛肉膏复合氮源。经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里氏木霉Rut C-30固体发酵生产α-半乳糖苷酶的影响,显著性大小依次为:初始pH值>初始含水量>复合氮源配比>复合碳源配比;固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方为:玉米芯与甘蔗渣配比4∶1、硫酸铵与牛肉膏配比1∶1、初始含水量1 g∶4 mL(碳源与营养液质量体积比)、初始pH值9.0。在此优化条件下经发酵产酶培养,获得的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为256.497 U/g。  相似文献   

3.
金龟子绿僵菌的液固双相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龟子绿僵菌是重要的害虫致病真菌,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方法对MA4-37菌株进行发酵,研究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及其厚度、浅盘固体发酵、袋装固体发酵对金龟子绿僵菌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优化控制发酵过程。结果表明,液体发酵较适合的培养基为发酵液B(大豆1%、蔗糖1%、NaCl0.5%、MnSO40.5%,用KH2PO4-K2HPO4缓冲液调节pH值为6.0~7.0),采用该培养基时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和菌丝生长量均最高,分别达到4.3×109个/L、5.99g/L。固体发酵时,浅盘发酵方法优于袋装发酵,其中采用配方F的固体培养基(碎米600g、大米300g、H2O 50%、KH2PO4-K2HPO4缓冲液0.05%、蔗糖0.5%),厚度在1.3cm时,浅盘培养7d的产粉量可达16.1mg/g。  相似文献   

4.
龚秋红  刘玎  谭彦琦  兰时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45-7949,7953
[目的]对松乳菇固态发酵棉粕脱毒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最佳的发酵工艺参数。[方法]采用单因素单因子法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含量以及温度、起始pH、料液比、接种量等因素对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评价了发酵温度、起始pH、料液比、接种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用Design-Expert 8.0.5b软件分析试验数据,建立了松乳菇固体发酵棉粕发酵条件的数学模型。[结果]研究表明,适宜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棉粕与麦麸的比例6∶4,(NH4)2SO40.75%,KH2PO40.15%,MgSO4·7H2O 0.05%;适宜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 6.6,料液比1∶1.4 g/ml,接种量10%。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 6.6,固水比1∶1.38 g/ml,接种量10.38%。在此条件下,游离棉酚的降解率达到87.702 3%。[结论]研究可为棉籽饼粕的深度开发和生产棉籽蛋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测定哈茨木霉M-17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抑菌试验测定菌株M-17在添加中药残渣固体培养基中发酵产物浸提液的抑菌作用,筛选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具有抑菌作用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17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6.39%、66.18%、  57.06%、66.38%和51.29%;在添加中药渣固体发酵培养基上,菌株M-17的发酵产物浸提液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配方为甘草∶玉米粉∶木屑的固体培养基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配比为5∶4∶1时,M-17发酵产物浸提液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6.89%;配比为3∶5∶2时,对木贼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8.45%和72.20%;配比为7∶2∶1时,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7.19%;配方为板蓝根∶玉米粉∶木屑、配比为3∶5∶2时,M-17发酵产物浸提液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7.99%。不同固体发酵培养基和配方影响木霉M-17发酵产物对不同镰刀菌的抑菌作用,为木霉菌制剂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固态发酵的方法降低棉粕中的游离棉酚,提高棉粕利用率。[方法]利用枯草芽孢杆菌GJ00141和酿酒酵母GJ00079对棉粕进行固态发酵,对碳源、氮源、无机盐、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温度、时间等进行单因素优化,以棉酚为底物检测GJ00141不同组分的脱毒效果,将90只1天龄肉鸡随机分为三个组(对照组饲喂含36%豆粕的基础饲粮,一个实验组饲喂含18%豆粕和18%棉粕的基础饲粮,另一个实验组喂含18%豆粕和18%发酵棉粕的基础饲粮),评价发酵棉粕饲喂肉鸡检测饲料利用效果。[结果]当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含有96%棉粕、1%葡萄糖、1%硫酸铵和2%玉米粉,含水量为45%,接种量为20%时,在30℃下发酵60 h,棉酚脱除率最高可达59%。枯草芽孢杆菌GJ00141的活细胞和灭活细胞均能降低棉酚含量,但孵育72 h后脱毒率仅为20%左右,细胞内容物和发酵上清液具有较好的脱毒作用,孵育48 h后脱毒率为95%左右,而蛋白酶K、热或EDTA处理对脱毒效果几乎没有影响。在肉鸡饲喂试验期42 d内,饲喂发酵棉粕组的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该棉粕脱毒方法脱毒率高,可能是通过细胞内容物和发酵上清中一些性质稳定的化合物吸附和结合游离棉酚进而发挥作用,动物饲喂利用效果好,是一种有效的棉粕脱毒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黄色短杆菌FY-18为出发菌株,利用摇瓶发酵生产L-亮氨酸,并利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分别对其发酵培养基和基本发酵条件进行研究,从而优选出最佳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参数。结果表明,L-亮氨酸发酵培养基的最适配比为:葡萄糖160 g/L、豆粕水解液20 g/L、玉米浆20 g/L、毛发粉15 g/L、硫酸铵70 g/L;其发酵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 H 7.2,培养温度32℃,发酵接种量为10%。在上述最佳条件下摇瓶中发酵的产酸量为22.5 g/L。  相似文献   

8.
对一株新近分离的抗生素产生菌假单孢菌(Pseudomonas :麸皮3%,豆饼粉2%,Na2HPO4*12H2O #-5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和工艺条件(发酵温度、初始pH、装液量和摇速)进行了摸索,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20#-5菌株发酵培养基的组成sp.)20 0.05%,MgSO4*7H2O 0.1%;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9.0.在优化条件下,抑菌圈直径最大为1.5 cm.20#-5菌株生长的较适温度和初始pH值分别为28~32℃和7.0~9.0.装液量和摇速对发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丽  张伟  叶元土  戴修赢  王文娟  蔡春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610-3612,3623
[目的]研究氨基酸粉、发酵菜粕和发酵棉粕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氨基酸吸收、体成分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氨基酸粉、发酵菜粕和发酵棉粕等量替代鱼粉、棉粕和菜粕的基础饲料饲喂平均初重为17.3 g的异育银鲫80 d。分别测定各组异育银鲫的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血清及饲料中氨基酸含量;肌肉和肝脏体成分指标;以及肝脏和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氨基酸粉组和6%发酵棉粕组的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明显提高(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氨基酸粉组和6%发酵棉粕组血清赖氨酸的浓度高于对照组,且4种必需氨基酸的吸收在投饲后2 h达到峰值,与对照组一致。各试验组异育银鲫体成分和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用3%氨基酸粉、6%发酵棉粕和6%发酵菜粕分别等量替代鱼粉、棉粕和菜粕,能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以及对氨基酸的吸收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发一种棉籽粕生物发酵脱毒的方法.[方法]设计正交试验以研究白地霉WD-1对棉籽粕固态发酵产物棉酚含量的影响,对发酵底物组成、底物水分含量、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参数进行优化.[结果]影响棉粕发酵脱毒的主要因素为发酵温度,棉籽粕发酵脱毒底物组成为棉籽饼88;、玉米粉8;、小麦麸4;,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底物∶水1∶0.9,菌液接种量4;(v/w),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2h,自然pH值.[结论]利用白地霉WD-1对棉籽粕进行固体发酵可以降低底物中游离棉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Z-9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病原菌有显著拮抗活性,以芽孢产率和活菌数为主要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Z-9菌株摇瓶产芽孢条件进行优化,为其工业生产提供试验依据。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玉米粉、黄豆饼粉和MnSO_4·H_2O、Mg SO_4·7H_2O。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适培养基组分为玉米粉1.0%、黄豆饼粉2.0%、MnSO_4·H_2O 0.04%、MgSO_4·7H_2O 0.04%、Na_-2HPO_4·2H_2O 0.4%、Na H_2PO_4·2H2O 0.2%;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 H值7.5,250 m L三角瓶装液量50 m L,37℃培养36 h。优化后发酵液的芽孢数量为1.60×109cfu/m L,较优化前提高了13.7倍,芽孢产率达到96.5%。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试验对菌株TLB15的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基为玉米粉3%、豆粉2%、蔗糖1%、硫酸铵0.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2%、七水硫酸镁0.04%。采用10L小型发酵罐发酵48h后活菌数达4.52×109cfu·mL-1,产芽孢率为90%。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菌株TLB15发酵液在药后72h对小菜蛾2龄幼虫和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66.93%和69.07%。  相似文献   

13.
李慧  兰时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00-8102
[目的]研究黑木耳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条件。[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碳源、氮源、无机盐、培养温度、初始pH、接种量、发酵时间等对黑木耳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4%、豆饼粉0.7%、KH2PO40.4%、MgSO4·7H2O 0.5%、CaCO30.3%、棉籽壳粉1%;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6.0、温度28℃、接种量10%(V/V)、装液量90 ml(250 ml三角瓶)、发酵时间6 d,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可达4.835 g/L。[结论]该研究为黑木耳胞外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ilae Kleb)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8-28菌株的芽孢形成率及芽孢数量,在摇瓶发酵基础上对影响菌株芽孢形成主要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麦芽糊精、氮源黄豆饼粉、无机盐K2HPO4和MuSO4·H2O;采用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摇瓶发酵生产芽孢的最佳条件为:麦芽糊精2.0%、黄豆饼粉2.0%、K2HPO40.05%和MnSO4·H2O0.01%、培养液初始pH值为7.0、种龄18 h、装瓶量50mL·(250mL)-1.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液中8-28茸株的芽孢微量迭到2.67×1 08个·mL-1.芽孢形成率迭到90%.  相似文献   

15.
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测量指标,筛选出肉色杯伞液体发酵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和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最佳氮源为豆饼粉,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3.0%,豆饼粉1.5%,KH2PO40.3%,MgSO4.7H2O 0.1%,VB110.0mg/L。  相似文献   

16.
刘志勤  彭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53-21754,21837
[目的]优化棉籽粕微生物脱毒条件,降低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方法]利用米曲霉3042固态发酵降解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接菌量、发酵温度、料水比和发酵时间对棉籽粕脱毒的影响,确定棉籽粕微生物脱毒的最优脱毒条件。[结果]极差分析表明,影响发酵棉籽粕游离棉酚含量的4个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料水比〉发酵温度〉接菌量〉发酵时间。正交试验表明,棉籽粕微生物最优脱毒条件为:米曲霉3042接菌量5%,发酵底物添加0.5%尿素和1%蔗糖,料水比1∶0.83,5℃发酵48 h。在此条件下,游离棉酚含量降至117 mg/kg,降解率达到78.13%,发酵棉籽粕粗蛋白含量达到40.16%,较发酵前提高了12.87%。[结论]该研究为生产能够达到饲用标准的棉籽粕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蛹虫草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蛹虫草菌丝体发酵液中的菌丝体干重和粗多糖产量为指标,筛选出液体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黄豆粉。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出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马铃薯20%,蔗糖5%,黄豆粉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维生素B10.01%。并确定了摇瓶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装液量100 mL·250mL-1三角瓶,菌龄为72 h,接种量为15%,起始pH 6.0,温度24℃,摇床转速150 r·min-1,最适发酵周期为120 h。  相似文献   

18.
黑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黑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固态发酵豆粕的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黑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影响因素,建立优化的发酵工艺。[结果]确定的黑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培养条件为:当固态物料中含有10%麸皮,9%玉米粉,1%葡萄糖及0.15%K2HPO4和0.01%MgSO4时,在28℃恒温条件下培养48~72 h,每隔6 h翻料1次,大豆肽含量最高可达6.159 mg/g。[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大豆肽的发酵法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