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种薄收是我区传统的农田耕作方式.它造成开荒种地——土地沙化——群众贫困——再开荒扩种的恶性循环,使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大片的土地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变成了白花花的沙漠。大自然的无情惩罚,使人们认识到了广种薄收、任意开荒的危害,形象地称之为“医得眼前  相似文献   

2.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发展,毁林扩张农田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至,全国25°以上的坡耕地达到606.67万hm2。包括毁林开荒在内的种植粮食增长措施,使我国用世界上5%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对全人类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生态代价也是惨重的。由于长江、黄河上中游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毁林开荒,每年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亿t,其中2/3来自坡耕地。坡耕地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最终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实践证明,退耕还林不仅是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调整农…  相似文献   

3.
过去刀耕火种,毁林开荒严重的麻栗坡县南温河乡荒田瑶族村,从1983年以来,改变落后的耕作方式,大搞植树造林,集中连片地种植了杉木近2000亩。目前,覆盖率已  相似文献   

4.
刺槐薪炭林营造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播种育苗 育苗必须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沙壤土有灌溉条件的土地。播种前细致整地,同时每公顷施农家肥60-90t。刺槐种皮厚而坚硬,吸水困难。必须浸种催芽处理。先将种子放入容器,再倒入80℃温水,边倒边搅拌到加℃以下为止,除去瘪籽和杂质,浸泡一昼夜后捞出膨胀种子,将下沉的硬粒种子再用同法处理1-2次,将膨胀种子按3:1混沙放在背风向阳地方催芽。  相似文献   

5.
《技术与市场》2001,(12):30-30
高级农技师闫安照,培育出适宜在北方生长,优质高产甘蔗新品种──滩蔗二号。它含糖量高达19.6%,通过大田试种,亩产可达到18000公斤的好收成。 闫安照潜心研究立体高效农业30多年。摸索出了从三种三收至托种七收上百个立体高效农业种植模式,引进试种,一千多个优特新作物品种.闫安照从60年代末开始研究甘蔗北移问题,他先后引进试种100多个甘蔗品种,但多数因不适宜北方生长而被淘汰,199李年他在栽培、普及推广日本蜜蔗 (浚蔗一号)的同时,便着手于培育浚蔗二号。 俊蔗二号属一年生高水肥高糖四碳植物,叶片互…  相似文献   

6.
奶奶的唠叨     
“大山是树的母亲 ,它养育了每一棵树 ;树是大河的母亲 ,它使河水一直流淌。砍了树一定会惹怒大河 ,它会无情的向我们报复。”奶奶总是不停地对我们重复着这几句话。那时候我很小 ,还听不懂奶奶的话含义。记得当时整个村子都很穷 ,村里人利用冬闲时间伐下粗大的树用来烧饭取暖或拉到城里换点油盐醋来养家糊口 ,对剩下的细小幼树和不成材的树便一把火烧掉 ,然后利用烧山灰粉进行播种 ,瘠薄的土地经过两三年的简单生产便失去了种植的价值。村里人用同样的办法再向另一座山头进攻。久而久之只剩下一座座光秃秃的山 ,在风吹雨淋中裸露出的岩石格…  相似文献   

7.
嘎仙洞怀古     
汽车如一只小舟在绿海中行驶,“五花山”似丰韵的少妇显得格外诱人,数不清这已是三百六十几次去坐落在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大山脚下的古鲜卑石室祖庙——“嘎仙洞”了,可每次去都有新的收获及体会。  伴着和煦、温馨、松脂般的芳香,站在洞口前昔日古鲜卑部落大酋长的点将台上,眺望群山峻岭、俯视树木众生、聆听林泉淙淙的溪流声,怀古之情便又油然而生。  学过中国历史和地理的人都知道,根据民族生态系统的不同特点,经史学界专家考证,我国历史发展分为中原地区农业先进的汉族、南方农耕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及游猎民族3个发展系统。…  相似文献   

8.
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1966年,沙山子83团农场决定发展中草药种植,派园林技术员刘肃等人到宁夏灵武考察,学习枸杞生产技术;带回枸杞苗1.5万株,种植在该团8连,面积为83亩。从此,在这块土地上便演绎着枸杞的一幕幕悲喜剧。到1971年,83团枸杞单产干果达到1715公斤,亩产值900—1000元,相当于种粮食的10-15侠。由于经济效益可观,83团决定在全团推广,要求各农业连队种植构记10古以上,附近的82团、精河县托堡乡农民也开始从83团引忡钩化。于人,构把走出了83团,遍及精河地区,构抗生产得以发展。以1985年为界,从1966年到lq84年的…  相似文献   

9.
角色定位问题文/漫语湖北省某市有一位市长,市长当得好好的,却辞官不做,上山开荒当农民去了。这是笔者不久前在某发行量相当可观的报纸上读到的新闻报道。报道介绍,某市是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市,70万人口中有20万人没有脱贫,而全市荒地有20万公顷,超过现有耕地...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林业项目文李怒云十年来,我国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非常迅速。从投资上看,1988年国家设立了土地开发建设基金,到1997年,中央财政资金从每年的8亿多元逐步增加到3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贷款从每年的10亿元增加到33.5亿元,地方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农业大国,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32亩,并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因此,土地利用问题便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中国农民早已采取了农桐间作的耕作方式,以此来满足自己不仅对粮食的需要,而且对木材、燃料、饲料,甚至货币等各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我是农民的儿子,来自中国的西北。我知道农民在贫瘠土地上耕作的艰辛,亲眼看到他们在沙地上辛辛苦苦种植的树木、庄稼,最后却因缺水而枯死……从小我就梦想:如果有一种东西,能使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使缺水的沙地长出树木和庄稼,那该多好!”当世界首创的新型土壤调理剂——BGA激活剂的发明人张  相似文献   

13.
3树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地区因成陆年限短,易受海潮侵袭,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含盐量较高。该地区四季水分配不均,年降水量较少,土壤蒸发量大,蒸降比为3.23:1;再加上掠夺式的开荒,破坏了当地的天然植被,形成大面积的盐荒地和次生盐渍化土地33余万hm^2,给该地区农业发展和城市绿化造成极大困难。近年来,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给城市绿  相似文献   

14.
傣族的“家花”陈红伟美丽的西双版纳素有“热带植物园”之称,境内森林密布,热带植物资源丰富,其间不乏奇花异草,尤以吊兰花惹人喜爱。西双版纳的傣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千百年来,傣族人民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在收获自己劳动果实的同时,也收获了大森林的赐与...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曾是水草丰美的好地方。但是,解放后的30年,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全盟先后搞了三次大开荒,开垦总面积达1000万亩,结果不但粮食产量没上去,反而造成大面积沙化。到70年代中期,这里还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遮天蔽日的黄沙,不...  相似文献   

16.
藤县古龙镇砂洲村大田小组农民雷积高,十年前从事饮食业,虽苦干了7年之久,但收入无几。1986年,他看准八角价好,大有市场,便决心放弃饮食业,回家承包荒山发展八角生产。他承包荒山540亩,带着家人进山安营扎寨,开荒种植八角。在山上一住就是3年,过年也没回家。3年里,他用家里仅有的2000元钱买回八角苗9000多株,马尾松种子25公斤全部种下。藤县共青林场和当地政府为了支持他开荒种果种树,无偿赠送八角苗5000株给他种植。领导的关怀使他信心大增,仅用3年时间就种下八角400亩,马尾松140亩。为了尽快出效益,雷积高采取以短养长的…  相似文献   

17.
榆树种子去翅机械播种是降低育苗成本、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人均管理定额、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有效途径。春季机械铺膜播种又是缩短育苗周期,解决传统榆树育苗两年出圃为一年壮苗出圃的有效方法。2007年,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三0团林业工作站分春夏两次进行了1.3公顷地的榆树种子去翅机械播种试验。  相似文献   

18.
傣乡的竹     
走进了傣乡这片土地,便走进了竹的世界。傣家人爱竹,不仅因为竹青枝绿叶,挺拔清秀,还爱竹的坚韧和向上的精神——它和傣族的民族文化一脉相通。所以,进入傣乡,晃入眼帘的满是竹:大龙竹壮美,凤尾竹秀美。埋桑竹、疙瘩竹奇美……。  相似文献   

19.
<正>西双版纳及其邻近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暖热湿润,地形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多采。建国以来,有关部门在西双版纳成功地种植了橡胶树,每年可向国家提供上万吨干胶,成绩是很大的。但在开发利用中确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认真研究解决。 一、关于山地刀耕火种与坝地农业发展问题。西双版纳及其邻近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本应是森林茂密,作物茁壮,风景秀丽的地方。可是,我们不久前到这里考察,行程二千二百公里,看到很多地方是荒山草坡。据了解,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和乱砍滥伐。为了抓粮食,拼命地扩大刀耕火种的面积,结果破坏了森  相似文献   

20.
胡杨情怀     
儿时我长在新疆的塔里木,尔今离开这片土地已20年了。但塔里木胡杨的品性,大漠风情,军垦战士的开荒精神却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新员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我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新疆塔里木怀念之情。祝新疆各族人民繁荣富强,生活美满!新疆塔里木的秋天,大片金黄的胡杨树林,林间沙丘上漫步走来一群骆驼。啊!多么美丽的大漠风光,这是一幅《胡杨、骆驼、沙漠》彩色画卷,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离开这片土地已经20年,但闭上眼睛的时候,大漠彩卷像放电影似的一幅幅过去,把我又带到了在大漠生活过的日子里。那是1956年,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