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棉花品种抗蚜性的生化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研究了不同品种类型的棉苗因棉蚜为害而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及由此对抗蚜性表现及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棉株在棉蚜为害条件下,体内抗蚜物质如单宁,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大幅度上升,且其增长幅度,扰蚜品种明显高于感蚜品种,同时叶片颜色明显加深。讨论分析了这种生理反应即诱导抗蚜性对棉蚜种群动态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棉花苗期黄萎病病情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丛枝菌根菌(AMF)诱导棉花抗/耐黄萎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植株叶柄带菌(Verticillium dahliae,VD)量和木质部变色指数的指标与棉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无相关关系。无症健株带苗率达10%以上;从茎基部测定的木质部变色指数不能反映其抗/耐黄萎病的差异。作者提出了"棉株茎木质部非变色高度"的概念,并发现只有当不质部非变色高度≤株高的50%时,叶片才显黄萎症状。与此相应所提出的木质部非变色级与病级、木质部非变色指数与病情指数则具有一定相关关系。木质部非变色指数可作为棉花苗期黄萎病的病情指标。  相似文献   

3.
10种藜科盐生植物的抗盐生理生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对新疆荒漠地区10种藜科盐生植物的抗盐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生植物组功能叶中的平均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有机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高于非盐生植物对照组,可溶性糖含量和膜透性低于对照组,肉质性与对照相比有高有低.资料表明,盐生植物与非盐生植物在许多生理生化特性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初步分析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其抗盐生理意义,研究结果可为盐生植物的抗盐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疆不同棉花品种游离脯氨酸与抗蚜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不同棉花品种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抗蚜性的关系,为早期鉴定棉花抗蚜性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新疆棉区主栽的9个棉花品种进行了蕾期抗蚜性鉴定,测定了不同品种非受害与受蚜害条件下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正常棉株与蚜害棉株蕾期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高抗品种‘新海21号’和抗蚜品种‘新杂棉2号’的游离脯氨酸含量较高,棉株在受蚜虫刺吸胁迫后,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度增加,感蚜品种增加的幅度不如抗蚜品种明显,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蚜害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认为棉株中的游离脯氨酸是重要的抗蚜物质,在棉花品种固有抗蚜性及诱导抗蚜性中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稀土对植物抗病增产作用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世界稀土分布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重点是对增强棉花抗枯萎病的作用及其机理。内容包括施用后不同抗、感病品种棉株发病情况,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叶片呼吸强度和光合强度、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和茎形态解剖结构等多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还探讨了稀土的农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棉花黄萎病是系统性土传病害。病菌从根部侵入棉株 ,随维管束扩展至棉株的各个部位。人们一般取茎基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黄萎菌 ,但我们在分离试验中发现 ,有时从茎基部难以分离出黄萎菌 ,尤其是枯、黄萎病混生棉株。为此 ,我们进行了棉株不同部位分离黄萎病菌的比较试验。经 4批共 2 9株的 1 51块茎基组织和 3 3 1块叶柄组织常规分离 ,在培养 6d时 ,茎基和叶柄长出黄萎菌落的百分率平均分别为 3 9.7%和71 .0 %。结果表明 ,叶柄是分离黄萎菌的最佳部位。用叶柄分离的优点 :一是叶柄比茎基菌落出现早、多而纯。在PSA、PDA和水洋菜三种…  相似文献   

7.
为从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地区盐碱土中分离筛选对动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琼脂块法和发酵液滤纸片法,对盐碱土样中分离纯化得到的298株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对具有较高抑菌效果的放线菌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研究表明:从盐碱土中分离的298株放线菌中,占35.2%的放线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11株抑菌效果较好的放线菌菌株,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其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盐碱土中存在大量具有抗动物病原菌的放线菌,这为进一步发掘该地区放线菌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枣棉间作条件下,通过设置两行枣树之间种植4行棉花(Int-4)与2行棉花(Int-2)两种不同的间作模式,研究一年生枣树对间作棉花的产量形成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棉花在盛花期前LAI、SPAD及光合生理特性差异不显著,盛花期后差异显著。与单作棉花相比,Int-4间作模式下棉花的株高、LAI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产量比单作下降5.85%、10.40%、15.51%、13.26%、9.18%和41.61%,其胞间CO_2浓度(Ci)比单作增加4.18%;Int-2间作模式下棉花的株高、LAI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产量比单作下降3.10%、5.39%、11.80%、9.25%、6.09%和47.74%,其胞间CO_2浓度(Ci)比单作增加0.84%;SPAD差异不显著。而经济收入表现为间作4行棉花模式间作2行棉花模式单作棉花,4行枣棉间作与2行枣棉间作相比,株高、LAI和干物质质量分别显著下降2.85%、5.29%和6.85%,Int-4产量比Int-2显著增加11.73%,而SPAD值和光合生理特性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枣棉间作系统中,适当增加棉花种植密度有利于棉花高产,同时有利于经济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抗黑星病芽变鸭梨组织结构、生理生化与抗病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株抗黑星病芽变‘鸭梨’的叶片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叶片蜡质含量高、栅栏组织双层出现时间早、厚度大、海绵组织结构致密、气孔数目少,推断这些特性决定黑星病菌分生孢子不易侵入叶片内部;叶绿素含量高为植株抗病性提供了生理基础,可溶性糖含量低有可能抑制黑星病营养菌丝在细胞间的生长和扩展。通过研究该抗黑星病芽变‘鸭梨’的抗病机理,为‘鸭梨’抗黑星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大白刺的花器官为实验材料,分别对雄性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药超微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探讨雄性不育株发生败育的时期、方式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育株小孢子母细胞形成后,绒毡层细胞出现提前解体现象,随之小孢子母细胞液泡化并解体,最终形成败育花药。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不育材料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同期的可育材料,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则均高于同期的可育材料。说明不育株花器官存在物质能量代谢降低,有害物质积累现象。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节水灌溉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从作物生理生化、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冬小麦节水灌溉生理生态基础的研究进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土壤水分与根系关系、农田生态环境3个方面,每个方面研究已较深入,但对这3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及边缘学科间的协作研究还比较薄弱。今后应从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SPAC)出发,着重研究在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条件下,节水灌溉对冬小麦与水分关系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棉苗疫菌与棉铃疫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平  沈崇尧 《植物保护学报》1994,21(3):220-220,230
棉苗疫菌和棉铃疫菌分别是造成棉花苗期和棉铃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以往鉴定证明,棉苗疫菌与棉铃疫菌是同种疫菌——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但它们存在一些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不同,因而又将它们划为不同生理小种(籍秀琴等,1982)。本文在收集了10省(市)25株棉铃疫菌和7株棉苗疫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鉴定,着重研究比较了它们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下大豆开花期的生理生化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开花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WSS)、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都有明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表现为胁迫前期略有上升后期下降。细胞膜透性、WSS和游离Pro含量的变化与大豆抗旱性密切相关,抗旱性强的品种WSS和游离Pro积累强度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则是抗旱性强的品种小于抗旱性弱的品种。而MDA含量、SOD活性的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在不同抗旱性品种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利用玻璃房中盆栽棉花,研究了硃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为害对棉花生理活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螨害棉株生理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螨害棉叶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阻力增大,蒸腾强度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的降低。受害棉叶还表现细胞膜透性的增加,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都发生了变化。棉叶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为害程度的增加而减少。所测17种氨基酸,多数含量减少,以谷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减少量最多,但半胱氨酸含量积累增加。故此可以认为螨害影响了棉叶有机氮正常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节水灌溉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物生理生化、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冬小麦节水灌溉生理生态基础的研究进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土壤水分与根系关系、农田生态环境3个方面。每个方面研究已较深入,但对这3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及边缘学科问的协作研究还比较薄弱。今后应从土壤一作物一大气连续体(SPAC)出发。着重研究在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条件下,节水灌溉对冬小麦与水分关系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河南部分地区采集的大豆根瘤中分离276株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复筛和内生菌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测定,对拮抗性代表菌株进行大豆轮纹病菌菌丝抑制效果显微观察、菌体生理生化特性测试、16SrDNA测序、系统发育分析及抗盐碱性试验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17株初筛内生菌经复筛和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测定,其中8株抑菌率达50%以上;受作用菌丝发生扭结、缠绕成环状,菌丝末端分枝增多、变细、透明,部分菌丝末端膨大、原生质浓缩、断裂,一些菌丝被内生菌形成生物薄膜包埋、逐渐消融。8株内生菌中5株(DD013、DD123、DD156、DD159、DD287)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DD150为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DD267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菌株DD303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抗盐碱性生长曲线表明,菌株DD287对3%NaCl盐浓度具有一定抗性,在碱性环境(pH8)下能正常生长,随pH(9~11)增大,菌体生长量受影响。部分拮抗性菌株对大豆生长有促进作用。筛选拮抗性菌株对丰富生物防治菌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选用抗寒性强的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陇油9号)与优质春油菜(Parkland)杂交的后代群体(F1,F2和BC1)为研究对象,以降温前后的油菜SOD、POD、CAT、可溶性蛋白和MDA等5个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异情况为依据,结合越冬率数据对杂交后代进行抗寒性分析。研究表明:降温后,所有单株的生理生化指标都增加。降温前SOD、POD、CAT、可溶性蛋白和MDA值分别介于131.16~489.50 U·g-1、8.59~68.44 U·g-1、2.63~20.85 U·g-1、2.53~7.80 mg·g-1和3.69~13.67 mg·g-1。降温后,分别为290.87~796.88 U·g-1、22.63~101.5 U·g-1、8.89~48.30 U·g-1、4.46~10.68 mg·g-1和5.77~21.25 mg·g-1。生理生化指标和越冬率均发生分离,F1代生理生化变异系数小,而以冬性亲本为母本的后代越冬率(70.27%)高于春性亲本为母本的后代(64.48%)。F2代和BC1代变异较大,其中BC1代中以冬性亲本为轮回亲本的群体越冬率(71.43%~76.19%)明显高于以春性亲本为轮回亲本群体的越冬率(38.46%~43.75%)。相关性分析表明这5个生理生化特性与越冬率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7、0.757、0.665、0.567和-0.663。分析结果表明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合越冬率对冬春杂交后代的抗寒性分析是可行的,能够筛选出抗寒优良单株,为白菜型冬油菜品质改良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苹果轮纹病菌敏感菌株TS1和抗戊唑醇突变体UV-TS1-10进行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酯酶同工酶图谱等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经不同浓度药剂处理0~24h,抗性突变体UV-TS1-10体内PAL活性一直高于敏感菌株TS1,两者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1.5h达到最高值;抗药突变体UV-TS1-10体内POD活力也高于TS1,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4h达到最高值时两菌株活力差异最大;UV-TS1-10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为TS1的1.3倍,同一菌株在不同浓度戊唑醇处理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大,稳定性好;抗药突变体UV-TS1-10比敏感菌株TS1的酯酶同工酶图谱少了一条Rf=0.33的谱带,多了Rf=0.14的特征性谱带,表明抗戊唑醇突变体UV-TS1-10其生理生化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以研究敏、抗菌株间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为基础,探讨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可能的抗性机制,为科学地指导生产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广东省惠州市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病组织分离法获得4株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该病原菌对20个马铃薯品种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在LB平板上菌落有透明和不透明2种形态;除葡萄糖发酵阳性、对链霉素和青霉素具有抗性等特征不同外,BP-hd-1、BP-hd-2、BP-hd-3和BP-hd-4菌株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的其它生理生化特征均相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株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短小芽胞杆菌AI-Khrj18(KY123871)、ML270(KC692158)、NCTC10337(LT906438)和ARD21(KX023236)的相似性为100.0%;4株菌株的gyrB基因序列均与短小芽胞杆菌AUEC29菌株(HM585095)的gyrB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9.7%~99.8%。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的病原菌为短小芽胞杆菌。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接种菌株BP-1后20个马铃薯品种的发病率均为100.0%,表明该病原菌对马铃薯有强致病力。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对棉花枯萎病有较好生防效果的拮抗细菌,从健康海岛棉植株根围土壤中分离筛选棉花枯萎病拮抗细菌,探索研究拮抗菌株的抑菌作用,为其生物防治提供潜在资源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以海岛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为靶标菌,从土壤中分离到的120株细菌菌株中筛选拮抗菌株。测定拮抗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通过促芽和盆栽试验筛选生防效果最好的菌株,同时测定该菌株对棉花枯萎病的抑菌效果和耐盐碱性。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分类地位。从120株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棉花枯萎病拮抗作用很强的菌株,编号为KX-33。促芽分析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KX-33能明显缩短出芽时间,促进棉苗生长。对病原菌DD64、DD89、DD11和DD22防效分别为75.32%、72.77%、69.48%和68.81%,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处理(P<0.05)。耐盐碱分析表明,菌株KX-33具一定的耐盐碱性。菌株KX-33镜检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有芽胞,16S rDNA和序列与Bacillus pumilus(FJ763643.1)同源性最高。海岛棉根围土壤微生物中含有棉花枯萎病拮抗细菌,经鉴定菌株KX-33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促生和抑菌作用显著,在海岛棉枯萎病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