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宏飞 《分子植物育种》2022,(24):8318-8322
中国种子市场监管法规体系存在种子经营主体监管全面性差、种子市场准入安全制度不完善、种子市场法律救济制度不健全、种子经销商与种业公司委托关系混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种子市场杂乱现象频出,给种子产业安全带来威胁。本研究提出可通过提升种子市场监管主体的规范性,完善种子市场监管的中间层结构,建立农民的长效利益机制,解决种子市场主体规范性差的问题;通过完善登记备案法规制度,完善档案法规制度的统一性,完善品种审查法规制度,解决种业准入市场的安全制度问题;通过完善种子事件查处机制,提升执法人员自身责任意识,完善小额诉讼机制,鼓励农民以法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解决种子市场法律救济制度不完善问题;以期通过对种子市场监管法规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种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农业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2.
种子法规是调整种子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从事种子选育、生产、经营、使用等一切活动的准绳,是国家对种子工作实行依法管理的基础。种子法规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才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种子事业的进步。本文拟丛我国种子工作现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我国种子管理法规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种子管理法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1 必要性1.1 种子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是搞好种子经营工作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及其配套的法规已颁布实施多年,县种子管理部门也对本县区域内的种子经营者进行了多方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但由于种子经营者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4.
李喆 《分子植物育种》2023,(21):7262-7266
本研究对国际种子法律与国内法律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和优劣势,以促进种子产业的发展和保护农民权益。通过对国际种子法律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概述,以及对国内种子法律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进行总结,揭示了两者在法律框架和原则、法规内容和要求,以及实施机制和效果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国际种子法律倾向于制定统一标准和机制,注重种子质量和知识产权保护,而国内种子法律更加注重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农民权益保护。同时,两者在实施机制和效果方面存在不同的挑战和成效。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国内种子法律的制定和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促进国际种子资源的保护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吴超 《种子世界》2007,(12):11-12
我国约有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所有行政法规及规章由行政机关来实施和执行。因此,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必须切实做到依法办事。种子执法工作是农业部门2000年以后一项的工作,起步晚,但责任大,笔者结合执法工作实际,就种子行政执法中应注意把握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陈建华  段维海 《种子科技》2000,18(4):215-216
种子是农业之母 ,是科技的载体。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种子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也越来越受到农民的关心与重视。种子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兴衰成败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 ,在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的同时 ,依法管理好种子市场显得尤为重要。1 认真贯彻落实种子管理法规 ,提高遵纪守法自觉性假冒伪劣种子坑农、害农事件及乱引滥调造成减产等情况时有发生 ,归根到底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农民的法律法规意识不强 ,缺乏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是种子管理机构宣传和管理的力度不够 ,使制假贩假者有可乘之机。为此 …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是我国种子管理的基本法律,是一部专业性法律,也是一部实体法,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修改一次。《种子法》的效力高于所有关于种子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相似文献   

8.
现行种子法规明晰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育种者权益、生产经营者权益以及种子使用者权益,但在各方权益保障上存在夸大、扩大和相对保护不力的问题。法规应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通过市场作用,切实调整和维护各方的正当权益,促进种业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种子产业的发展,要求种子专业人才要具备综合知识结构,要掌握种子科学技术和理论的专业知识.《种子法规与管理》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主观专业课程.本文本着培养学生熟悉掌握种子法规及行政管理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角度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农业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农资管理已进入一个有法可依、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以来,农资质量有所提高,市场有所规范。为了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犯,让农民真正用上放心的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现行《种子法》预设目标并未实现,合理的种业秩序尚待重新建立和健全。修订法规,建立和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和使用、品种审定、主体准入限制、种子生产、种子执法、种子赔偿及行业宏观调控系列制度体系志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国光  李艳军 《种子》2002,(1):79-81
我国种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双重”职能的种子管理体制,种子质量不高,种子公司员工偏多,素质低,思想观念滞后等,这些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需要建立起种子经营与管理分离的运行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种子法规,加大执法,整顿种子市场;提高了员工素质,更新观念,大力开展营销工作等。  相似文献   

13.
在种子产业化的发展和进程中,种子市场及流通领域出现了一些违反种子法规的经营现象,从我市范围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和《甘肃省种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种子管理站是全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专门从事种子管理的机构. 1 收集、整理并及时发布种子方面的信息 一是国家和地区对种子行业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是了解农作物品种信息及目前市场上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及新品种的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5.
王宏伟 《种子科技》2001,19(2):75-7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已于2000年12月1日起实施。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作物种子的法律,标专着我国种子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实施《种子法》,对保护和全理利用品种资源,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促进种子产业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超 《种子科技》2007,25(6):9-10
我国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所有行政法规及规章都由行政机关来实施和执行。因此,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必须切实做到依法办事。种子执法工作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自200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  相似文献   

17.
王赟文  韩建国 《种子》2005,24(10):77-79
本文总结了我国牧草种子繁育检验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此提出我国牧草种子繁育检验体系的改进措施,包括:(1)完善有关的法规和行业标准,全面实施牧草新品种保护制度和牧草种子生产认证制度;(2)发挥现有的牧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作用;(3)加强牧草种子专业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冰 《分子植物育种》2023,(18):6037-6041
中国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法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概述了中国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法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中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模巨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种类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棉花等。然而,该市场面临着审批和监管制度不完善、标识和追溯体系建设不健全以及公众参与和风险沟通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法规制定和修订、完善监管体系和技术手段、促进公众参与和风险沟通等策略和建议。进一步研究应关注转基因种子市场的食品安全、农民权益、公众参与和国际经验等方面。本研究为中国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法规完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标题及下文均简称《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种子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种子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竞争无序、市场监管难度增加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形式下要加强种子管理,首先必须以依法治种为切入点,完善种子法规;二是抓住种子生产质量这一重点,规范种子生产基地;三是突破净化种子市场这一难点,建立健全供种体系,才能加快种子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轨道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