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叶烧病(Xanthomonas phaseoli var. sojensis)是一种细菌性病害。据报导,美国,巴西、印度、苏联等国家均有此病发生,美同南部湿度大的地区发病尤为严重,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华中地区亦有此病发生,1980年湖北省大豆叶烧病十分严重,著者在本所试验场的观察研究结果,大豆开花前后(武汉地区7—8月)连续阴雨,低温寡照是此病害发展的适宜条件;叶烧病对大豆产量、品质均有较大影响;不同品种的感病程度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与种皮色、原产地以及生育期有一定关系。通过品种资源的抗病性研究,将有可能为大豆生产和大豆育种工作提供抗病(叶烧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双抗育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一般发病年可减产5—12%,大发生年减产31%。感病籽实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均降低。大豆病毒病一般植株发病率达60%、籽实褐斑率达10—12%,重者达7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出口和销售价格,尤其两种病同时流行对大豆生产影响更大。目前我省已推广了一批抗灰斑病品种,但生产中尚无抗病毒病品种,更缺少灰斑、病毒兼抗品种。  相似文献   

3.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永梅  申宏波 《杂粮作物》2003,23(4):235-236
1 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和危害大豆灰斑病 (CercosporasojinaHara)为真菌病害 ,在 1 91 5年由Hara首先在日本发现 ,此后相继在美国、英国、前苏联、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委内瑞拉、危地马拉等国均有发生 ,至今大豆灰斑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也很普遍 ,自 1 92 1年发现以来 ,遍及各大豆种植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 ,从 2 0世纪 60年代至今 ,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已有四次大发生 ,给生产和外贸造成严重的损失 ,已成为黑龙…  相似文献   

4.
大豆炭腐病又名根茎腐病。该病在美国、印度、巴西、日本及南斯拉夫等国每年都造成大豆严重减产。在我国河南、湖北及江苏等省也有发生和分布。1990年9月在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财落堡大辛二村首次发现了大豆炭腐病,大辛二村的一块400亩大豆田普遍发生炭腐病,发病株率高达75%。在郝家桥村的一块豆田发病株率为55%,且在不少病  相似文献   

5.
用枯斑寄主菜豆品种Top Crop测定了大豆花叶病毒(SMV)一强株系在3个抗性基因不同的大豆品种内的病毒浓度。结果表明:SMV在感病品种合丰25(r_1r_2r_3),中抗品种铁丰18(R_1r_2r_3)内的病毒浓度相同(P>0.05),高抗品种诱变30(R_1R_2r_3)内的病毒浓度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合丰25(P<0.05)。中抗品种铁丰18与高抗品种诱变30内的病毒浓度无差异(P>0.05)。症状调查结果表明:SMV侵染大豆不同品种产生的症状,与大豆体内的病毒浓度无关。试验结果揭示:大豆花叶病毒与大豆品种的相互作用中,症状反应是SMV株系与大豆品种的特异组合,大豆品种对某一小种抗性并不一定代表其田间抗性。  相似文献   

6.
从1981—1986年对吉林、辽宁两省保存的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抗大豆花叶病(SMV)、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和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churica)的抗性鉴定。结果在957个品种抗花叶病鉴定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在1781个品种抗灰斑病鉴定中,对灰斑病免疫的品种81个,占4.5%;在1330个品种抗霜霉病鉴定中,对霜霉病免疫的品种有143个,占10.8%。所有参加鉴定的品种,没有对三种病同时免疫的。兼免疫灰斑病和霜霉病的品种7个,占0.5%,农家种灌水铁荚青在所有参加鉴定品种中表现抗花叶病、高抗灰斑病、免疫霜霉病,已收入大豆品种资源目录。可做为多抗性抗源,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的危害与抗病育种工作回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忠堂 《大豆科学》1991,10(2):157-161
大豆灰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降低商品价值。育成抗灰斑病品种,是解除灰斑病对大豆危害的根本方法。采用一次杂交和简单回交改良法均收到良好效果。已育成合丰27、合丰28、合丰29、合丰30号四个抗病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耐病品种的应用,对保持大豆大面积稳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合丰25号是当前大面积推广品种中,耐病性较好的品种,年推广面积已达到1500万亩。  相似文献   

8.
采用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测定法,对来自不同省份的95份大豆新品种(系)菌核病耐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大豆品种(系)对大豆菌核病耐病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共有11份大豆品种(系)表现为中等耐病性,占参试材料的11.58%,其中4份耐病强度(TI)>60%;11份中等耐性品种(系)中有8份来自东北地区,占所有中耐材料的...  相似文献   

9.
大豆发斑病(Cercospora sojina、Hara)在我国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但以黑龙江省东北部的牡丹江、合江地区发生较重。叶片罹病以后,其上布满病班,常造成早期落叶,对产量影响很大,后期尚可感染种子,从而导致品质变劣以至使种子丧失发芽能力。据黑龙江省合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报导,在黑龙江省现有推广的品种,几乎都不抗病,为了解决当前大豆灰斑病防治问题,我们于1974—1980年期间与邻近的农场协作,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上接续二) 也有研究认为大豆胞囊线虫侵入大豆8h后,抗病品种Centennial根内有大豆素Ⅰ在线虫头部周围积累,而感病品种Ransom则没有大豆素积累,认为大豆素可能是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一种机制(吴海燕等,2001).乔燕祥等(1999)认为防御酶活性与病原物侵染植物有关.乔燕祥等研究了大豆抗源抗大豆胞囊线虫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酶谱变化认为,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高峰期(30~35d)高抗抗源体内POD酶活性最强,酶谱着色较深,而感病品种在侵染高峰期POD酶活性降至最低值,并且有一些酶带受损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1.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与展望马桂珍,暴增海(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大豆灰斑病又称大豆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1915年日本首次发现,以后其它国家相继报道。我国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也很普遍,尤其是黑龙江大豆产区。目前已成为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  相似文献   

12.
毒素是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而毒素对大豆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还未见报道,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叶片,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索的机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 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离体叶片后,不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都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 mg·mL-1)处理抗感品种离体叶片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叶绿体嵴变形,基粒片层已经基本消失,叶绿体膜已经解体,线粒体空泡化严重.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腐霉根腐病是大豆主要的土传病害,为揭示抗感病大豆品种的生理差异,对不同抗性品种在腐霉病原菌侵染下的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腐霉菌侵染后,抗病大豆品种下胚轴的丙二醛含量增加不十分明显;可溶性糖含量都是正向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在不同时段都有所增加且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在腐霉菌侵染条件下,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含量累积较高,可溶性糖在某一时段内有所减少,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小于抗病品种,表明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生理生化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4.
危害大豆的一种重要病害大豆疫病 ,由真菌phyto phthramegaspermaf·sp .glycineakuaneterwin所致 ,是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原菌除危害大豆外 ,还可危害菜豆、豌豆等豆类作物。一、危害程度50年代大豆疫病在美国已大面积发生 ,并造成大幅度减产 ,曾对美国的大豆生产造成极大危害。黑龙江省近年来发现了大豆疫病 ,发生面积逐年增加 ,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该病可造成种子、根、茎腐烂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危害 ,使植株逐渐枯萎死亡 ,在感病品种上可造成 2 5%~ 50 %的损失 ,个别感病品…  相似文献   

15.
合丰33号大豆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泰  齐要 《大豆科技》1994,(6):20-20
合丰33号大豆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郭泰,齐宁,张荣昌,商柏廷(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合丰33号品种,是抗灰斑病兼抗病毒病的品种。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生产上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大豆叶、茎、荚、子实...  相似文献   

16.
基因拷贝数变异(CNVs)是引起大豆品种对胞囊线虫抗性差异的因素之一,以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东农L~(-1)0以及感病种质黑农37、绥农10和绥农14为试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QTL位点qscn3-3内27个编码基因进行拷贝数变异分析,F测验表明15个目的基因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拷贝数变异;抗感病品种PCR产物丰度相对值分析结果表明9个目的基因拷贝数在抗感病种质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推测其功能是通过编码抗病蛋白和富亮氨酸蛋白来实现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相关抗性。  相似文献   

17.
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感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和辽豆15为材料,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接种后5、10、15、20、25、30 d取样,测定抗感品种接种与未接种根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初步明确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大豆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根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感病品种辽豆15,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辽豆15.  相似文献   

18.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抗感品种的SOD活性的变化呈曲线上下波动,这种曲线体现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接种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后大豆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是大豆对灰斑病侵染后产生的一种普遍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但不宜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大豆遗传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常汝镇 《大豆科学》1989,8(1):87-96
我国的大豆遗传资源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不但数量最多,类型也最丰富,我国对世界大豆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大豆主产国家也十分重视大豆遗传资源研究。 一、大豆遗传资源的搜集 (一)我国大豆地方品种的搜集和整理 解放以后,经过1956年的普遍搜集,1979年的补充征集,使我国大豆地方品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经过种植观察,归并整理,我国现有栽培大豆遗传资源17000多份,其中6814份已经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  相似文献   

20.
大豆孢囊线虫病(简称SCN),是世界农业生产上危害最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日本、美国、巴西、加拿大,前苏联、朝鲜和中国等世界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都有发生。一般造成大豆减产5%—20%,严重的甚至绝产。因此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危害、生理小种分布、抗源品种的筛选利用及防治方法研究,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一、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简史日本1915年由掘正太郎在日本福岛县白河附近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病,当时叫“嫌地病”,也叫“月夜病”,1921年伊滕哉改名叫“黄萎病”。1952年一稔户通过比较鉴定,命名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英文名Soybean Cyst Nematode(缩写为SCN)。美国1954年首先在北卡罗来纳州发现SCN,相继在阿肯色、密苏里、田纳西、维吉尼亚、伊里诺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