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自然是个脆弱的体系 ,每个部分都相互支撑 ,这句话是几百年前一个瑞典植物学家说的 ,人类无疑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是“互相支撑” ,那么自然的其它组成部分应该也以人类作为一个支撑力 ,这位名叫利洛伊的学者从这个角度给人下了一个崭新的定义 :“人是自然政府中的最高侍从。”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这句口号是几十年前亿万人的抱负和誓言。其乐无穷地与天地展开一场恶斗 ,人们发现越斗越乐不起来 :森林锐减、沙漠扩张、水污地秽、穹顶洞穿……人类的确改造了自然 ,也的确在某些方面“征服”了自然。但同时 ,自然也改造并征服了人类。…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中一直把自然界视为征服的对象,最典型的是所谓 “人定胜天”。如果我们仍以对立的方式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必将危及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关系。因此,人类必须从自身与自然生态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立场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确立人与自然协调的伦理尺度,使人类的活动限制在生态许可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中一直把自然界视为征服的对象,最典型的是所谓“人定胜天”。如果我们仍以对立的方式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必将危及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关系。因此,人类必须从自身与自然生态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立场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确立人与自然协调的伦理尺度,使人类的活动限制在生态许可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世界上一个最根本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一是人对自然的作用,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依赖自然生活、生存和发展。这是以人为主体的关系。二是自然对人的作用,自然界以资源的形式参与社会历史的创造,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或者以异化的形式对人的反作用。这是以自然为主体的关系。如果人类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地球有能力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界会对人类进行报复。例如,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物质  相似文献   

5.
唐秀萍 《中国林业》2019,(10):F0002-F0002,I0001-I0007
插花是我国传统花艺文化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我国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既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也是插花艺术的最高境界。插花其实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创造。中国插花讲究“外师造化,内发心源”。通过将自然界花、果、枝、叶,按照花艺者自己对自然的理解,来表达、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以,插花可以看做是每个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借助自然界中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取舍,将自然融于方寸,这一缩微的自然,是每个人对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人处于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唐代医学家王冰称:“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故养生者心谨奉天时也。”这里的“谨奉天时”,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 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类为优势物种并不断繁衍扩张以来,地球已经进入被某些地质学家称为“人类世纪”的新时期。草原和沙漠首先成为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对象,成为“人类征服自然”这一错误观念的练兵场。自然界饱受人类社会不公正的待遇,从而使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巨大扭曲。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行,城市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发展梦想。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城市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如何让城市更好地服务人类?如何让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建设森林城市就是实现天人合一梦想的最好答案。自然是一种无声的召唤,让人回归草木,回归山林。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森林城市建设不仅增加了森林面积、保护了森林资源,还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丰富了生态文化,遍洒恩泽惠万家。  相似文献   

9.
何昉 《广东园林》2011,33(6):11-1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1990年首次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构想,这是以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结合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理论提出的,是对目前中国城市建设的科学设想。钱老说“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城市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建造的。城市的核心主体是人。因此,发展和建设一个有利于人...  相似文献   

10.
园林作为人类创造的充满大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空间,除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更深一层的传承文化艺术的功能。中国式的园林则更多地渗入了传统的道德哲学内涵,并作为造园的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天人合一”、“宗法自然”的思想就是这一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并且对我国的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进行白沙公园改造建设的时候,应当考虑其历史渊源,对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和整理,使这一人文历史景观焕发出新的光彩。 “天人合一”、“宗法自然”的思想也是陈  相似文献   

11.
生态与民生,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天",即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界。"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要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孟子在他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提出,不仅要与鹿糜同乐,与山川大地同乐,而且将其"不忍之心"推至万物,提倡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12.
人从森林走出来,由农村聚居到城镇,逐渐离开了大自然。作为自然的一员,人又不能脱离大自然,在漫长的人类长河中,人类写下了来自自然、索取自然、破坏自然、保护自然,最后回归自然的文明史。于是便创造出园林设计,以人工再造自然,恩格斯称为第二自然。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更有众多名山大川的钟灵毓秀。从殷周时期的“灵囿”,作为中国园林的起源,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历经秦汉时期的建筑宫苑,唐宋写意山水园,形成独特风格的中国自然园林。我国大半国土是山岳,黄河长江水滚滚流淌,人们在崇拜自然到治山治水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崇尚山水的文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作品和理论著作。明末造园家计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结合自己的造园实践,创造了被称为中国园林艺术第一名著的《园治》,是集美学、艺术、科学于一体的中国古典造园专著,《园治》作品应当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然图画”。园林绿化是融进自然美景基质,具有再创性审美价值的人文绿化境域,它既表明人类与绿色大自然密不可分的相依关系,又表明对大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再创自然环境的美好愿望,它是由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园林绿化与时俱进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13.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湿地是以水为基本元素的区域,水是保证人类文明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并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人类早期的几大文明均发生在几大湿地流域上,而当湿地资源被破坏殆尽时,文明往往衰落并灭亡。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所指的天就是世间万物组成的大自然,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需要和自然界的万物共生共存,这就是生命之美。花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开放,鸟儿会在蓝天碧水中快乐的飞翔。  相似文献   

14.
森林与人类的力量“森林影响的人类,人类关注的森林。”这句话在《森林与人类》杂志的刊头卧了快三年了吧?衷情于这句话,缘于它点化出了一种本来坚实却已变得脆弱的存在,与另一种本来脆弱却变得坚实的存在之间互动而又平衡的关系。“关系”也是一种存在,甚至是一种生产力,简言之,是规律。规律就是“一”,要不我们的老祖宗怎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该属于“万物”一类吧?可文明人那有甘心归于“物”类的,甚至那有人甘心于“三”流,于是就有人顶了“二”,那是“天”;于是就有人挟了“一”,那是“大”。古…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全部哲学是围绕“道”这一最高概念展开的。老子认为“道”即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起点,又是世界万物变化的终点,自然万物的始基是“道”,万物依“道”平等的处于世界之中,并且按照“道”的规律展开,使万物达到自然而然的平衡状态。老子的生态观是立足于宇宙生成转化论基础之上的,他的思想中先天的包含着自然主义,他比较系统、完整地揭示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后来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说奠定了基础,老子开启了道家生态思想的先河,使之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6.
<正>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体也会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里的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二是肝脏主春,肝气开始亢然勃发。春光灿烂,气候温暖,从冬季里走出来的人们要想身体康健,此时特别需要“养精”,因为“养精”才能“蓄  相似文献   

17.
绿色断想     
一 经过利斧太多的叩问 经过锯条太多的呻吟 经过飞沙太多的肆虐 经过洪暴太多的荡涤 经过久旱太多的无奈 经过酷暑太多的长叹 人类应重读绿色 人类应善待绿色 二 绿色是一部书 记载着天地和人类的历史 绿色是一根标尺 丈量着人与自然的距离 绿色是一种境界 涵盖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绿色是一付圣药 包治着自然界的多种病症  相似文献   

18.
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其实说的是同一个事,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怎样对待自然和同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世界不只是人类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人不能凌架于万物之上,人类无限制地侵占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其实反而让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中国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天人合谐,最早的《易经》和后来的《老庄》中都可以发现这种传统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和谐,特别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在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中,都能感受到这种思想。杜甫可以说是在生态伦理上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如他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相似文献   

19.
人处于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巾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最近,围绕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发展要以人为本,不必顾虑环境的改变,他们似乎有一种人定胜天的决心;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所有的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还有一些环保专家认为自然是不应被改变的,人类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改变自然的景象。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发现人类始终在与自然进行着生存的游戏,在这游戏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向前,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不需要争论的问题,任何一个人,任何时候,做出的对自然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