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植物进行无性繁殖已在许多种植物上获得了成功。苎麻腋芽培养与繁殖具有较高的繁殖系数,芽形成根的时间短,而且移栽的成功率较高。因此对苎麻腋芽培养繁殖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并巳具备工业化生产的条件。目前用于苎麻培养的培养基包含有售价较高的琼脂、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我县于1984,年引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培育成功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圆叶青”。采用种子繁殖的方法,通过先示范后推广的途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85年全县“圆叶青”栽培面积达1000亩左右。当年移栽的平均单产达40公斤,次年达150公斤,如茅坦乡汀州村余春发,1984年8月20日育苗,  相似文献   

3.
由于苎麻是杂交异质体,种子繁殖的个体之间有差异,通常应用苎麻地下茎分蔸繁殖以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但分蔸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不能迅速扩大良种栽培。所以,研究快速的无性繁殖方法,对苎麻育种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苎麻茎尖的组织培养及其诱导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苎麻50号品系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并诱导植株再生。结果表明:最适茎尖转绿和分化的培养基是1/2MS 6-BA1.0mg/L CH300mg/L的液体培养基,茎尖分化率为100%。最适成苗培养基为MS 6-BA0.5mg/L IAA0.1mg/L CH300mg/L,成苗率是53.3%。扩繁培养基为MS 6-BA0.3 ̄1.0mg/L,繁殖系数达6.7。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 NAA0.01mg/L。最佳茎尖剥取材料是无菌试管苗,茎尖长以0.3mm带1 ̄2个叶原基为宜。从茎尖接种培养成苗到移栽需4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我县于1984年引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培育成功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圆叶青”。采用种子繁殖的方法,通过先示范后推广的途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85年全县“圆叶青”栽培面积达1000亩左右。当年移栽的平均单产达40公斤,次年  相似文献   

6.
将去皮后的新鲜苎麻骨晒干,加工成0.2-0.3cm大小的颗粒,通过不同用量添加到杂木屑、棉子壳中栽培金针菇,试验结果表明①当用量不超过50%时,金针菇菌丝生长发育良好,菌丝生长健壮、浓密、洁白、杂菌污染率低,且子实体生长发育良好,产量较高;②以30%麻骨粉与杂木屑或棉子壳混合,比单纯用杂木屑或棉子壳栽培食用菌的效果要好,生物转化率提高约10%左右,麻骨粉可以代替部分杂木屑或棉子壳栽培食用菌;麻骨粉30%为栽培食用菌的最适宜用量.  相似文献   

7.
苎麻系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苎麻的繁殖方法,可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是用苎麻的地上茎、地下茎为材料繁育新个体的方法,又叫种根繁殖或营养繁殖;有性繁殖是采用成熟的种子进行繁殖,亦叫种子繁殖。  相似文献   

8.
供试品种芦竹青。试验地前作为水稻,肥力中等,灌溉条件较好。试验面积一亩,分三个处理,即每亩移栽5000株,10000株、15000株,二次重复,小区面积0.05亩。顺序排列,3月25日播种,5月20日移栽。活蔸后,5月30日浇猪粪尿每亩20担,6月10日施碳酸氢铵10公斤,6月19日开沟埋施过磷酸钙50公斤,益阳产复合肥20公斤,碳酸氢铵25公斤,8月11日破杆,8月20日每亩施入粪尿3担,猪尿水15担,碳酸氢铵15公斤,8月28日浇水抗旱一次,11月1日收三麻。  相似文献   

9.
苎麻夜蛾是一种暴食性的害虫,以幼虫取食苎麻叶片为害,严重影响苎麻的产量和品质.我们用两种苎麻种质的叶片喂养苎麻夜蛾幼虫,研究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用栽培种苎麻(圆叶青)喂养时,相同时期内幼虫排泄物重量多,幼虫体重和体长增长快;用野生种苎麻(黔桂)喂养时,幼虫排泄物重量小,幼虫体重和体长增长慢.说明苎麻夜蛾更喜爱在苎麻栽培种上取食.研究表明这两种苎麻种质对苎麻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该研究内容可为苎麻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苎麻是我县传统经济特产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土壤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足,无霜期长,适宜苎麻生长。解放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我县苎麻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面积由1949年3300亩,发展到1982年的9449亩,产量由2664担上升到9178担,增加了2.5倍。但是,由于苎麻的用途由过去民用转为轻纺工业用后,  相似文献   

11.
为加速苎麻良种繁殖,扩大良种栽培面积,1982年,我们以深根型品种“牛耳青”为试材,采用冬催芽、春剃头取蔸,细切带芽直栽和地膜复盖育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繁殖和大田栽培,达到了老园不毁,新园当年受益的目的。现初报于下:  相似文献   

12.
过去,湖南发展苎麻生产多采用种根繁殖,一些老产麻区习惯用大种根繁殖,每块种根200—400克,用量大,繁殖系数低,挖1亩老麻仅扩种5—8亩新麻,很不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为了加速苎麻良种的推广,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我所于1964—1966年,1974—1976年对苎麻细切种根的适宜重量、繁殖时期和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大面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农业结构改革和作物布局调整的要求,上海郊区于1985年引种苎麻。为了克服麻蔸繁殖系数低,运输困难和成本高的弊端,适应郊区加速发展苎麻生产的需要,1985年我们进行了种子育苗,探索苎麻种子育苗阶段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过去,广东韶关地区的苎麻种子繁殖育苗,习惯于3月的惊蛰至春分期间播种。这时的气温能满足苎麻种子发芽的需要,但雨水较多,表土容易板结,保苗比较困难;加上选地或覆盖不当,常使幼苗死亡或生长较差;而且3月育苗,要到5月底才能移栽,此时气温较高,雨天较  相似文献   

15.
苎麻品种对镉污染土壤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种植在湖南省安化县烟溪镇的12份苎麻品种镉污染土壤适应性的研究,结果分析表明 不同根型的苎麻品种间及同根型的品种间镉含量及镉累积量的分布趋势都表现为根 >茎 >叶;苎麻各部分镉含量及镉累积量方差分析结果为相同根型的品种间根际土的镉含量差异极显著 P=0.003,不同根型的苎麻品种间叶的镉累积量差异显著 P=0.025,苎麻其余各部分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镉毒对于苎麻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干旱胁迫对苎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苎麻品种川苎11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正常灌水处理(对照),研究了干旱胁迫持续10天、15天、20天对苎麻旺长期植株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苎麻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低7.59%-31.53%,叶绿素b含量低10.15%-36.30%,叶绿素总含量低8.41%-29.78%;干旱胁迫对苎麻叶绿素b的影响大于叶绿素a.短时间严重干旱胁迫使苎麻叶绿素a/b值显著上升,轻度胁迫和长时间严重干旱胁迫对叶绿素a/b值影响很小.总之,干旱胁迫降低了苎麻叶绿素含量,降低幅度和显著程度取决于干旱胁迫程度的强弱和干旱持续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17.
对沅江苎麻平衡增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沅江苎麻生产在全国享有盛誉。苎麻种植面积为全国之最,总产名列全国县级首位.单产名列前茅。但仍有30%的苎麻面积的产量低于全市平均产量,本文企图从麻园基本建设、苎麻新品种推广、气候条件、农业科学技术普及,以及苎麻市场等方面进行剖析,寻求苎麻平衡增产之措施,促进苎麻生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进行苎麻优质高产的气象生态条件研究,初步明确了温度、降水量、日照对苎麻纤维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头麻以20℃左右、二三麻以25℃左右为最适温度,当温度小于2℃时麻苗受到影响,高于35℃的高温日数在10天或以上导致减产1/4~1/3;湖区苎麻生育期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山丘区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则苎麻增产丰收机率大,并均随降水量增多其纤维细度提高。苎麻生育期日照强度大,则纤维产量高,纤维细度低,否则反之。同时明确了林带在寒冷季节有增暖作用,在酷暑期间又有降温增湿效果,林内较林外平均增高1.1~1.4℃,距林带南面5H 林高处的风速较空旷地降纸35%。  相似文献   

19.
经研究土壤持续干旱和不同淹水时间对苎麻生长发育的影响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苎麻能正常生长发育;65%左右为永久凋萎土壤含水量;60%以下为地上部开始死亡含水量,此时复水后,能恢复生长,当季(三麻)正常开花结实;50%以下3—4天就可使地上部分全部死亡,复水后,产生新的地上茎,当季(三麻)能开花结实;40%以下时间较长时,能使整个麻蔸死亡。淹水24小时对苎麻生长不造成太大的影响;48小时造成短期内生长缓慢;72小时使三分之一的中小地上茎死亡;以上三种淹水处理未死地上茎当季(三麻)能开花结实;96小时使地上部分全部死亡,但麻蔸仍保持有部分活力,新产生地上茎当季(三麻)未现蕾开花。严重干旱后,淹水48小时,整个麻蔸死亡。干旱和淹水均使蒸腾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20.
苎麻无性繁殖是保持良种特性的有效方法,但老法无性繁殖系数低,且影响老麻生产。我国许多学者先后研究,推广了利用地下茎细切繁殖,利用成熟地上茎离体压条繁殖和嫩枝茎梢扦插繁殖等,对生产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些麻无性繁殖系数,减少对老麻园生产的影响,1985~1986年,我们成功地研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