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近年来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采集河南漯河和中牟地区疑似伪狂犬病发病养殖场送检的脑组织病料,通过细胞盲传、噬斑纯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Western blotting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病毒分离鉴定。TCID_(50)法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生长曲线,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测定分离毒株对小鼠的致死性。对gB、gC和gE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并与参考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对PCR鉴定阳性的病料在PK-15细胞盲传后,两份病料在6代内均出现细胞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噬斑纯化和透射电镜技术,成功分离鉴定了两株PRV,分别命名为HeN-LH株及HeN-YM株。分离毒株在PK-15细胞上的生长曲线显示,HeN-LH和HeN-YM株在感染后36 h病毒滴度分别可达10~(8.35)和10~(6.63) TCID_(50)/mL。用不同浓度的病毒接种小鼠,结果显示,HeN-LH和HeN-YM株LD_(50)分别为10~(2.13)及10~(3.25) TCID_(50)。对gB、gC和gE基因全长扩增测序后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两株PRV毒株与Bartha、Fa和Ea等经典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而与2011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与其他变异株相似,gB、gC和gE基因均发生了多个氨基酸的变异,且在特定的位点存在特征性的氨基酸插入和缺失。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两株PRV变异株,分离株对小鼠均表现出一定的致病性,本试验结果可为河南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2017年4月,山东省某羊场饲养的山羊发生疑似伪狂犬病疫情。为确诊引发疫情的病原,采集死亡山羊组织样品,匀浆处理后接种家兔,并进行病原分离、PCR鉴定、效价测定、电镜观察及主要毒力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家兔接种病料上清液后出现奇痒、麻痹,最后死亡;Marc145细胞接种病例样品后,产生变亮、变大、破裂,呈"包涵体"样等PRV特征性细胞病变,细胞分离物伪狂犬病病毒(PRV)g E 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病毒效价可达10-7.50 TCID50/0.1 m L,电镜观察可见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直径约150 nm,将其命名为SDPD-17株。测序发现该毒株g E糖蛋白48、497位各插入了1个天冬氨酸,有12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点突变;g C蛋白氨基酸序列64~70位出现了7个氨基酸(AASTPAA)插入;TK基因无碱基插入或缺失。分离鉴定结果证实,该病例由PRV野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目前广东省猪伪狂犬病毒(PRV)野毒株的特点,本试验于2020年采集广东省四会市某猪场临床疑似PRV感染发病猪的组织样品,运用PCR、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等方法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随后将获得的病原接种新西兰白兔分析其致病性,并对该病原的主要毒力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经PCR检测可扩增出PRV特异性阳性条带;接种PK-15细胞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纯化后将获得病原命名为GDSH2020;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感染细胞60 h后病毒滴度即达到最高(106.625 TCID50/mL)。GDSH2020株接种新西兰白兔2 d后即出现体温升高、注射部位奇痒、啃咬等症状,并在接毒后3~4 d全部死亡。GDSH2020株gB、gC、gD、gE和TK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参考毒株(Kaplan、Becker等)相比,gE基因氨基酸序列在第48、496位分别插入1个天冬氨酸,与国内变异株特征一致;而gC基因氨基酸序列有4个位点突变(S102P、H103R、A336V和T393A);...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豫南地区猪群中流行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分子遗传特征,本研究利用PCR方法从PRV感染猪的组织中扩增其主要毒力基因gB、gE、gC、gDTK,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利用MegAlign软件进行流行毒株的主要毒力基因与已发表的参考序列的相似性、进化树和关键位点氨基酸变异分析。测序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从5份PRV感染猪组织中扩增出PRV的gB、gE、gC、gDTK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豫南地区的5株PRV流行株与国内流行毒株在G1群,与G1群国内流行毒株的gB、gE、gC和gD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5%~100%、97.2%~100%、97.5%~100%和98.3%~100%;与G2群亲缘关系较远(以Bartha、Becker、NiA3株为代表的欧美地区流行毒株),与G2群内毒株的gB、gE、gC和gD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6.4%~97.4%、94.6%~95.7%、92.7%~94.0%和96.3%~99.0%。关键氨基酸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与Bartha株(或Becker和NiA3株等)相比,5株流行毒株的gB氨基酸存在75-77位"PGL"的缺失,94位"G"的插入;gE氨基酸存在48和496位有"D"的插入,gC氨基酸存在57-63位"VSGTTGA"的插入和65-69位"SPEAG"突变为"ASTPA",gD氨基酸存在278-281位"RP"或"RPRP"的插入。此外,流行株的gB、gE、gC、gD和TK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单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因此,豫南地区PRV流行株具有PRV变异毒株的分子遗传特征。上述结果证实,5株PRV流行毒株均为变异毒株,与疫苗毒株Bartha-K61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吉林省猪伪狂犬病毒(PR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将采集自吉林省疑似发生猪伪狂犬病的临床样品,通过细胞传代、PCR检测和测序分析进行病毒分离鉴定。TCID50法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通过家兔感染试验测定分离毒株对家兔的致病性。对TK、gB、gC、gDgE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临床样品经PK15细胞传代后,有3份样品出现细胞病变,经PCR鉴定和测序分析表明,分离获得3株PRV,分别命名为PRV JL03、JL12和JL15株。通过PK15细胞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06.5、106.5和107.5TCID50/mL。6只家兔分别接种3株分离毒株(103.5TCID50/只)后均表现为体温升高、注射部位奇痒和四肢麻痹等症状,且于病毒接种后3~4 d全部死亡。3株分离病毒TK、gB、gC、gDgE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参考毒株相比,分离株TK基因未发生氨基酸变异;gB、gC、gDgE基因部分位点发生氨基酸缺失、插入或突变,其中gE基因在第48和496位分别存在1个天冬氨酸的插入,与国内报道的流行毒株变异特征一致。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3株分离毒株TK、gB、gC、gDgE基因与国内2012年以后分离的参考毒株JS-2012和ZJ01等的上述基因均表现出较高的同源性,说明毒株间亲缘关系较近,位于同一分支;与国外分离毒株NIA3和Becker等亲缘关系较远,位于不同的分支;而与国内早期流行的毒株SC和Ea等亲缘关系介于二者之间。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3株PRV变异株,分离毒株对家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该结果为吉林省PRV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并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近年来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采集河南漯河和中牟地区疑似伪狂犬病发病养殖场送检的脑组织病料,通过细胞盲传、噬斑纯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Western blotting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病毒分离鉴定。TCID50法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生长曲线,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测定分离毒株对小鼠的致死性。对gB、gC和gE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并与参考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对PCR鉴定阳性的病料在PK-15细胞盲传后,两份病料在6代内均出现细胞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噬斑纯化和透射电镜技术,成功分离鉴定了两株PRV,分别命名为HeN-LH株及HeN-YM株。分离毒株在PK-15细胞上的生长曲线显示,HeN-LH和HeN-YM株在感染后36 h病毒滴度分别可达108.35和106.63 TCID50/mL。用不同浓度的病毒接种小鼠,结果显示,HeN-LH和HeN-YM株LD50分别为102.13及103.25 TCID50。对gB、gC和gE基因全长扩增测序后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两株PRV毒株与Bartha、Fa和Ea等经典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而与2011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与其他变异株相似,gB、gC和gE基因均发生了多个氨基酸的变异,且在特定的位点存在特征性的氨基酸插入和缺失。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两株PRV变异株,分离株对小鼠均表现出一定的致病性,本试验结果可为河南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遗传进化及序列比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2014年以来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点和遗传演化规律,本试验从我国15个省份不同地区分离得到29株PRV,并对其gB,gC和g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这29株PRV分离株主要为PRV变异毒株,与Bartha株等国外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远,与Ea株等国内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29株PRV变异毒株在gB,gC及gE基因上均发生了多个位点的突变:gB氨基酸序列均存在75S、76P和77G的连续缺失,94位点均存在甘氨酸(G)的插入;gC氨基酸序列存在多处改变,其中P87Q和Y142C使gC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受体结合功能域发生改变;gE氨基酸序列第48位点均存在天冬氨酸(D)的插入。这些特征性变异位点可作为分子诊断依据,并且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临床Bartha-K61株等经典毒株疫苗免疫效果下降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情况,从山东和江苏两地的某发病猪场分别采集阳性病料接种BHK-21细胞,连续传代进行病毒分离,观察细胞病变;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与蛋白印迹鉴定,通过对病毒滴度的测定绘制了分离病毒株的一步生长曲线;进一步动物试验鉴定分离株的毒力,并对其gE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CR成功扩增出PRV的gB、gC和gE特异性基因,病料接种BHK-21细胞后产生了特异性细胞病变;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了gE蛋白,并与抗PRV单抗特异性结合,显示成功分离到2株分离毒株,分别命名为SDWF2019和JSNT2019;通过序列分析,2个分离株与我国新流行的PRV毒株属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本研究为我国华东区猪伪狂犬病的疫情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4种主要毒力基因(gB、gC、gD和gE)的分子特征和变异情况,采用PCR技术,对2010—2015年分离到的28株PRV进行基因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2010—2015年分离毒株的gB、gC、gD和gE基因均存在多位点突变,且位于抗原表位区;与2010年分离毒株的gD基因相比,2012年后分离毒株存在6个连续氨基酸插入。基于gB、gC、gD和gE基因的进化树显示:上海市2010年分离的4个毒株与2012年以后分离的毒株虽属于同一大的分支,但与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近,处于同一小的分支中;2012年分离毒株与2011年后国内变异株亲缘关系近,处于另一分支中。这些毒力基因抗原表位区域氨基酸的突变可能导致其毒力及抗原性发生改变;2012年以后分离毒株均为变异株,并已成为上海市的主要流行毒株。本研究为PRV分子致病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江苏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特点,本研究从2013年采自江苏省宿迁市的疑似PRV感染病料中分离纯化了一株PRV病毒,对其进行了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鉴定,并进一步在Vero细胞上测定该分离株的病毒滴度TCID50和一步生长曲线,扩增其gB、gC、gD和gE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及分子遗传进化分析,并将该分离株分别接种新西兰白兔和15日龄仔猪研究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该病毒为一株PRV,命名为PRV JSSQ2013株,纯化后的病毒滴度为10^7.8 TCID50/ml;生长曲线测定显示在感染20h后病毒滴度即达到最高,为10^8.6 TCID50/ml。与我国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序列相比,PRV JSSQ2013株的gB、gC、gD和gE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9.6%、99.5~99.6%、99.5~99.6%和98.7~9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99.0%、99.5~99.7%、99.0~99.2%和98.1~99.3%,均高于其与经典毒株(Ea、Fa和SC株)和欧美毒株(Becker、Kaplan、Bartha、Kolchis和NIA3)的同源性;基于gB、gC、gD和gE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均显示PRV JSSQ2013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属同一分支。该病毒接种新西兰白兔后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如厌食、兴奋、啃咬或用爪挠接种部位等典型症状,且在48h内全部死亡;接种仔猪后第1天开始出现典型的PR症状,第5天全部死亡。以上结果证实,从江苏省宿迁市采集的疑似PRV感染病料中分离到一株强毒力的PRV变异株。本研究为了解江苏PRV分子流行特征、丰富我国PRV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及新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将某猪场发病死亡猪的脑和肺组织接种BHK-21细胞,连传5代均出现典型细胞病变,表明分离到1株病毒,病毒含量为108. 33TCID50/mL。该毒株能被猪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接种家兔、小鼠和仔猪均出现典型伪狂犬病症状,表明分离株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PRV HB-11株。gC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HB-11株与近年来流行的变异株同源性为99. 3%~99. 4%,与Bartha株的同源性为94. 8%,其gC基因序列相对于Bartha株序列有7个连续氨基酸的插入(158AAASTPA164),该突变插入的生物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福建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变异规律。本试验分离了2011-2013年福建省不同地区的11株PRV,并对其gD、g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地区被检测的规模化猪场均存在野毒感染,病料接种PK-15细胞均能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分离的毒株接种家兔能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PRVgD、gE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自2011年福建地区PRV同源性较高且处于一个独立的分支,表明福建地区流行的PRV可能存在一定的抗原变异。  相似文献   

13.
旨在了解目前广东省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流行变异情况,本研究采集了2020年广东省佛山市某规模化养猪场疑似PRV感染的病猪血液样本,接种PK-15细胞后,运用透射电镜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鉴定为PRV,并将其命名为GDFS2020株;分析主要毒力基因gB、gC、gD、gE和TK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为国内变异株,但有个别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突变;家兔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组家兔肝边缘有梗死,心、脾、肾及脑组织均有充血、肿大和淤血等病变;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脑组织神经元变性萎缩,核略微皱缩,空隙增多变大等明显的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分离了1株PRV变异株,并对家兔具有较强致病性,为广东省PRV流行病学研究及遗传进化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毒株的特点,本研究采集临床疑似PRV感染发病猪的淋巴结等组织样品进行PCR鉴定,选取仅PRV阳性的组织样品经研磨除菌后取上清接种于PK-15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蚀斑纯化、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鉴定,采用Reed-Muench法测定PRV的TCID50,接种小鼠并观察临床症状,对纯化的PRV和死亡小鼠脑组织样品进行gE基因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PRV阳性病料接种于PK-15细胞24 h后出现典型细胞病变(CPE),经3轮蚀斑纯化后PCR和IFA鉴定结果均为阳性,分离株命名为HeNZK-2014,其TCID50为10-9.77/0.1 mL;以1×108个TCID50病毒悬液接种小鼠22 h后可引起小鼠出现奇痒、撕咬、死亡等典型猪伪狂犬病症状,死亡小鼠脑组织样品PRV 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纯化病毒和死亡小鼠脑组织样品gE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0%,与GenBank中2011年以前登录的经典毒株位于不同分支,与2011年之后中国流行毒株位于同一分支,在第48和496位各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具有变异毒株的典型特征。本研究成功分离了1株PRV变异毒株,为进一步开展针对PRV变异毒株的疫苗及其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诊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感染,探讨目前广西猪群中流行的PRVgE基因的变异特征,为更好地防控猪伪狂犬病(PR)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集了广西陆川某猪场保育猪群发生呼吸道症状的肺脏组织,并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应用PCR方法对分离株的gE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证实分离到1个PRV毒株,命名为GXLC1。分离株在Vero细胞上增殖,细胞出现典型的病变;GXLC1株gE基因与GenBank上20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99.4%,氨基酸同源性为94.3%~99.6%;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GXLC1株与2012年的国内流行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与欧美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GXLC1株gE蛋白主要抗原表位区较之国内经典强毒株有3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可能导致gE抗原性发生改变。本研究将分离到的1个PRV毒株进行了gE基因的分析,发现GXLC1株为近年来流行的变异株,gE蛋白在抗原表位区上有3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这是否会影响GXLC1株毒力和抗原性的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gE基因变异特征的分析和病毒的分离为进一步丰富广西PRV的分子流行病学和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和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6.
猪伪狂犬病病毒GXBB株的分离鉴定及gE基因的克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广西玉林博白某猪场采集的发病仔猪大脑和内脏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病毒接种家兔后引起典型的奇痒、神经症状,接种PK-15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病毒效价(TCID50)为10-7.22/0.1 ml。设计扩增PRV gE胞外区基因的引物,能扩增出约947 bp的特异性片段,将扩增出的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并与国内外不同PRV毒株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该毒株与国内MinA株、Ea株、SH株、LA株、GXB株、GXW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8.7%~99.4%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8.1%~99.1%之间,上述结果证实该分离毒株为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GXBB株。GXBB株与国内流行毒株同源性很高,说明目前广西PRV流行株变异不大。这为下一步广西伪狂犬病的预防和净化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室于2012年在河北地区某狐狸场的疑似感染伪狂犬病死亡狐狸中分离到一株伪狂犬病毒(PRV),命名为HB1株,并对其进行了PCR鉴定和特异性血清的间接免疫荧光鉴定。扩增及测序得到的PRV的gC和gE基因序列。与欧美参考株相比,该分离株g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共存在19个替换和2个插入;其g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共存在27个替换,及在第63~69位存在一个GAAASTPA的连续8个氨基酸插入,这与国内近5年来猪群流行的变异株一致。本研究表明PRV变异株也在狐狸群内流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流行变异毒株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变异特点,本研究从广东省某疑似暴发猪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PRV毒株,命名为GD株。该病毒在PK-15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病毒滴度可达109.0 TCID50/mL。将病毒感染KM SPF小鼠,接种小鼠在4 d内全部死亡,并且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RV GD株的TK和gE基因与国内外PRV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7.6~99.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5.5%~99.8%。基于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PRV GD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鉴定的流行变异毒株位于同一分支上。与经典株相比,PRV GD株的gE蛋白氨基酸序列在48和496位均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符合PRV变异株的典型特征。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PRV变异株,为PRV流行变异毒株的防控和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确诊一例发病山羊是否感染伪狂犬病病毒,采集发病羊体的肺脏和脑组织进行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PCR检测,并将病料接种至PK-15细胞分离病毒,以及进行小鼠感染试验和gD基因分析。结果表明,PCR检测结果 PRV阳性,病料接种PK-15细胞24h后,细胞开始出现细胞病变;将病毒感染小鼠,36h后小鼠出现局部奇痒、死亡;gD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毒株与GenBank中的PRV gD基因序列同源性均在98%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9%以上;在分离毒株gD基因的808bp~837bp位置上存在缺失与变异、高变重复区。本研究成功分离获得一株羊源伪狂犬病毒,为云南省羊伪狂犬病防控和基础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0.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gE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省某猪场疑似伪狂犬病的发病3日龄仔猪的脑、肺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家兔出现了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接种PK-15细胞36 h后出现了圆缩、集聚、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猪伪狂犬病病毒阳性血清能特异性中和该分离病毒.根据已发表的伪狂犬病病毒(PRV)gE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可扩增特异性298 bp的DNA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有代表性的6株参考毒株相应基因序列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5%~99%和91.8%~98%.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Ea株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