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近年来,白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在各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两种栽培模式:一种是以塑料袋为栽培容器的袋栽,以福建省为代表;另一种是以塑料瓶为栽培容器的瓶栽,以台湾省为代表。目前国内主要以第1种为主,大多厂家采用再生法栽培。采用再生法栽培的白金针菇鲜菇菌盖、菌柄和基部色泽完全一致,菌柄粗细均匀,长度基本一致,成品率高,商品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1],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再生法工厂化栽培白金针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白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在各地迅速发展,据生产的先进程度可分为二类:一是以塑料瓶为栽培容器的瓶栽,其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栽培条件完全可控,以日本和台湾为代表;二是以塑料袋为容器的袋栽,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机械化,但自动化程度低,控制温度为主,以福建省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芦苇屑再生法工厂化栽培白金针菇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用棉籽壳加蔗渣工厂化栽培白金针菇,以产量高、质量好、生产周期短等优点,被福省广大厂家所采用。但是蔗渣资源缺乏,且需求量大,价格也随之涨高。然而在该省山区各地,芦苇屑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笔者从2008年初开始用芦苇屑代替蔗渣作为栽培基质,采用再生法栽培,每袋产菇250g以上,A级菇96%,B级菇4%,生物学效率高达59%,生产周期约59d。现将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指导金针菇生产中试用了再生法栽培,收到了高产优质的效果,每袋(干料约300克)可收制罐用的鲜菇200—300克,还能根据市场需要及罐头厂收购量合理安排产菇袋数。现将栽培方法介绍如下:(一)准备材料:(1)栽培容器:采用16×38厘米或17×40厘米的塑料袋,袋厚聚丙烯为4—5丝米、聚乙烯为3.5—4.5丝米。(2)菌株是采用笔者选育的出菇快、再生力强、能耐高温、产量高的金针菇112、129、301、98和99号,特别是98和99号菌株(原菌株从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县金针菇生产发展很快,但存在产量低、效率差等问题。为探索金针菇栽培新技术,笔者1993年在本县卧龙罐头厂食用菌场投料40000kg,装袋66000袋进行双向出菇尝试,取得了规模化栽培金针菇的好收成。现总结如下。 (一)供试菌种 金针菇杂19,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母种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0.2%,水1000ml,pH6.5,装管1.1kg/cm~2灭菌30分钟,放斜面备用。原种为麦粒菌种,50kg麦粒加水浸泡12小时,煮至无硬心,捞出晾干加1%白糖,用500g罐头瓶,装麦粒至瓶肩,于1.5kg/cm~2压力灭菌2小时,降温后接种。小麦应选无虫蛀,无破损籽粒饱满为好。  相似文献   

6.
介绍用芦苇屑代替蔗渣作为栽培基质,采用再生法栽培白金针菇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两段出菇也叫覆土栽培,它作为一项增产措施,在平菇栽培中已广泛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关金针菇的覆土栽培,目前尚未见有报道。本试验就覆土栽培对金针菇增产作用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材料 ①菌种:杂交19,引自南阳农校菌种室。②培养基:母种采用PDA培养基;原种采用麦粒培养基;培养料为棉杂质98%,石灰2%。 (二)试验方法 母种和原种均按常规方法进行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发满菌丝后备用。栽培料投料50kg,按上述配方调含水量为65%,装入12×50cm聚乙烯袋中,每袋装干料500g,每袋打4个接种  相似文献   

8.
金针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我国种植地区广。 金针菇袋式老法栽培是一头出菇种植,不能充分利用空间,产量低。新法两头出菇产量高,效益好,成  相似文献   

9.
《吉林蔬菜》2019,(2):47-47
1催蕾1.1 "再生法"出菇将发满菌的金针菇栽培袋移至培养架的顶层或搬入栽培室进行搔菌,可直接诱导原基分化。催蕾阶段,菇房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3~14℃,给予弱光照和通风。当鱼籽般菇蕾布满料面时,将棉塞、套环拔除,打开袋口,把塑料袋口向外折起卷至离料面2~3厘米处,袋口不能盖湿布或报纸,开袋后加强通风,使菇逐渐失水枯萎变深黄色或浅褐色,然后再从干枯的菌柄上形成新的菇蕾丛。  相似文献   

10.
1催蕾
  1.1“再生法”出菇
  将发满菌的金针菇栽培袋移至培养架的顶层或搬入栽培室进行搔菌,可直接诱导原基分化。催蕾阶段,菇房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3~14益,给予弱光照和通风。当鱼籽般菇蕾布满料面时,将棉塞、套环拔除,打开袋口,把塑料袋口向外折起卷至离料面2~3厘米处,袋口不能盖湿布或报纸,开袋后加强通风,使针尖菇逐渐失水枯萎变深黄色或浅褐色,然后再从干枯的菌柄上形成新的菇蕾丛。枯萎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原来的培养室内进行栽培的,把翻折后的栽培袋直接置于培养架的顶层;二是在室内放置旋转式电风扇,采用机械吹风的方法加快菌柄枯萎速度;三是放在通风较好的房间,把门窗打开,让之形成对流,逐渐使其枯萎。开袋后,机械吹风或风量大的地方枯萎速度快,1~2天后,原有的纤细菇柄就干枯变色,但要注意风量不可太大,针尖菇若剧烈枯萎的话,容易枯死,再生效果差。最好是微风吹干,一般2天就能逐渐枯萎,气温低的地区需3~4天。要注意这个阶段栽培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不可太高,若超过90%,仅仅针尖菇的尖端部分萎缩,一旦停止吹风,又开始继续恢复生长,无法提高产量。原基枯萎的空气相对湿度以75%~80%为宜。同时要掌握好原基枯萎的程度,这是再生法成功与否的关键。适宜枯萎程度的简单判断方法是:菌柄没有完全发软,用手触摸菌柄,有轻微的硬实感即可。菇蕾枯萎后,将置于床架顶层的栽培袋搬回最底层床架,在底层的地面上洒水,利用底层、地面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让枯萎后的菌柄上再生出密集的菇蕾丛,或者在栽培袋上面覆盖上湿布,让栽培用培养基表面菌柄与布块之间形成一个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小气候,使接近枯萎的菌柄吸湿恢复,利用菌柄具有再生侧枝能力的特性,诱导长出第二次菇蕾。一般经过2天后,在栽培袋的原枯萎菌柄上又重新形成新的、整齐、密集的菇蕾。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开化县栽培金针菇通常采收2~3潮,头潮菇产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头潮菇消耗了大量营养,失水严重,如不加处理直接进行二潮菇管理,则第二潮出菇不整齐,菇质差,产量低。笔者试验发现,二潮菇采用搔菌法,能明显提高产量和质量。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试验采用浙江省菇老爷食品有限  相似文献   

12.
13.
《浙江食用菌》2010,(6):45-45
在金针菇生产中,出菇期不能直接向子实体和料内喷水,在采收2潮菇后,因培养料内严重缺水,很难再出菇,致使产量偏低。根据山东省平度市菇农杨云海的经验,只要在“水”上做足文章,就可以提高金针菇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陈绍军 《食用菌》2003,25(3):34-34
金针菇套袋出菇技术,近年来在四川已被广泛采用,尤其是两头套袋卧式出菇技术更为普遍。它有效解决了因条件有限而难以总体控制CO_2浓度的技术难题,为金针菇的优质高产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现将其种植技术介绍如下:1 菌种的选择 几乎所有的栽培品种(白色、黄色)均可采用该技术获得优质、高产,种植较为普遍的有杂交19号、金12  相似文献   

15.
16.
金针菇地沟栽培两头出菇技术,近年来已在河北省各地推广。利用地沟作为栽培设施,造价低廉,管理方便,适于农家使用,采取袋式堆积排放两头出菇,空间利用率高,山菇面大,产量高,生物学效率在100%以上,且头潮优质菇多,商品率高,比一般栽培方法,提高了经济效益。现总结介绍如下: 一、地沟建造:选择地势高燥、开旷、地下水位较低,有水源,土质以壤土或粘土的庭院或村旁的空间地。挖沟长15米,宽3.8米、高2米,沟内设置3排床架,中间1排床架比两边的高10厘米左右,用数根粗竹竿连接3排床架,搭成弓形棚,棚顶盖上塑料薄膜和麦秸、玉米秸,以保温、保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金针菇生产发展较快,一般都采用塑料袋栽培。为了提高袋产量,笔者在支持农业户的家庭栽培过程中,对出过三潮菇的菌袋采用调头出菇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出菇生产场地困难,我们从1993年开始进行金针菇室外大棚出菇管理技术的研究并获得成功,经过几年的推广和应用,从原来500万袋增至1997年全县1800万袋规模.现将金针菇室外大棚出菇管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金针菇栽培历来是采用竖袋(瓶)出菇管理,笔者根据金针菇在适宜的CO_2浓度环境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向光性这个特点,于1985年开始进行了墙式袋栽出菇试验,获得了成功,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吴琼峰  詹位梨 《食用菌》2010,32(4):46-47
金针菇属木腐生、低温、恒湿结实性菌类。 金针菇的栽培主要有季节性栽培与设施栽培两种方式;季节性栽培是利用自然气候(低温)条件,以一家一户栽培方式为主,主要产区分布在河北、河南、浙江、四川等地。设施栽培即工厂化周年性栽培是通过人为控制和调节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条件,使之适合金针菇各阶段生长发育所需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