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廖程程  贾德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13-9513,9515
城市滨水区是有吸引力的空间,是城市的形象窗口,也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结合当前国内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及人文景观在城市滨水区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将人文内涵融入到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2.
滨水区空间是多层次、多要素的组成,不同的人对滨水区有不同的认知,本文从城市意象五要素入手,对滨水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的相关要素进行倾向性的选择,通过公众的偏好性去发现滨水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滨水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以咸阳渭河滨水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使社会各界能够重新审视目前滨水地区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认识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方法】结合咸阳市渭河滨水区景观建设的概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滨水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亲水空间的设计、历史文脉的延续、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及植物的合理配植等方面提出了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建议和对策。【结论】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该尊重“生态优先”的原则,重视河流、景观与人文的结合,从而创造环境更优,更有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使社会各界能够重新审视目前滨水地区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认识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方法]结合成阳市渭河滨水区景观建设的概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滨水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亲水空间的设计、历史文脉的延续、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及植物的合理配植等方面提出了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建议和对策.[结论]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该尊重"生态优先"的原则,重视河流、景观与人文的结合,从而创造环境更优,更有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带.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区是指一个城市中的水与土地交界处的区域,在该区域的整体环境是由水和土地2个环境要素组成,使滨水区出现丰富的生态演变,这样特有的条件使滨水区于一座城市有着水利、交通、游憩、城市形象和维持生态等功能,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分析滨水区绿化的成功经验,融汇多样化的环境和地域特点,为滨水城市绿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浅谈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建设,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中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角色,运用己有的关于滨水区植物景观要素、植物造景形式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绿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供水源、绿地、改善环境的同时,还具有开放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众多生态功能,对城市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城市滨水区盲目地、不科学地建设引发了一系列关系到滨水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在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现今,这一切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不合理、防洪工程存隐患、污染物排放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分析了滨水区的生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植物修复、重构系统食物链、重建缓冲带及滨水绿化、实施生态护岸、增加物种重建群落等一些恢复滨水生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淑玲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78-2480
滨水区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带,衬托出繁荣与文明的现代城市。以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为研究重点,论述了目前城市滨水区规划存在的问题,从滨水区水岸规划、滨水环境生态保护与绿化建设、亲水平台建造、城市建筑布局等方面对滨水区的合理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滨水区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和门户,其对城市环境和活力都起到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总规的粗略规划缺少详细的指导作用,而控规往往分片区规划从而导致对滨水区缺少总体的控制,所以就需要单独对滨水片区进行研究和规划。本文通过黔江老城区滨水区实际调研找出问题,结合理论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空间打造、活力塑造、交通体系设计、绿化景观设计、人文特色表现、建筑风貌设计这几个方面探索出一些适合的滨水区规划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陈志超  李鹏宇  李毅 《农技服务》2014,(11):183-185
近年来,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正成为全世界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热点。其开发建设不仅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也为城市特色风貌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契机。本文在了解城市滨水区景观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滨水空间规划方法和滨水特色景观要素的设计,结合案例,发现我国滨水区景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适合我国滨水开放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设计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基于对滨水区的理论研究.本文对泰安境内两条重要的河流——渿河、梳洗河的滨水景观进行了调查、评价、分析,提出景观改进建议,旨在寻求一条有泰安市特色的滨水区景观规划之路。  相似文献   

12.
盛长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16-9820
以扬州为例,对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6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主要有商贸餐饮、历史文化、绿化游憩、文化教育、居住、工业交通6种功能的滨水区,并对当前滨水空间利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剖析,尤其对城-河不密切,滨水空间渗透性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优化滨水区格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滨水框架进行了梳理,提出滨水空间的开发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打造多条向水通道和滨水节点,并提出打造历史城区精品区域的总体设想.  相似文献   

13.
陈雅轩  谭欣  袁犁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8):179-182
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通过良好的运用既有资源,可将其创造成为城市的活力区域。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密溪沟滨水区功能、交通、驳岸、照明、市政、景观节点等进行合理规划,创造一个宜居的滨水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滨水是指与河流、湖泊、江海毗邻的土地或建筑物,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用地,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空间领域。滨水景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密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其独特性,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15.
张家界市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城区滨水区的建设,更应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使滨水区具有防洪与景观功能、游乐运动功能、生态环境功能、以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渊源与发展文化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张家界市的整体旅游效能。本文对张家界市城区滨水区水体处理,亲水设计,岸线的生态化、文脉、照明处理与商业生态开发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对张家界城区滨水旅游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园林理论的指导下,城市滨水区成为新兴开敞空间的绿化用地。基于城市滨水区绿地景观与植物造景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园林植物要素要求和植物配置方式的分析,探讨当代城市滨水区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提出植物配置中植物选择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城市滨水区的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滨水景观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的营造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情况,分析了现阶段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亲水空间的缺失、忽略河道生态型营建、城市地域特色不强等问题,并以小清河河道景观改造为例,提出了亲水宜居、生态游憩、地域特色三位一体的河道景观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南京市滨水区旅游意象进行了测量,明确了滨水旅游意象的构成,提出了认知意象、情感意象与总体意象评价的方法,为同类城市滨水区旅游意象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建设、滨水植物群落的类型与影响、滨水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3个方面简述了国外城市滨水植物群落景观研究的历史与进展;从城市滨水区的价值导向、滨水植物的种类划分、滨水植物群落的构成与特点、滨水植物群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滨水植物群落景观设计与评价5个方面简述了国内城市滨水植物群落景观研究的历史与进展。总结了我国滨水植物群落景观在近10年间的发展特点,指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框架下,滨水植物群落景观研究的不足,旨在为城市滨水植物群落景观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滨水区、滨水植物、滨水植物景观等基本概念,阐述了滨水区植物景观历史发展、规划设计和景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主要从滨水植物种类调查、群落结构分析、植物配置方式、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其设计理念包括生态理念、低碳理念和水墨画理念。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研究存在着对地域性植物景观历史发展研究较少,对滨水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应用研究深度不够,尚未建立真正实用的滨水植物景观评价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