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青六号”和“抗病二号”2个柞蚕品种幼虫体内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跟踪测定,得到了不同柞蚕品种不同时期的酶活力值。在柞蚕幼虫的各个龄中、眠中及将眠等不同生命时期的酶活力值不同,各龄期以龄初和龄末较高,1 ̄4龄期呈下降趋势,5龄期酶活力又升至最大值;在不同品种间和同一品种不同性别间的酶活力也不相同,“抗病二号”的酶活力高于“青六号”,雌蚕的酶活力高于雄蚕。研究结果揭示出SOD和CAT保护酶与柞蚕的发育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树英 《蚕业科学》1994,20(4):247-248
樗蚕蛹血淋巴中的血凝活性物质李树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凝集素(lectin)是一类能与糖类特异性结合并能使细胞凝集的蛋白质,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膜和细胞内,在细胞间的粘着、靶组织的识别、机体的生长发育,肿瘤的形成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血淋巴中含有一定量的谷胱甘肽(GSH),它随着蚕体的生长发育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5龄前期较高,中期下降,到后期又迅速升高。同时,在一定程度的氟化物中毒以后,GSH含量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但其含量比正常蚕少。因此,家蚕血淋巴中GSH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了解家蚕氟中毒的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4.
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家蚕氟中毒的机理 ,研究了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正常的家蚕 5龄幼虫血淋巴中GSH—Px活性在龄中期较强 ,龄初和龄末较弱。幼虫添食 10mmol/L的氟化钠溶液后 ,GSH—Px的活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5.
研究柞蚕幼虫被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侵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有利于了解Ap NPV对柞蚕的致病机制。测定柞蚕4龄幼虫被Ap NPV侵染后血淋巴中几种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Ap NPV侵染后,其血淋巴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分别在接种后第4和第3天达到最大值0.11 U/(m L·min)、573.97 U/(m L·min),之后又逐渐下降;血淋巴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接种后第5天达到峰值378.44 U/(m L·min)。在柞蚕对Ap NPV侵染的免疫防御过程中,POD、SOD是首先作出应答反应的保护酶,CAT是在前二者之后起作用的保护酶,并且试验组柞蚕幼虫血淋巴中的POD活性始终高于发育同期的对照组幼虫,故推测POD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6.
给蜂群饲喂四环素族抗生素中的土霉素和四环素,每隔10d随机抽取工蜂的血淋巴,采用HPLC方法在60d内对工蜂血淋巴中的药物残留进行分析和检测.结果在蜜蜂血淋巴中没有检测到药物残留。  相似文献   

7.
温度应激下缢蛏血淋巴蛋白质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Lamarck)历来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贝类。本文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求其在高温环境应激下血淋巴内40000U以下小分子蛋白质组的变化,寻找缢蛏血淋巴的抗性机制。在高温应激下,缢蛏血淋巴内有多种蛋白发生变化,最终鉴定出2种蛋白质:锌指蛋白及IBP-CARCRchelonianin。本研究也初步证明了蛋白质组理论及技术在分析生态学问题时的适用性及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以柞蚕5龄幼虫为材料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性别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组成变化的差异,为探究柞蚕对柞蚕微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提供依据。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不同性别柞蚕5龄幼虫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蚕体发育进程出现不同的变化: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分别在添食Np后24 h与48 h,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且持续至添食后96 h,其中雌性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又极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1);在添食Np后120 h,雌、雄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DS-PAGE分析表明,添食Np后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组成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均显示出20条分子质量在20.1~97.2 kD的蛋白条带,其中雌、雄个体在添食后96 h,大小约44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大小约28 kD的蛋白条带雌性个体在添食后144 h、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 h明显加深,且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168 h大小约42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但在添食后192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说明Np侵染后,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雌雄个体间的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抗大、9906、辽蚕582和辽蚕988柞蚕品种5龄幼虫不同生长期体内主要营养成分及相关酶活性变化,测定并比较了4个柞蚕品种5龄幼虫生长第2天、第7天、第14天和营茧第3天体内总蛋白、糖原、海藻糖及溶菌酶、脂肪酶、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含量及活性。结果表明,柞蚕5龄幼虫体内均含有总蛋白、糖原、海藻糖及溶菌酶、脂肪酶、抗氧化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同一品种各生长期体内总蛋白、糖原、海藻糖及溶菌酶、脂肪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差异显著,并且4个柞蚕品种5龄幼虫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水平较高。研究结果为柞蚕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C(Vitamin C)是柞树叶添加营养剂和柞蚕人工饲料中的重要成分,本文通过添食和注射两种方式,研究维生素C对柞蚕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C能提高柞蚕抗性,但剂量太高会引起代谢紊乱;添食时间在4龄起蚕较为适宜,最佳剂量均为每克体重0.2mg;注射比添食效果更直接,注射后6~12h是促进维生素C代谢的主要时间段,最佳剂量为每克体重0.02mg。  相似文献   

11.
夏润玺  李健男 《蚕业科学》2001,27(4):293-296
柞蚕 (Antheraeapernyi)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SOD)的活性随蚕的生长发育呈有规律的动态变化 ;SOD活性在 1~ 4龄随龄递减 ,5龄高于前 4龄 ,蛹期高于幼虫期。同一龄期内 ,以初、末期较高 ,将眠时较低。化蛹后 ,SOD活性迅速升高 ,至蛹中期达峰值 ,随后下降直至羽化。不同性别间SOD活性以雌性较高。不同品种间SOD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接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Antheraeaperny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ApNPV)后 ,血淋巴SOD活性发生显著变化。研究认为 ,柞蚕血淋巴SOD活性与蚕的生长发育、体内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高温逆境条件下柞蚕(Antheraea pernyi)血淋巴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变化规律,采用40~46℃的高温冲击处理柞蚕幼虫,结果引起柞蚕血淋巴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在处理温度范围内,处理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柞蚕血淋巴CAT活性上升幅度越大,其中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上升幅度存在差异:雄性柞蚕的血淋巴CAT上升幅度高于雌性柞蚕;3个供试品种相比,抗病2号的升降速度最快,上升幅度高于青6号,明显高于三里丝,表明柞蚕血淋巴CAT活性与柞蚕品种的抗逆能力存在密切关系。停止高温处理后,柞蚕血淋巴CAT活性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柞蚕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刘彦群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4):283-288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技术对 4个代表性的柞蚕品种河 41、四青、青黄 1号、杏黄和 3个家蚕品种大造、C10 8、75 32的 2 8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柞蚕具有极为丰富的DNA多态性 ;不同品种的个体间 (种内 )的多态性为 80 7%,而同一品种个体间的多态性也达到 45 8%~ 49 4 %;同一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33~ 0 2 38,远大于家蚕的 0 0 0 8~ 0 0 81;不同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15~ 0 382 ,与家蚕相似。柞蚕的DNA多态性有 6 0 %来源于品种内的个体间 ,而来源于品种间的部分只占 40 %。UPGMA聚类时 ,柞蚕的各个体均能按品种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柞蚕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柞蚕生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述了柞蚕育种研究进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柞蚕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柞蚕育种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及内容。  相似文献   

15.
柞蚕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6份柞蚕(Antheraea pernyi)品种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筛出的11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7条,多态性比率为90.67%,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在0.390~0.805之间。根据ISSR标记的结果,采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研究结果表明,柞蚕品种的聚类与体色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1)体腔注射柞蚕空胴病病原菌——柞蚕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nyi)能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以柞蚕链球菌为诱导源,对29个柞蚕二化性品种和辽宁当地一化性品种滞育蛹的诱导试验表明:不同化性和不同品种之间诱导抗菌物质活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不同柞蚕品种滞育蛹诱导抗菌物质活性的产生和达到高峰的时间以及在体内持续时间的长短均有较大差异;(3)对五个不同类型的柞蚕二化性品种和辽宁当地一化性品种滞育蛹的诱导血淋巴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谱的比较,初步表明,五个不同类型的二化性品种和辽宁当地一化性品种诱导产生抗菌物质的组份基本相同,但一化性品种的P9A和P9B的相对活性略高于二化性品种。  相似文献   

17.
柞蚕胚胎发育期蛋白质的2D-PAGE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DS-PAGE和2D-PAGE技术分析柞蚕胚胎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蛋白质组成和含量变化,为从蛋白质水平探讨柞蚕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顺序表达模式积累基础信息。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在柞蚕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共分离到相对明显的32条蛋白带,包括分子质量约70、60、30 kD的高丰度蛋白条带,随着胚胎的发育,这些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而40、15 kD左右的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到孵化成蚁蚕(324 h)时,分子质量约70、60 kD的蛋白条带基本消失。进一步分析柞蚕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蛋白质的2D-PAGE图谱:蛋白点数量随胚胎发育逐渐增多,胚胎发育12 h检测到370个蛋白点,胚胎发育300 h的蛋白点达到422个;胚胎发育132 h及276 h的蛋白点与胚胎发育早期36 h蛋白点的匹配率分别为52.4%和28.4%。此外,孵化蚁蚕总蛋白2D-PAGE图谱与胚胎期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柞蚕胚胎发育前期,从胚胎形成期到附肢发生期(12~60 h),蛋白质种类相对较少,且变化不大;胚胎发育的气管形成期(228~276 h)开始,蛋白质种类变化剧烈,偏酸性蛋白质增加,蛋白点的匹配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柞蚕DNA的最佳提取方法,以蚕体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材料为研究对象,提取DNA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利用五龄蚕足部血液的冻存材料为样品,加入4倍提取液,抽提的DNA质量较好,且样品无需液氮研磨,减少了消化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柞蚕吐丝当日至化蛹第 1日不同日龄雌体脂肪体和吐丝期第 5日雄体RNA的含量。雌体RNA的含量随发育日龄的增加而增加 ,吐丝第 5日达到高峰 ,脂肪体RNA的含量为 2 4 1μg/mg,化蛹当日脂肪体RNA的含量开始下降。雄体中的RNA含量甚少。柞蚕体液SDS PAGE分析结果 ,吐丝当日已出现卵黄原蛋白 ,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 ,第 5日达到高峰 ,化蛹当日有所下降 ,这与测定的脂肪体中RNA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Northern印迹分析的结果表明柞蚕雄体中的RNA并非是卵黄原蛋白mRNA ,卵黄原蛋白的表达具有时期特异性和性特异性。证明了柞蚕卵黄原蛋白的合成与家蚕和惜古比天蚕一样 ,从吐丝期到蛹初期的脂肪体卵黄原蛋白mRNA的增加和体液中卵黄原蛋白量的增加的时期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