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杉木凋落物分解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杉木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枝、叶、果1年的失重率分别为22.97%、43.51%、25.22%.凋落物枝、叶和果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291g/(g·a)、0.588g/(g·a)和0.405g/(g·a).凋落物中失去元素的重量与元素总重量的百分比呈现趋势为:钾>磷>氮>镁>钙.  相似文献   

2.
杉木凋落物归还林地供其再度吸收和利用是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虽然前人对杉木人工林、混交林凋落物的特性和养分循环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凋落物的特性与土壤养分循环有了较深的了解,但杉木凋落物对土壤各项物理性质影响的相关综合论述类文献较少。文章通过分析近年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运用对比、举例说明的方法阐述了杉木凋落物对土壤容重、孔隙度、通气性、水分、温度、团聚体等物理性质的影响,并对改善杉木人工林地的土壤性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天然次生白桦林凋落物的分解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1990年间以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帽儿山老爷岭生态站天然次生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凋落物的积累,组成与分解进行了定位观察研究。结果表明,38年生白桦林凋落物的现存量为13.644t/ha,其中叶为10.49t/ha,枝为2.58t/ha,树皮、种实、动物尸体及粪便等仅为0.57t/ha,年凋落盈为3.38t/ha,年分解量为0.633t/ha,年分解率为18.7%。  相似文献   

4.
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的比较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对福建柏和杉木的凋落物分解和N、P、K养分动态进行了为期 75 0d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两树种的落叶和落枝分解速率与时间呈指数关系 ,第 1年干重损失率分别为 83 4 7%和 19 4 3% (福建柏 )、6 0 78%和 2 5 0 2 % (杉木 )。落叶分解过程中 ,P浓度增加 ,而K和C浓度下降 ;但落叶N浓度 ,福建柏的先升后降 ,杉木的则单调上升 ;落枝分解过程中各元素浓度均呈现 :N单调上升 ,K和C单调下降 ,P先升后降。落叶和落枝的元素分解速率均以K最大 ,其次为C和P ,N最小。福建柏落叶元素年分解速率 ,N、P和C比杉木的大 ,但K却比杉木的小 ;而福建柏落枝元素年分解速率C和N比杉木的大 ,而P和K却比杉木的小。福建柏落叶和落枝分解过程中N、P、K的年养分释放量分别为 2 6 30、0 16 2和 1 6 0 4g·m- 2 ,分别是杉木 (1 2 0 5、0 14 3和 1 12 9g·m- 2 )的 2 18倍、1 13倍和 1 4 2倍。与杉木林相比 ,福建柏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量高 ,且养分释放 归还比值亦大 ,表明福建柏林凋落物养分周转比杉木快 ,这对维持林地土壤肥力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凋落物作为连接植物与土壤的基本载体,在养分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或人工林凋落物的产量、养分含量、能量流动及碳循环等方面,而针对杉木凋落物的土壤生态功能并未深入探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中简述了杉木凋落物的分解特性,详尽地阐述了杉木凋落物对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土壤生物的影响,并在现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凋落物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间伐强度(23%、32%、不间伐),研究间伐后不同密度样地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叶和枝的C、N、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均以下降-上升的波动下降;凋落物分解1a后,3种处理叶和枝的N、P含量以D2(弱度间伐)处理最低,叶C含量...  相似文献   

7.
田林老山中山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分解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梁宏温 《林业科学》1993,29(4):355-359
本文是广西森林生态系统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旨在阐明高海拔山区杉木人工纯林凋落物的产量动态、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分解速率,并分析比较两种置样处理对凋落物分解作用的影响,为营林提供参考依据。一、实验区条件与样地概况老山杉木林区位于北纬24°16′、东径106°19′,海拔1300-1600m,属于桂西北山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4℃,最冷月(1月)均温5.6℃,最热月(7月)均温21.3℃。年降雨量1611.5mm,夏秋两季雨量分别占全年的50.4%和23.4%。年相对湿度88%、水热系数3.82,属冬干冷夏湿凉气候型。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纯林,通过间伐人工诱导营建杉木苦竹混交林的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苦竹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层次明显,呈复层林分。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木树干生物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2500株.hm-2)、低密度杉木纯林(1125株.hm-2)的122.7%、107.9%,净生产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低密度杉木纯林的122.6%、104.0%;叶对树干的净同化率为5.75 kg.kg-1.a-1,比低密度杉木纯林提高5.7%。混交林中苦竹立竹数6000株.hm-2,现存生物量9.43 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2 t.hm-2.a-1;8 a间伐竹材和竹笋年平均产量分别达到9.608 t.hm-2和7.587 t.hm-2,取得了一定收益,达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是较好的经营模式。人工诱导构建杉木苦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内地上植物组分产生并归还于地表,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机质总称。凋落物分解包含凋落物粉碎、淋溶和有机物的分解代谢3个过程。C/N、木质素含量等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指标因素,凋落物的质量等内部因素与气候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着凋落物分解。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归还的主要途径,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对凋落物分解动态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当地合理的、因地制宜的种植相关树种,有效的调节并提高林木的生长效率,并为维持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的养分可利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试验地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闽楠(Phoebe bournei)、刨花润楠(Machilu spauhoi)和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混交林早期生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生长量在贝江河林场和山口林场...  相似文献   

11.
杉木人工林单木断面积生长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杉木人工林单木断面积生长规律进行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将胸径(DBH)和活冠比例(LCR)作为自变量,又分别加入密度因子和不同类型的竞争指数,同时引入立地条件和林龄效应来解释单木断面积生长过程中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虽然密度因子与竞争指数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在单木断面积生长中都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立地条件与林龄对单木断面积的拟合偏差在不同的林分密度下略有不同,随立地指数或者林龄增加,其对平均单木断面积拟合偏差的影响也增大。  相似文献   

12.
对浙江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分布区51个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不同优势木高杉木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并利用126株优势木数据,建立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冠幅之间关系,得出胸径与树高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361 8X+4.497 9,模型的拟合度R^2=0.796 5(X表示胸径,Y表示树高);胸径和冠幅的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137 9X+0.858 9,模型的拟合度R^2=0.881 6(X表示胸径,Y表示冠幅)。通过对3株50年生杉木人工林大径级林分优势木的树干解析,研究大径级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生长率都呈现逐年降低趋势,树高较为明显。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率最大值出现在10年生时分别为5.278 7%,15.069%,25.895%;而50年生时仅为0.273 3%,0.186 9%,0.921 7%。研究提出杉木人工林目标树经营的发育阶段划分、合理密度、目标树数量等关键经营技术参数,为杉木人工林的目标树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对17年生杉木×福建柏混交林(杉木分别混交5%、15%、25%的福建柏)中杉木的生长、木材基本密度以及活立木蓄积量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15%的福建柏能使杉木树高生长提高8.61%,木材基本密度提高6.76%;混交25%、5%的福建柏能使杉木胸径生长分别提高11.75%、12.54%;混交25%、15%、5%的福建柏能使杉木单株立木材积分别增加32.78%、36.04%、36.53%,活立木总蓄积量分别增加15.99%、22.27%、20.83%。综合分析认为混交15%的福建柏对杉木人工林生长、木材基本密度、蓄积量和林分结构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李春明 《林业科学》2012,48(3):66-73
基于两层次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建立江西省杉木人工林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长期观测的固定样地数据,数据库包括82个区域、365个样地、5416株树木共计16248条记录.为了解决不同区域及不同样地之间的差异,本文构建的混合模型分别考虑样地层次、区域层次及两层次的随机参数效应.针对数据存在的重复测量及嵌套结构特性,在模拟时选择合适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模型矩阵来解决此类问题.最后利用独立的抽样验证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林分断面积、对象木胸径、林分内大于对象木的断面积之和与对象木胸径的比值以及海拔对单木胸径生长量有显著影响.与林业中常用的传统最小二乘方法相比,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方法后模型的模拟精度和验证精度均有提高.选择适合的异方差和自相关函数后,模型比只考虑参数的随机效应有更好的适应性,并体现出了混合效应模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杉木林下的苦竹,在杉木采伐、炼山后的恢复生长情况.研究表明苦竹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在无人工促进情况下,前两年新竹的平均直径分别为0.47 cm、0.58 cm,平均高度为54.7 cm、109.3cm,新竹数量16.7株·m-2、9.4株·m-2,郁闭度为0.33、1.0;地上部生物量为965 g·m-2、1 071g·m-2,其中叶片的生长量较秆、茎大,约占地上部生物量的一半.前两年间的生物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苦竹混交林根系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马尾松苦竹混交林根系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根系垂直分布比较合理.水平上有重叠,但根系多相互交错,穿插延伸.低密度混交经营的马尾松细根在40~60 cm土层占细根总量的83.8%,而苦竹竹鞭及其构成的竹林地下吸收、输导、贮存系统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占96.0%,较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土层的营养物质.混交林分中马尾松水平根幅8.9 m,但在0~40 cm土层主要为水平骨骼根,呈疏散框架扩展延伸,给苦竹鞭根的运行、穿插腾出了空间.而苦竹的竹根水平占据空间较小,一般在30 cm左右,鞭根稀少.马尾松利用疏林结构模式兼营苦竹的混交林分不仅形成合理的地上结构,而且地下结构也较合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系统地研究杉木人工林的栽培营养,对5、10、15、19年生不同地位指数(14、16、18)的杉木枯损枝叶的生物量积累、养分含量、养分积累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枯损枝叶包括保留在树体上的未凋落和在地面上的已凋落两个部分,在研究杉木林分枯损枝叶时不可忽视未凋落部分。枝叶总枯损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随林龄的变化是在10年生时最大,15年生以后随林龄增加又有一定增加。杉木枯损枝叶中养分的总含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而在不同林龄之间无明显变化趋势。杉木枯损枝叶中养分积累的变化与枝叶总枯损量的变化情况相同。未凋落枯损枝叶的养分积累在枯损枝叶总量中占重要位置。已凋落枯损枝叶中养分的积累随林龄的增大而持续增加,只在10年生时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Sloboda树高生长模型及其在杉木人工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德国著名生物统计学家B.Sloboda的树高生长模型。本研究将该方程应用于杉木人工林的优势高生长模拟中,获得良好的模拟效果。分析结果认为,用Sloboda树高生长方程拟合多形指数曲线,不会导致指数年龄时的树高与指数级不符的矛盾,同时能确保拐点参数的生物意义,并且用非线型二乘法解方程参数时不需要做任何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