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害起源、病菌分离技术、生理小种的鉴定、病害的流行、抗性遗传、抗源筛选、抗性机制、病害防治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该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瑞平  刘海 《大豆科技》2011,(1):20-22,26
从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害的起源、生理小种的分化、病害的流行、抗源筛选、抗性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该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大豆疫霉根腐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威胁世界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最有效的措施,本文就和品种合理布局密切相关大豆疫霉根腐病菌遗传多样性、无毒基因标记及克隆、抗病基因的定位和抗性资源的分子鉴定等最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温度,光照、PH值以及不同培养基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Sojae)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32℃;最适PH为4;连续黑暗有利于该菌营养体的生长,在芸豆、胡萝卜、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马书君 《大豆科学》1997,16(1):88-89
  相似文献   

6.
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药剂拌种是目前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经室内外试验筛选出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是 :瑞毒霉锰锌 5 8%WP和克露 72 %WP。该两种药剂按种子量的 0 .3%分别拌大豆种子 ,其防治效果均达到 85 %以上 ,增产 12 %以上 ,并且对大豆安全 ,是防治该病害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辽宁、湖北、四川、河北、陕西、中国农业科学院的536份栽培大豆材料(其中农家品种280份、其它大豆品种256份)进行抗性鉴定,抗病的152份,占28.39,6,中间类型的135份,占25.29,6,感病的249份,占46.59/6。280份农家品种中,抗病的有89份,占农家品种的32%,这说明农家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比例较高。种皮色或种脐色为黄色或褐色的材料中抗性种质较多。  相似文献   

8.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疫霉根腐病由卵菌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引起,是一种大豆生产上危害非常严重的病害。大豆对疫霉菌的抗性表现有2种,一种是由单位点显性基因Rps控制的完全抗性,对大豆疫霉菌小种具有特异性,另一种为多基因控制的部分抗性,由数量性状位点控制,对所有大豆疫霉菌小种具有广谱抗性。迄今已定位、鉴定了26个单位点Rps基因,分别分布在第2(1个)、3(12个)、10(1个)、13(4个)、16(2个)、17(1个)、18(4个)及19(1个)条染色体上。其中,Rps1k提供了最稳定的PRR抗性。尽管在Rps2等位点区域检测到了抗病基因簇,但至今仅从Rps1k位点分离出了功能基因Rps1k-1和Rps1k-2,二者均为CC-NBS-LRR类型基因,且在细胞内可重组形成Rps1k-3。单位点基因的PRR抗性一般能维持8~15年左右,QTL控制的PRR抗性则较稳定、持久。有待不断发现新的PRR抗性资源和鉴定新的抗性基因,以及阐明大豆抗PRR的遗传与分子机制以长期、有效地防治大豆PRR。本文主要针对大豆的PRR抗性研究,尤其是近年在多个新Rps基因的鉴定、相关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小RNA及蛋白质组学上的研究,以及影响大豆PRR抗性的基因功能鉴定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大豆疫霉根腐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采用室内试验(抑菌圈法,菌丝生长速度法,药剂对孢子囊产生及萌发的影响),田间小区试验(种子处理,叶面喷雾)以及大面积示范对比试验的方法,筛选出58%瑞毒霉锰锌是防治中大豆疫病的首选药剂。其次是70%百德富锰锌,八一农大生产的种衣剂NDY,72%杜邦克露,防效分别达到87.1%,84.2%,86.6%,83%。  相似文献   

10.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分离方法及发病地区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病组织分离法是分离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有效方法,在选择性培养基上,采用此方法分离到病原菌的成功率达86.7%。1997年-1998年调查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呼兰县、牡丹江市、东宁县、密山市、穆棱市、佳木斯市、集贤县、吉林省舒兰市的大豆田中存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相似文献   

11.
孙欣  刘丽君  李莉 《大豆科学》2007,26(2):287-289
对不同抗、感病品种接种疫霉根腐菌1号生理小种前及24 h、48 h、72 h、96 h后测定叶片中抗坏血酸氧化酶单位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该酶在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作用.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酶单位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感病品种酶单位呈现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耐大豆疫霉根腐病QTL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1200个RAPD随机引物和341对SSR引物对Conrad×OX760的重组自交系(RIL)F2:6群体的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进行QTL定位。试验设两个地点、两个年限,在MLG D1b+W和MLG M连锁群上检测到3个QTL,即QP-1(OPL18-800bp)、QP-2(OPN03-600bp)和QP-3(Satt536和Satt463)。每个QTL对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从13.34%到22.31%不等。QP-1和QP-2经多重QTL分析(Mapmaker/QTL1.1)对两年(2000年和2001年)两点(Wood-slee和Werver)平均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合计达44.5%,QP-3对2001年Woodslee试验点的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为15.2%,QP-1对2000年Woodslee试验点的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为21.55%,对2000年Wever试验点的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16.71%,及对两年两点平均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为22.31%。在大多数生态环境下能稳定的、再次被检测出的QTL,可以作为育种工作中的重点选择指标,用以指导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品种的分子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13.
黄淮地区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唯一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利用7个具有不同毒力公式的大豆疫霉菌株,对黄淮夏大豆产区的96个大豆品种(系)进行接种鉴定,96个大豆品种(系)对7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38种反应型,有4种反应型分别与单个抗病基因的反应型一致,有10种反应型与2个已知基因组合的反应型相同.有5种反应型与3个已知基因组合的反应型相同,其它反应型为新的类型.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基因的推导结果有7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a,有4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b,有1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c,有5个品种可能含有Rps7,有一些品种可能含有国际上尚未命名的新的抗病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以相似系数0.691聚类,96个大豆品种可以分成8类.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毒素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胁迫下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 浓度为0.0897 mg·mL-1)处理后,抗病大豆品种根、茎和叶中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与对照相比都有升高,并且根中比茎叶中的POD反应更敏感;感病品种虽然在某些病程阶段POD活性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在病程其它阶段POD下降幅度远大于升高幅度.而浓度相对较高的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 mg·mL-1)处理后抗感品种根、茎和叶中POD活性的变化较稀释100倍浓度毒素幅度小.  相似文献   

15.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SSR标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丽君  孙欣  薛永国  杨喆 《大豆科学》2008,27(3):379-382
选用感病大豆品种合丰25和抗病大豆品种抗线2号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F2种子.种植F2代种子获得F2:3家系,作为分子标记分离群体,进行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SSR标记.共筛选覆盖大豆全基因组的350对SSR引物,其中52对引物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在F2群体中通过BSA法筛选出与抗疫霉病基因相关的多态性差异引物1对,为Scaa003,位于大豆公共遗传图谱的J连锁群.同时该引物在其他10个抗病品种及4个感病品种中抗、感病谱带检出率均为100%,具有一定的检测通用性,可以为大豆疫霉根腐菌1号生理小种抗性材料的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豆疫霉根腐病传播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带菌土壤、病残体进行病试验,研究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种子带菌条件及带菌种子传病情况,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无论是在当年还是越科后都可有效地传播大豆疫霉根霉是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不原和传播途径。人工接种可以导致大豆种子力,但只在有病资助以豆荚才有这种结果,幼荚期接种豆荚可以使荚内的豆粒严重发病,豆粒被一层菌丝包裹,这些豆粒虽然本身不能萌发,但能作为接种体导致邻近的健康植株发病。作者通过大量的  相似文献   

17.
大豆疫霉根腐病(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是我国一类检疫对象。近年,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检验技术研究也相继开展起来,本文综述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土壤检测、病植检测、种子检测等几种实验室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验室测定和温室盆栽方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及它们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接种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97%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和繁殖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该3种药剂能够明显抑制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EC50)值依次为0.1208μg/mL、0.1563μg/mL和0.3603μg/mL。浓度为10.0μg/mL时,对孢子囊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对卵孢子形成抑制率分别为64.5%、59.5%和55.0%。接种防治试验结果显示,以上3种药剂喷药后7d防效依次为73.4%、68.8%和60.5%,其余的5种杀菌剂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9.
对2008~2009年从黑龙江北部、东部、中部、南部等大豆产区采集的典型大豆疫霉根腐病株和病土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4个大豆疫霉菌株;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毒力测定,将病原菌划分为10个毒力类型,在不同来源的发病样本范围内明确了不同菌株的毒力类型和分布.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鉴定了73个大豆品种对不同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菌株的抗性反应,结果有29个品种抗4个以上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占鉴定总数的39.7%;在被鉴定的新品系中抗性表现最好的是07-1-1,它对1、3、11、21、24分离物均表现为抗病.  相似文献   

20.
东北三省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1、25号生理小种,对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的大豆品种(系)956份进行了抗源筛选,筛选出了23个品种(系)兼抗25号和1号生理小种,占供试材料的2.54%。筛选出抗25号生理小种的品种(系)68份,占7.48%,抗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系)251份,占27.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