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 hainanens)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特性,观察并记录10对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周期,采用显微镜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28 ℃水温下,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约6 月龄时达到性成熟,能够连续多次产卵,繁殖周期约5~9 d;在交配前后1 d的时间里,雄性海南新沙塘鳢出现体色(特别是鳃部)变黑的现象;海南新沙塘鳢受精卵呈椭圆形,其一端具黏性附着细丝;在(20±2) ℃水温下,其胚胎发育历时约157 h,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肌肉效应期和孵化出膜期8 个时期,分别历时50 min、4 h 30 min、6 h 40 min、5 h、2 h、16 h、110 h、12 h;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卵黄囊上始终出现油球。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特征与其他塘鳢科鱼类相似,但在器官发育时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杂交鳢杭鳢1号和乌鳢池塘养殖水质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杭鳢1号养殖水体SS、COD、NH3-N含量均较乌鳢养殖水体降低,与运河本底水质较为接近;1个养殖周期内杭鳢1号相比传统乌鳢养殖换水次数减少8~10次,单位面积减少污水排放量达80%,减少总磷污染物排放达87.18%,减少总氮污染物排放达92.97%。对2个品种池塘水样的重金属检测结果发现乌鳢池塘水样铅指标较高,存在重金属超标隐患;杭鳢1号检测结果达到无公害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因此,认为杭鳢1号的养殖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乌鳢养殖的面源污染问题,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通过杭鳢1号养殖的大力推广,可提升乌鳢养殖产业,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沙塘鳢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进行了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在22℃恒定条件下,沙塘鳢的胚胎发育历时528h,可分为28个发育分期。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如眼、耳囊、心脏、肾脏、肝脏、消化道、鳔、胸鳍和尾鳍等得到优先发育。  相似文献   

4.
河川沙塘鳢的胚胎和胚后发育以及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描述了河川沙塘鳢的胚胎和胚后发育以及温度与胚胎发育的关系。根据外形和内部主要特征,将胚胎发育分30个发育期。在胚台发育期间,许多器官分化形成,至孵化时,胚胎已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器官,各鳍亦已形成。胚后发育以卵黄囊的消失和鳞被的形成为依据,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胚后发育不经过浮游生活期。  相似文献   

5.
以闽香鳢及其亲本乌鳢和斑鳢为材料,取头肾做3种鱼的染色体组型图,发现闽香鳢染色体数为45,是亲本配子染色体数之和;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闽香鳢的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3m 6sm 36st,t,臂数NF=54,个别染色体可分辩出其来源。研究表明,闽香鳢遗传了其父本、母本各一套的染色体(n),是斑鳢与乌鳢的杂交种;染色体数和闽香鳢1号特异染色体可做为闽香鳢的鉴定指标。随机取样发现子一代闽香鳢存在性腺发育Ⅲ期以上的雌性个体,而未发现有性腺成熟的雄性个体,可能存在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6.
闽香鳢(斑鳢♀×乌鳢♂)及其亲本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闽香鳢及其亲本乌鳢和斑鳢为材料,取头肾做3种鱼的染色体组型图,发现闽香鳢染色体数为45,是亲本配子染色体数之和;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闽香鳢的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3m 6sm 36st,t,臂数NF=54,个别染色体可分辩出其来源。研究表明,闽香鳢遗传了其父本、母本各一套的染色体(n),是斑鳢与乌鳢的杂交种;染色体数和闽香鳢1号特异染色体可做为闽香鳢的鉴定指标。随机取样发现子一代闽香鳢存在性腺发育Ⅲ期以上的雌性个体,而未发现有性腺成熟的雄性个体,可能存在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7.
研究温度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胚胎发育的影响和初孵仔鱼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提高,云斑尖塘鳢的孵化时间缩短.其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6.5~29.0℃,此时孵化率达到86%,破膜3d内仔鱼的死亡率不到15%.在平均水温29℃时,云斑尖塘鳢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为1 185.7℃·h,阈温度为13.8℃.云斑尖塘鳢胚后发育过程(主要是仔鱼阶段)可划分为2个阶段8个时期,包括初孵仔鱼期、胸鳍原基期、眼黄期、眼黑色素期、鳔出现期、卵黄吸尽期、尾椎上翘期、鳍分化形成期.初孵仔鱼全长平均2.8~3.2 mm,身体较透明,主要靠卵黄提供营养;待口能张合,消化道贯通,仔鱼则可以通过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待卵黄囊耗尽,仔鱼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营养;接着尾椎开始上翘,尾鳍、背鳍、臀鳍、腹鳍相继分化形成,初步呈现成鱼体征.  相似文献   

8.
鸭绿沙塘鳢仔鱼、稚鱼和幼鱼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参照国内外对硬骨鱼类胚后发育期的分期标准,描述了鸭绿沙塘鳢仔鱼、稚鱼和幼鱼的形态特征,记录了各个发育时期的全长和体重等增长情况,讨论了鸭绿沙塘鳢仔鱼、稚鱼和幼鱼发育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月鳢消化系统形态及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月鳢(Channaasiatica)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为:①肠道呈3次盘旋,肠长与体长之比为0 42±0 02;②随着发育和生长,消化道的粘膜层厚度及粘膜皱褶高度增大、粘膜皱褶及杯状细胞增多;③食道、胃、前肠、中肠和后肠的组织结构区别明显,且食道与胃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过渡性;④胰腺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⑤月鳢消化道的形态和结构与其食性高度相关。探讨了月鳢消化道形态结构与食性的关系,认为月鳢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杂交鳢是以鸟鳢(Channa argus)为父本,斑鳢(C.maculata)为母本杂交获得的子一代,相比亲本,具有牛长速度快、抗逆性强、成活率高、易驯食膨化颗粒饲料的优势.概括了近几年来国内外乌鳢(♂)×斑鳢(♀)杂交繁育历史、杂交繁育技术,同时对乌鳢(♂)x斑鳢(♀)杂交子一代的遗传特性、胚胎发育、生长性能、抗逆性...  相似文献   

11.
对河川沙塘鳢胚后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仔鱼的饥饿试验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和最佳初次摄食时间。结果表明:在胚后发育时期,河川沙塘鳢仔鱼出膜后身体各器官及系统均已出现并陆续发育,口已开启且能够摄食;12日龄卵黄囊完全被吸收;57日龄各种器官趋于成熟,通体覆盖细小圆鳞,形态已与成鱼无异,进入幼鱼阶段。在饥饿试验中,河川沙塘鳢仔鱼1日龄摄食率为60%,即进入混合营养期;13日龄油球完全吸收,进入外源性营养期;仔鱼进入不可逆点发生在9~10日龄,PNR期的时间约为2 d。  相似文献   

12.
正品种来源:2005年,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科所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并成功获得杂交F1代,其生长速度、抗病力、品质等生产性状均优于亲本。继后,通过深入选育研究,不断改良品种,获得最优杂交F1代,命名为"杭鳢1号"。于2009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鸭绿沙塘鳢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温18.0~21.0℃下,自孵化第5 d至幼鱼阶段,每天取鱼5~8尾,进行连续切片、H E染色,观察了鸭绿沙塘鳢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变化。观察发现,鸭绿沙塘鳢的消化道发育过程分为卵膜内和卵膜外2个阶段(A阶段和B阶段)。A-1期消化管呈直管状,消化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消化管内无褶皱,消化腺分化不明显;A-2期(孵化第6 d)消化管延长,稍弯曲,消化道上皮细胞拉长为柱状上皮,出现微褶皱,细胞多层排列,消化腺分化为肝脏、胆囊,胆管通入消化道中,胰脏不明显;A-3期(孵化第8 d)消化道盘曲,管径增粗,褶皱进一步加深,内纵外环的肌肉更发达,卵黄逐渐向上收入腹部中,鳔出现;A-4期(孵化第9 d)消化道完全盘曲,出现皱壁,卵黄逐渐被吸收,肝脏、胰脏、胆囊基本成型。B-1期(孵化第15 d,破膜)无胃腺,食道起始处的黏膜下出现齿,之后,出现单个圆形的胃腺;B-2期(孵出第2 d)卵黄完全吸收,幼鱼开始摄食水丝蚓等活饵,胃部有一缢痕;B-3期(孵出第3~5 d)消化系统与成鱼相同,行外源营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河川沙塘鳢雌、雄鱼亲鱼肌肉中脂肪酸含量进行比较。[方法]以不同生殖时期(III、IV和V期)的河川沙塘鳢雌、雄鱼亲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甲醇溶液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在雌、雄亲鱼肌肉中检测到27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在河川沙塘鳢雌鱼肌肉中n-3系列脂肪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n-6系列脂肪酸含量在III期达到最高值,在V期达到最低值,n-6系列脂肪酸主要被用于卵巢的发育。在河川沙塘鳢雄鱼肌肉中,在IV期n-6系列脂肪酸含量达到最大值,为精巢的发育储存能源。雌、雄亲鱼肌肉中n-3系列脂肪酸含量大于n-6系列脂肪酸。[结论]该研究为开展河川沙塘鳢的人工增养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乌鳢、斑鳢及杂交种养殖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乌鳢和斑鳢为亲本,正反交得到杂交子代:斑乌鳢(斑鳢♀×乌鳢♂)或乌斑鳢(乌鳢♀×斑鳢♂).与父母本相比,杂交子代具有优良的性状,在成活率、抗逆性、生长速度等性状上均得到了改良,在养殖中得到推广.概述了乌鳢、斑鳢及杂交鳢的养殖研究现状,指出了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杂交鳢养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马宁  张秋明 《现代农业科技》2008,(1):167-167,169
通过近2年开展斑鳢池塘高密度无公害养殖的生产试验,总结出一套斑鳢池塘高密度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池准备、放养鱼种、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多方面内容。既可达到养殖的高产量和高效益,又可保证养殖出的斑鳢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工接草的方法 ,研究了鳢肠 (EcliptaprostrataL .)和马唐 (DigitaiaSan guinalisL .Scop .)的竞争作用。结果表明 :在数量上 ,当鳢肠、马唐的接草密度分别为 4 0株·m- 2 和 30 0 0茎蘖·m- 2 ,草龄为 64d ,马唐的密度达 2 0 0 0株·m- 2 时 ,鳢肠灭绝 ;而当鳢肠、马唐的接草密度分别为 1 40 0株·m- 2 、 8 4株·m- 2 、草龄为 5 4d ,鳢肠的密度达 1 2 0 0株·m- 2时 ,马唐灭绝。从单位面积生物量上看 :当鳢肠、马唐接草密度、草龄及马唐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 1 0株·m- 2 、 2 1 0 0株·m- 2 、 72d和 70 95 7g·m- 2 时 ,鳢肠灭绝 ;而当它们的接草密度、草龄及鳢肠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 1 40 0株·m- 2 、 1 0株·m- 2 、 72d和 1 2 65 3g·m- 2 时 ,马唐灭绝。并组建了马唐、鳢肠单位面积生物量、数量、单株生物量竞争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石蜡包埋切片方法,对延迟首次投喂组与投喂组(CK)河川沙塘鳢初孵仔鱼、3日龄仔鱼、6日龄仔鱼、9日龄稚鱼、12日龄稚鱼、15日龄稚鱼和18日龄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延迟首次投喂期间,初孵仔鱼~9日龄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缓慢,表现为消化道各部分管腔较细、壁层较薄,肝脏增长缓慢,肝细胞空泡化程度低等;对河川沙塘鳢孵出后的9日龄饥饿稚鱼恢复摄食,发现其在短时期内消化系统发育迅速,到孵出后15日龄,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形态特征与正常摄食组的稚鱼类似。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在仔鱼期进行饥饿处理,进入稚鱼期恢复投喂饵料后,该鱼能够快速利用外源性营养补偿机体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能量,从而很快地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沙塘鳢属(Odontobutis)鱼类之一新种 (鲈形目:沙塘鳢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采自长江中游,珠江水系及海南岛的水塘鳢属鱼类中有一种是新种,定名为: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 Wu,Chen et Chong sp.nov。此新种眼后方无感觉管孔C,与仅产于的暗色水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Tamminck et Schlegel)想似,而与沙塘鳢属(Odontobutis)所有种类(其眼后方均有感觉管孔(C)易于区别。本新种与暗色沙塘鳢可以下列特征加以区别:第一背鳢具6鳍棘,胸鳍具14-15鳍条,纵列鳞39-42,横列鳞16-17,暗色沙塘鳢第一背鳍具7鳍棘,胸鳍具16鳍要,纵列鳞36-38,横列鳞13-15。新种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均存于上海水产大学鱼类研究室,其体长及采集地详见本文叙述,本文提供新种提供及讨论有相似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