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利用万深 LA-S 系列植物图像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山茶属金花茶组下 12 个种进行叶片形态数量特征和表皮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植物图像分析结果表明,12 种金花茶属植物在 叶周长、叶面积、叶柄长、叶长、叶宽、叶厚、叶长宽比,以及叶鲜重和干重 9 个性状上差异均极显著, 9 个性状在相同种不同个体之间差异显著,说明金花茶组植物种间和种内的叶片形态上具有丰富的性状变 异,无法作为组下分类的依据,但为育种提供了良好的遗传基础。叶表皮形态观测结果表明, 12 个种的 叶片上表皮形态结构基本一致,无气孔分布,细胞均为不规则形,细胞间界限不清晰;12 个种的下表皮 均有气孔分布,并具腺点,但不同种的气孔形状和细胞垂周壁式样在一些种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腺点 形态也各不相同,这些性状在种内较为稳定,可为金花茶组的分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弄岗金花茶和大样弄岗金花茶作了外部形态、花粉形态、叶片显微结构、木材解剖以及叶片元素含量的比较研究后,确认这两种金花茶之间种的分界线十分明显。根据这些特征的异同,拟把大样弄岗金花茶从弄岗金花茶分出来,由一个变种提升为一个新组合种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金花茶林下人工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花茶进行林下人工栽培试验的结果表明:(1)在适当稀疏的林分种植金花茶有利于促进金花茶生长,有利于提高金花茶叶生长量,有利于促进金花茶提早开花;(2)金花茶不宜在积水的地方种植;(3)培育壮苗有利于提高金花茶种植成活率及促进其生长;(4)加强对林下人工种植的金花茶抚育管理是促进金花茶生产,提高叶生长量和促进提早开花的有效措施;(5)不同的金花茶种类即使在同一林地条件下同一栽培措施,高生长和叶生长量也不相同,其中普通金花茶的高生长及叶生长量明显高于显脉金花茶。  相似文献   

4.
以16种中国金花茶(Camellia Section Chrysantha Chang)与7种越南金花茶为研究对象,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9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状况,并对23种金花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叶片长宽比和叶柄长/叶全长,越南金花茶其它叶表型指标的平均值均显著大于中国金花茶。不同种间的变异系数差异程度也不同,范围在9.10%~31.76%之间,其中,武鸣金花茶(Camellia wumingensis)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9.10%),柠檬黄金花茶(Camellia limonia)的变异系数最大(31.76%)。主成分分析中,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037%,说明它们包含了9个叶片性状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中,叶宽的载荷量最大,其次是叶面积和叶子鲜重,是区分金花茶不同种最主要的叶片性状。聚类分析中,除了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塔姆岛金花茶(Camellia tamdaoensis)和箱宁金花茶(Camellia phanii)之外,其它的中国金花茶与越南金花茶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距离,进一步说明中国金花茶与越南金花茶叶表型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11种金花茶组植物叶片活性成分含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选育开发利用价值高的金花茶优良品种提供参考,以11种金花茶组植物为材料,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其叶片中主要活性成分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和茶多酚的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考查广西本地金花茶与越南金花茶叶片在药用价值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越南引种金花茶与广西本地金花茶叶片在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越南金花茶中的多毛金花茶、厚叶金花茶、黄抱茎金花茶,药用价值较高,其叶片中药理活性成分总含量分别达到38.03%、38.91%、36.62%,具有较好的栽培与利用价值;广西本地金花茶中的普通金花茶、显脉金花茶和小花金花茶的叶片中,活性成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6.
为给毛瓣金花茶苗木繁育和应用提供服务和科学依据,对毛瓣金花茶温室大棚扦插苗的叶鲜重、苗高、地径等9个性状指标及其关系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毛瓣金花茶扦插苗高指标的特征向量值达96.09%,能体现苗木质量水平,是苗木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特征向量值次之是叶鲜重和茎鲜重,苗高是毛瓣金花茶扦插苗木评价主要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7.
金花茶作为药食同源多功能性花卉,具有很高的观赏、经济和药用价值。综合金花茶优树的分类依据和评价标准,选取植株、叶、花、抗逆性的18项指标作为金花茶选优的基本标准,对各专项指标按不同分值进行评判,最终评定分值参照金花茶优良单株标准层形质评定分级标准,将金花茶育种群体划分为药食花用高产型、药食叶用高产型、药食花叶兼优型、观赏(花卉、叶)型、无性繁殖优良型、抗逆性能优良型、表型特征特异型等7种类型,为有效开发和利用金花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金花茶与防城金花茶作了核型研究和比较,发现这两种金花茶的核型有所差异。根据Levan等的分类原则,其核型公式分别为金花茶2n=2x=30=22m(2SAT)+8sm;防城金花茶2n=2m=30=20m(2SAT)+10sm。这两种金花茶都是二倍体种,未发现多倍体。核型的不对称性表明,这两种金花茶均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的2A型核型。从这两种金花茶的核型差异和其形态特征、花粉形态的不同来看,把防城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 var·Phaeopubisperma S·Y·Liang et Z·H·Tang,Var·Nov·)作为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 Chi)的变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探讨金花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为金花茶的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3年生的8种金花茶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其解剖学结构特征及气孔特征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塔姆岛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值最大为422.95μm,与其他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具有显著差异性,普通金花茶、罗斯曼金花茶、箱田金花茶的栅栏组织厚度值最大,凹脉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值和栅栏组织厚度值最小,气孔密度值最大的是普通金花茶,最小值为凹脉金花茶;8种金花茶呈现不同的抗旱性。叶片厚度、中脉导管直径、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可以作为反映金花茶抗旱能力的叶解剖结构特征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抗旱能力,结果为抗旱性最强的3个品种为普通金花茶、塔姆岛金花茶、多毛金花茶,抗旱能力最差的为凹脉金花茶。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金花茶是中国特有的珍稀茶种,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保健价值。介绍了金花茶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结合实际种植的表现,从林地选择、整地、栽植、抚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肇庆地区的金花茶林下栽培技术,并探讨了其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获取高品质金花茶(Camellia petelotii)叶,以自研有机菌肥、普通有机肥和化肥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金花茶抽梢率及植株和叶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4月,自研有机菌肥与普通有机肥+追施化肥处理均可有效促进金花茶抽梢,使金花茶1年抽梢2次;2种处理的金花茶树高和冠幅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自研有机菌肥处理的金花茶叶长、叶宽、叶面积、叶片厚度和鲜叶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自研有机菌肥可提高金花茶叶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茶花茶是稀有名贵的观尝植物,由于其花色艳丽别致,自发现以来,就成为人们争相获取的尤物。近年来,大批枝条被高价倒卖,有的甚至连根挖走,使金花茶趋以消亡。为了保存金花茶这一珍贵的种质资源,林业部在广西林科所建立金花茶组培基因库。现收集了金花茶二十一种,用组织培养法保存,有的种已大量繁殖。为了研究组培苗与野生种之间细胞生物学结构是否有差异,我们取已移栽上盆的六种1—3年生金花茶组培苗的成熟叶,沿主脉取离尖端1—  相似文献   

13.
2014—2016年在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开展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引种驯化,并对引进的种质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累计从种源地引进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抗逆性(抗寒、抗旱)强的金花茶组植物23种:‘黄樽’薄叶金花茶、防城金花茶、菊芳金花茶、凹脉金花茶、显脉金花茶、薄叶金花茶、抱茎金花茶、毛瓣金花茶、三岛金花茶、柠檬黄金花茶、东兴金花茶、扶绥金花茶、重瓣金花茶、平果金花茶、夏石金花茶、武呜金花茶、小果金花茶、无名金花茶、簇蕊金花茶、毛籽金花茶、贵州金花茶、离蕊金花茶、小花金花茶,引种驯化成功率100%,种质保存率达100%,其中适应性比较强的有‘黄樽’薄叶金花茶、防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可在福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栽植于佛山市高明区松树林下的9种金花茶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地径、株高、冠幅等生长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9种金花茶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生长量存在较大差异,金花茶、中东金花茶、凹脉金花茶、显脉金花茶成活率和保存率较高,黄抱茎金花茶、多毛金花茶、毛瓣金花茶、扶绥金花茶较差。经生长量聚类分析,9种金花茶分为生长快速组(金花茶)、生长较快组(凹脉金花茶、显脉金花茶、中东金花茶、多毛金花茶、黄抱茎金花茶)和生长缓慢组(扶绥金花茶、四季金花茶、毛瓣金花茶)3类。  相似文献   

15.
对广西4种金花茶苗期进行了生长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弄岗金花茶的苗高生长分别在7、8和9月中旬,显脉金花茶分别在7和9月中旬,普通金花茶与柠檬黄金花茶都只在9月中旬出现生长高峰;显脉金花茶和弄岗金花茶在6月中旬、普通金花茶在7月中旬、柠檬黄金花茶在8月中旬出现地径生长高峰。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4种金花茶苗高、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显脉金花茶和普通金花茶较快,弄岗金花茶次之,柠檬黄金花茶最慢。研究结果将为广西这4种金花茶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塔姆岛金花茶(Camellia tamdaoensis)、箱宁金花茶(Camellia phanii)、厚叶金花茶(Camellia crassiphylla)、金花茶(多瓣山茶)(Camellia petelotii)、多毛金花茶(Camellia hirsuta)、箱田金花茶(Camellia hakodae)、罗斯曼金花茶(Camellia rosmannii)7种越南金花茶新品种开展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越南金花茶春季萌芽时间普遍较早,但夏季和秋季萌芽时间与普通金花茶差异不大,其中多毛金花茶和普通金花茶物候期最接近。越南金花茶苗期生长较快,一年有春、夏、秋3次抽梢。厚叶金花茶的扦插繁殖,以基质(赤红壤∶蛭石=2∶1)、生长调节剂(IBA 500 mg/L)处理对插穗生根效果最好。箱宁金花茶5—10月进行嫁接成活率较高,其中8月嫁接成活效果最好。箱田金花茶嫁接,香花油茶作为砧木及激素ABT处理的效果最好,黑牡丹作为砧木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从广西引种防城金花茶、显脉金花茶、凹脉金花茶、毛瓣金花茶、四季金花茶等5种金花茶,对其在种植2a后的成活率、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防城金花茶具有96.7%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同时,防城金花茶也具有最大的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分别达到43.7cm和1.022cm,显著大于其他4种金花茶;金花茶的苗木成活率、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防城金花茶在茂名地区的生长表现最好,适应性最强,具有较大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越南多毛金花茶(Camellia hirsuta Hakoda et Ninh)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光照处理对多毛金花茶光合特性、叶解剖结构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为越南金花茶引种栽培和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上旬,将越南多毛金花茶置于不同光照强度(10%、20%、30%、40%、50%,通过覆盖不同层数的遮荫网获得)的遮荫棚内生长,处理时间2个月。[结果]不同光照处理下,多毛金花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不同,20%、30%光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多毛金花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同时蒸汽压亏缺降低,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30%光照处理下,光合色素的含量最高,而叶绿素a/b的值最低,30%光照更有利于多毛金花茶叶片中叶绿素b的合成。20%、30%光照处理下的多毛金花茶叶片具有更发达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更厚的叶片厚度,这2个处理的叶片结构可能有利于其对环境的适应并且光合能力更强。在适当的遮荫条件20%~40%光照处理下,多毛金花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大。[结论]在20%、30%光照处理下,其叶片具有更发达的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气孔密度相对较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得到提高,胞间CO_2浓度和蒸汽压亏缺降低,CO_2和水蒸气进出气孔阻力变小,同时在30%光照处理下光合色素的含量最高,说明光合速率得到有效提高。越南多毛金花茶适宜在20%~30%光照强度的环境下生长。  相似文献   

19.
金花茶组植物品种选择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广西和越南引进的金花茶组不同品种栽培试验表明,金花茶组植物适合福建生长,但受经纬度、海拔及气候影响,防城金花茶、凹脉金花茶、金花茶品种最适宜福建生长,其观赏及药理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广西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个以金花茶命名的自然保护区。据研究发现,金花茶的营养价值极高,古老罕见,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探讨了环境变化对防城金花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了金花茶保护区内在监管范围、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强化管理策略,希望可以借此为我国金花茶的保护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