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同翅目害虫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多种同翅目害虫已对不同化学杀虫剂(包括新推广药剂)产生明显抗性,且交互抗性与多抗现象较为普遍。化学药剂的大理不合理使用以及同翅目害虫抗性机制的多样性,是导致该类害虫产生严重抗药性的主要原因。同翅目害虫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其中前者在分子水平上多涉及酯酶基因扩增。对同翅目害虫的抗性治理应包括抗性监测、新型药剂使用、杀虫剂轮用与混用、抗药性天敌培育与释放以及抗虫作物推广等。  相似文献   

2.
螺虫乙酯是一种以乙酰辅酶A羧化酶为作用靶标的新型季酮酸类杀虫剂。由于其良好的杀虫活性及环境相容性,该药剂已在防治农作物害虫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螺虫乙酯的广泛使用,部分害虫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介绍了靶标昆虫对螺虫乙酯抗药性发生监测情况、交互抗性研究情况以及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农业害虫抗药性治理现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有序推进我国生物育种产业,保障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安全、可持续实施,需建立科学的抗性治理策略,延缓靶标害虫和杂草抗性产生。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靶标害虫和杂草抗性进化研究的文献,总结国际转基因玉米大豆抗性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分析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相关实践,立足我国当今靶标害虫与杂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依据玉米种植区域特点及虫情发生规律进行区域划分,并确定各区域推荐的转基因抗虫玉米基因类型和配套庇护所策略,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产业特点的转基因玉米大豆抗性治理策略。在靶标害虫抗性治理方面,应根据我国玉米主产区的靶标害虫发生及迁移扩散为害规律,遵循整体布局、源头治理的原则,在转化体研发、品种审定等环节加强虫源和种源控制;同时,建议因地制宜,采取“一区一类基因一策”的害虫抗性治理措施。在田间杂草抗性治理方面,建议配合轮换使用不同抗性机理的转化体和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  相似文献   

4.
纵观历史,害虫抗药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40年代以前无机杀虫剂时代,农药种类很少,农药靶标很广,抗性发展缓慢.(2)40~80年代,有机氯、有机磷时代,农药靶标明确,作用机制单一,农药种类相对较少,抗性发展较快.(3)80年代后,拟除虫菊酯、生长抑制剂等农药出现,农药靶标单一,抗性发展十分迅速.但当前农药药剂种类多,新品种不断开发研制,增加了轮用、换用、混用的机会,对害虫抗性治理出现转机.人类可战胜害虫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作用机理及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分子水平上介绍了苏云金杆菌作用机理及其在中肠作用靶标—中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BB-MV)受体的研究进展;害虫产生抗性是由多个因素引起的,从受体和蛋白酶活性两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害虫对Bt产生抗性的机理;简要的介绍了害虫抗性治理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1害虫产生抗性菜农所说的害虫"进化",也就是其产生了抗药性。菜农如果对一种害虫总是用一种药剂防治,刚开始效果很好,可是慢慢就不管用了,这就说明该害虫对该药剂产生了抗性。为避免害虫产生抗性,要注意将各种杀虫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对玉米、高粱、水稻、甘蔗等多种主要禾本科作物的生产构成了重大威胁.转基因抗虫玉米作为防治农业害虫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转基因抗虫玉米在国外的大规模应用,靶标害虫的抗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有研究报道草地贪夜蛾对其的田间敏感性降低.重点分析并描述转基因抗虫玉...  相似文献   

8.
杀虫剂胁迫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受到各种外界压力胁迫 (stress)时生态系统就会产生健康失调的风险。广义的胁迫可以概括为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反应或功能失调的作用因子。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杀虫剂,就是外加于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胁迫因素。杀虫剂在有效防治害虫的同时对非靶标生物产生明显不良影响,如用于控制土壤害虫的杀虫剂——呋喃丹、甲拌磷等对土壤蚯蚓和一些节肢动物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另一些杀虫剂的施用能引起田园边鸟类、鱼类等的大量死亡;而更多的杀虫剂则是对害虫—天敌种群结构的破坏,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一、破…  相似文献   

9.
我国棉蚜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棉蚜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比较缓慢,有些地区抗性水平仍处于敏感或敏感度降低阶段,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主要品种抗性倍数大多在40倍以下,处于低至中抗水平,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发展极快,已产生极高水平抗性,菊酯类杀虫剂已失去了对棉蚜的实际防治作用。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机理涉及到靶标敏感度下降,体内解毒酶系活力升高等多种机理。对棉蚜的抗药性治理主要采用合理用药,结合农业和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上由于长期、单一使用或滥用杀虫剂,害虫对杀虫药剂产生了抗药性,甚至发展为交叉抗性和多抗性,使得许多农药品种失去效用。而新农药的研制开发周期长,往往又接济不上,这是农业保产的重大障碍。近来农药研究的进展表明:要克服和延缓害虫的抗药性,延长老的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进行农药复配使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作为农业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化学防治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等优点。但同时化学农药如果不科学合理使用,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如产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危害非靶标生物安全等。这些危害不仅会影响农产品质量,进而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还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了使化学农药在使用中更加安全,不对非靶标生物健康产生危害,保障生产者、消费者的健康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研制杀虫剂中强调选择性、抗药性也是减少杀虫剂对防治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药性机制复杂,其中靶标不敏感性和代谢增强是当前研究较为深入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杀虫剂的选择性和害虫抗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氟虫酰胺、氯虫酰胺为代表的新型酰胺类杀虫剂,作用靶标是鱼尼丁受体,其作用机理新颖,与传统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对害虫高效而对哺乳动物低毒,已经成为农药研究的热点,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13.
一、害虫的扩散与抗性进化 害虫的扩散对于抗药性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因为感性个体的迁入能够使种群的抗性基因得到稀释,从而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程度降低,延缓了抗性的发展;反之,抗性个体的迁入,则使抗性程度提高,促进抗性的发展。如果有两个小区用同一种杀虫剂防治,则在这两个小区间种群的扩散交换就不能降低害虫的抗药性,而在这两个小区施用  相似文献   

14.
蓟马类害虫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国内外关于蓟马类害虫的抗药性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对当前国内外相关地区的蓟马类害虫的抗药性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了该类害虫的抗药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抗性、靶标敏感性和表皮穿透率下降等。另外,并总结了该类害虫的生物检测、生化检测和分子检测等抗药性监测的相关方法。最后,对该类害虫的抗药性治理进行了总结,包括化学策略、生物策略和农业策略。旨在为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该类害虫的抗药性和生产防治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杀虫剂的研发及田间防效微生物杀虫剂的研发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害虫种类多;二是抗药性上升,用量增大,产品市场寿命短;三是农药登记、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四是防控理念变化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护寄生性、捕食性等天敌,还要不伤害其它益虫和非靶标生物。综上可以看出,广谱、无抗性、安全、持续控害成为新杀虫剂的必备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 1983年后,我国开始在棉花上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防治棉花害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河南省新乡棉区,于1981—1990年的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棉铃虫在1985年之前对菊酯类杀虫剂尚未产生抗性,但到1986年,棉铃虫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的抗性已分别猛增到26—36倍和58倍。1987年棉铃虫对这两种杀虫剂的抗性继续增长,分别提高  相似文献   

17.
甲敌松乳油是一种新研制的复合杀虫剂。具有高效、经济、安全和加工方便的特点。多年来,我国在害虫防治上,由于使用农药品种单一,害虫的抗性不断增强,药效下降。为了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克服农林害虫对磷制剂农药的抗性,扩大兼治  相似文献   

18.
<正>当20世纪20年代农业杀虫剂首次出现时,农民就很快用来作为消灭危害农作物害虫的一项办法。杀虫剂的抗性很快就产生了,针对药剂新处方和应用要求涉及到国家食品安全的风险日益加剧这一重大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一位以色列人提出用先进的农业网技术保护作物免受害虫侵袭,而作物仍能接受到阳光  相似文献   

19.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概况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剂是对人和环境友好的安全型细菌杀虫剂。目前Bt杀虫剂已被广泛应用,但因使用剂量较大,导致防治害虫时费用过高。若在生物防治中使用超高效的细菌杀虫剂,就可降低其使用剂量。Bt 00-50-5菌株是从美国引进的高效杀虫菌株,其晶体蛋白的特征分析尚未完成,其毒素的作用机理研究也未进行。本项目即将开展如下研究:(1)先用具有特异性杀虫功能的Bt 00-50-5菌株进行发酵,继续完成对防治中国害虫防治效果的评价;再分析细菌的编码杀虫毒素基因和毒素的生化特征;然后混合荧光标记毒素和中肠细胞,加入昆虫中肠蛋白酶(或单独加入氨肽酶、碱性磷酸酶、ATP酶、枯草杆菌蛋白酶、钠或钾离子代之)反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变化;最后阐明杀虫毒素对靶标细胞作用机制。(2)通过研究毒素分子与受体分子的作用关系,拟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毒素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病菌对杀菌剂抗性的发展和为害 微生物对杀生药剂的抗性大约有30年的历史,发生最早的是细菌对医药(如磺胺和抗菌素)的抗性。1950年后,发生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过去长期使用多作用部位的保护性杀菌剂,在生产中未曾因抗性的发展而使防治失败的。但自1970年内吸杀菌剂发展以来,抗药性问题已成为农业植病防治和杀菌剂研制工业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