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牛鞭草为一种高大型C4禾草,其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北半球的温带湿润地区.牛鞭草在我国已知的有4种,各种的分布有所不同.牛鞭草由于适应性广、耐刈割、产量高、品质好,被广泛种植,但由于长期单一种植造成草地严重退化,从而影响了该草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本文还从牛鞭草的建植和管理技术方面作了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牛鞭草属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牛鞭草属植物分布较广,种类较多,全世界有近20个种,我国有4个种,即: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牛鞭草(H.altissima)、长花牛鞭草(H.longiflora)、小牛鞭草(H.protensa).牛鞭草属资源大多数是优良牧草,在许多国家都开展了资源收集和新品种培育工作,中国育成了"广益" 、"重高"2个品种,美国育成了著名的Redalta, Greenalta, Bigalta, Floralta等4个品种,这些品种在亚热带湿润区草地畜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研究工作,对国内外牛鞭草种质资源的分类、分布、杂交育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情况和新品种培育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以便为牛鞭草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96种牛鞭草种质资源在四川省不同海拔、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了抗寒性评价,为选育抗寒的牛鞭草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茎叶比、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等为指标,以“广益”和“重高”品种为对照,对牧草型野生扁穗牛鞭草材料进行连续3年的生产能力分析与评价,结果说明:野生资源中有生产能力表现好于现有品种的材料,第2年H002、H029、H018干草产量分别比“广益”增产3.99%、13.24%、18.63%,分别比“重高”增产9.27%、18.99%、24.66%;第3年H002鲜草产量与干物质产量都高于2个对照,H019、2003—1、2002—5、2003—6等鲜草产量高于“广益”鲜草,干草产量都高于“重高”。  相似文献   

5.
牛鞭草是热带、亚热带优良牧草种质资源,许多国家对其进行了开发利用.本文总结了不同国家对牛鞭草农艺性状和育种的研究进展,表明牛鞭草是一种适应性广、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6.
牛鞭草资源农艺性状和育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鞭草是热带、亚热带优良牧草种质资源,许多国家对其进行了开发利用。本文总结了不同国家对牛鞭草 农艺性状和育种的研究进展,表明牛鞭草是一种适应性广、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抗锈病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7级的分级标准,调查分析了西南地区60份野生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抗锈病能力及其感病级与材料来源及植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种质资源抗锈病能力存在着多样性,发病率、严重度、病斑数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100%,0.01%~86.67%和0.33%~86.67%,变异系数分别为57.97%,101.39%和89.20%;感病1~7级分别占供试材料的22.41%,12.06%,8.62%,17.24%,13.79%,20.68%和5.17%;高抗(HR)、抗病(R)、中抗(MR)、中感(MS)、感病(S)、高感(HS)型分别占22.41%,12.06%,8.62%,17.24%,13.79%和25.85%;抗锈病能力与材料来源地的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与植株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与植株生殖枝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应当加强病原菌及致病机理、侵染循环、病害流行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的研究。西南地区为扁穗牛鞭草抗病性状、抗病基因的选取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和白三叶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刈割时间,尤其是秋季最佳刈割时间对维持草地牧草比例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同时,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产量相关,刈割不利于禾本科牧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施肥量和播种比例的互作效应对总产量的影响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和白三叶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刈割时间,尤其是秋季最佳刈割时间对维持草地牧草比例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同时,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产量相关,刈割不利于禾本科牧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施肥量和播种比例的互作效应对总产量的影响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和白三叶Triflium re-pen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刈割4次牧草蛋白质的收获量与刈割5次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酸性洗涤纤维的收获量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以刈割4次的最高,为1 135.1 g/m2。当刈割次数适当时,牛鞭草粗蛋白的收获量随着施肥量和禾草混播比例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巨菌草为试验草种,通过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对其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探明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巨菌草分蘖数、茎粗减小,株高、鲜草产量先升后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株行距80 cm×60 cm (20 833丛·hm-2);以有机肥或废菌料作基肥,适宜施肥量为3 000 kg·hm-2;在基肥基础上进行尿素或复合肥追肥,适宜追肥量为75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水淹条件下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Poir.)Stapf et C. E. Hubb.)最适宜的种植密度,设置4种不同水分条件和4种不同的种植密度,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非全淹条件下牛鞭草光化学反应无明显损害,种植密度不是其光合能力的限制性因子;全淹明显抑制牛鞭草的光合性能,在全淹生境下,建议进行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于2013-2016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在等播量条件下设置了10 cm行距条播、20 cm行距条播、30 cm行距条播、20-40 cm宽窄行条播以及撒播共5种种植方式处理,分析了株高、叶茎比、干草产量、倒伏级数、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株高、叶茎比在相同年份、相同茬次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20-40 cm宽窄行条播下苜蓿第1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30 cm行距条播(P<0.05),但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累计3年干草产量与30 cm行距条播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饲用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0-40cm宽窄行条播以及30 cm行距条播下的苜蓿倒伏相对较轻。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采用撒播,10 cm至30 cm的等行距条播,以及20-40 cm宽窄行条播的种植方式均可,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区桑属(Morus L.)植物的分布及区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贵州省植物标本馆(HGAS)桑属植物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贵州地区桑属(MorusL.)植物分布及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该地区桑属植物的9个桑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40~2 400 m的黔东北、黔东南、黔西南,其中:白桑(M.albaL.)分布广,分布地区海拔在1 000 m以下;长穗桑(M.wittiorum Hand-Mazz.)属孑遗分布,分布于沟谷且冬无严寒处;长果桑(M.laevigata Wall.)与长穗桑为同一种系,分布同域,数量少,且有分化;鸡桑(M.australisPoir.)在高海拔寒湿区域形成群落,类型丰富,且仍在分化;蒙桑(M.mongolicaSchneid.)及变种鬼桑(M.mongolica Schneid.var.diabolica Koidz.)抗旱耐寒,分布少,被滇桑[M.yunnanensis(Koidz.)C.Y.Wu et Cao.]替代;华桑(M.cathayana Hemsl.)和山桑(M.bombycis Koidz.)的分布也少,山桑可分布于较高海拔;裂叶桑[M.trilobata(S.S.Chang)Cao.]新拟,仅在低海拔的凯里地区有分布。该地区桑属植物分布的区系特点是:种类丰富,多型性突出,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与邻近省份桑属植物分布区系联系密切。认为该地区是研究桑属植物起源与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苜蓿栽培技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是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重要的牧草之一,在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乏规范的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本文阐述的苜蓿栽培技术模式,是在林西县多年苜蓿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而后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后形成的。该技术模式着重介绍了在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时需着重考虑的四个方面,即苜蓿品种的选择原则、播种要点、田间管理及收获技术。  相似文献   

16.
苜蓿Medicago spp.是一种豆科模式植物,其种子繁育主要依赖于昆虫的传粉,因而关注苜蓿与传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探究豆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苜蓿花部构造的探讨、苜蓿弹花机理的剖析、苜蓿与传粉昆虫的互作以及影响昆虫传粉生态因子的研究,探究苜蓿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期揭示苜蓿与传粉昆虫之间的生态学关系,为阐明植物的繁殖策略与动物行为之间的协同机理提供依据,并对苜蓿传粉生物学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了菊苣的生物生态学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在广元元坝区的利用效果。对四川盆地类似区域栽培菊苣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肖特  崔阔澍  黄文娟  张文博 《草地学报》2022,30(7):1801-1810
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土壤微生态、养分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试验于2018—2020年,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带状套作玉米/大豆连作(MS1)、带状套作玉米/大豆轮作(MS2)、传统套作玉米/大豆(MS3)、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和休闲地(FL)6个模式下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套作土壤全氮大豆行含量大于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29.19 g·kg-1)和全氮(10.19 g·kg-1)以MS2含量最高。FL土壤有机质含量(1.69 g·kg-1)和全氮含量(0.64 g·kg-1)最低。本研究认为,MS2是较好的带状套作种植模式,该模式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C∶N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