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树对氟的吸收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氟处理水平和处理时间下,茶树对溶液氟离子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及茶树生长对溶液氟的反应.结果表明:茶树对氟的耐受性与品种有关.低氟(<50 mg/L)能够促进茶树生物量的积累和根系的生长,但高氟(≥50 mg/L)不利于茶树的生长;1mg/L氟处理下,茎和叶中氟含量与处理时间呈线性正相关(R茎2=0.9164,R叶2=0.9706),根中氟含量变化不显著;10 mg/L氟处理下,根、茎和叶氟含量与处理时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并于32 d达到最大值.低氟下(0.1~10 mg/L),茶树根系吸收溶液氟符合Michalis-Menten动力学模型,说明茶树根系吸收氟可能存在一个主动的过程;高氟下(50~100 mg/L),表现出被动吸收的过程,根系和茎氟含量迅速上升,叶在50 mg/L氟处理下达到饱和状态.茶树根系氟吸收短动力学曲线具有二型性,即开始是快速的吸收随后是缓慢的饱和吸收,这可能与根细胞壁吸附氟离子和氟离子跨根细胞膜运输有关.茶树氟的吸收速率与转运速率均与氟处理浓度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氟对人体的作用及茶树富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人体摄氟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一些病变[1 ,2 ] 。茶叶是风靡全球的三大饮料之一 ,而茶树是一种富氟的植物。近几年来 ,围绕某些以茶树粗原料加工成的边销茶含氟量较高的问题 ,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下面就茶叶中的氟对人体的作用、茶树的富氟机理予以讨论。1 氟及茶叶中的氟对人体的作用人类的各器官都含有一定量的氟。其中 ,牙釉质的含量最高 ,达 1 1 6 0~ 1 80 0 μg/ g,其次是骨骼。氟对骨骼和牙齿的亲和力很强 ,其中 90 %以上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 ,因此有人把骨骼称为人体的“氟库”。相比而言 ,血液、肌肉…  相似文献   

3.
茶树有聚氟特性,通常氟含量比其他植物高出几十倍,也不会表现受害症状。本文主要阐述了茶树吸收富集氟的特点,氟对茶树的生理影响及茶树吸收、富集氟机制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茶树吸收富集氟的后续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茶树是一种超累积氟的植物,其体内的氟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植物,却不表现氟中毒症状。氟不是茶树生长的必需元素,但在高氟胁迫下,氟可通过破坏茶树的细胞结构、抑制酶活性等影响其正常生长。通过阐述茶树吸收、富集氟及其累积/解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茶树氟累积和降氟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茶树种质间氟铝元素积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一种富集F和Al元素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以安溪和武夷山两个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闽南茶树种质为材料,采摘其春季、夏季、秋季的一芽三叶鲜叶,分别测定F、Al元素含量,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茶树种质对F、Al元素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富集,同一制度对F、Al元素的共同富集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不同茶树种质间F和Al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条件下均差异显著,低富集F、Al元素的种质也能保持相对稳定遗传的积累特性,在季节间亦存在一定的吸收规律。从中分别筛选出了高、中、低3种不同程度富集F的茶树品种分别为4、14、37个,富集Al的分别为4、22、29个,其中共同低富集吸收F、Al的品种如T13、T14、杏仁茶等。为后续的筛选鉴定低吸收F、Al茶树品种,为生产上种植采摘加工茶叶选择原料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茶树含氟规律、茶树富氟机理研究及对氟的吸收特性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叶位、不同品种、不同茶类、不同地域和环境氟吸收差异,pH、铝、钙和环境条件对茶树氟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浅述茶树根系的作用与茶树根系生长特性,并探讨茶园深耕改土的实践意义和茶园改土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近年来有关茶树吸收氟后根际pH、微生物、离子和有机质等的根际效应及富集机制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当前茶树超积累氟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氟和铝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沙培的方法,设置不同浓度氟和铝互作处理,采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对其荧光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茶树幼苗在未添加铝的情况下,随着氟浓度的增加,PSⅡ的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qL)降低。最小荧光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qN)、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增加;在低铝水平下,随着氟浓度的增加,FmFv/Fm、Y()、NPQqN等值降低,而qPqL升高,Fo、Y(NO)和Y(NPQ)值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在高铝处理下,随着氟处理浓度的增加,Fo逐渐增加,Y()、Fv/FmqP值下降,Y(NPQ)和NPQ值在低氟时(100βmg·L-1)显著升高。可见,当受到氟胁迫时,茶树叶片光合效率会降低;添加铝可以减轻对植株造成的伤害,在低铝水平下,对提高叶片光合效率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究不同茶叶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叶片氟含量变化情况,选取安化千秋界10年以上的有机茶园,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益阳地区主栽茶树品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采摘嫩度茶鲜叶的氟含量存在差异;茶叶嫩度与氟含量呈负相关,氟含量为:第5叶>第4叶>第3叶;‘槠叶齐’、‘尖波黄’2个品种不同季节的茶叶氟含量均较低,适合作为益阳地区的低氟品种推广;大部分品种夏茶新梢的第3、4叶氟含量低于标准最高限量值,夏梢第5叶可与第3、4叶进行拼配以符合氟含量的限量要求。  相似文献   

12.
茶树对氟富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氟电极分析了31个茶树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季节茶树叶片和不同茶树器官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成熟叶片平均氟含量为1499.2mg/kg,其中乌牛早氟含量最高,为2163.2mg/kg,浙农138氟含量最低,为805.7mg/kg,前者为后者的2.7倍。6个品种夏季不同叶位间氟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芽氟含量最低,平均为88.6mg/kg,第六叶氟含量最高,平均为1010.1mg/kg,除第五叶与第六叶氟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叶位氟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时春季新梢不同叶位氟含量为26.0mg/kg-700.8mg/kg,均低于夏季新梢对应叶位氟含量。鸠坑茶树植株主要器官氟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叶片氟含量最高,其次为嫩茎和须根,主根最低,不同树龄茶树主要器官间氟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茶树花的特性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茶树花的开花习性、生化特性以及对茶树花粉的研究简况进行了综述,同时从茶树花制茶、茶树花粉产品的开发、茶树花有效成分的利用、花的观赏、食品上的利用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茶树花的利用价值,并提出茶树花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4.
茶树黄Yan对氟的生物积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张凌云  梁月荣 《茶叶》2000,26(4):196-199
本文从外植体、培养基、外加激素、发根诱导、以及最新的生物技术--微嫁接技术等几个方面概述了茶树微繁技术研究现状,并就几个有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茶树开花结实是茶树为繁殖后代进入生殖生长的必然过程,但大量的开花结实,既造成叶果争肥,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降低了茶园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茶树开花结实的主要成因,并提出控花控果的对策措施,为茶叶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龙井长叶种茶树钾营养特性及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福建茶树资源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光合作用气体分析系统和透射电镜,对22个福建茶树资源的单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叶绿体基粒片层数目、嗜锇颗粒含量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资源间净光合速率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等特性差异极显著。并对22个茶树资源的光合特性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被划分为四个类型,其中第四类型的毛蟹、铁观音和政和大白茶具有净光合速率高、光呼吸低和嗜锇颗粒含量多等优良特性,可作为茶树高光效生理育种的亲本以及在生产上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张磊  阮建云 《茶叶科学》2008,28(3):195-200
采用常规耗竭法和改进耗竭法研究了茶树氟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对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常规耗竭法中,茶苗在0.1、0.2mg/L和0.6mg/L的起始氟浓度条件下生长,吸收84h,每隔12h取一次营养液,通过氟的浓度差来计算吸收量;在改进耗竭法中设置氟浓度梯度0.1、0.2、0.4、0.6、0.8、1mg/L和2mg/L,茶苗吸收24h后,取营养液,通过氟的浓度差来计算吸收速率。结果表明,常规耗竭法和改进耗竭法、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所得的茶树氟吸收动力学参数值有较大差异。常规耗竭法中起始浓度对动力学参数产生了影响,因此其结果有不确定性;改良耗竭法是比较好的方法,用作图法和SigmaPlot分析的数据准确性较高,参数值较为合理。Vmax值分别为2.605(μg/g·hDW)、3.419(μg/g·hDW),Km分别为0.385mg/L和0.541mg/L。  相似文献   

20.
茶树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茶树染色体研究简史及茶树染色体研究主要进展。茶树无性系良种三倍体占相当比例,有性系栽培品种二倍体占绝对优势。目前在茶树染色体研究的显带技术中C带发表的文献较多,其次为G带,其它显带技术尚未见报道。已有的方法作为标准化流程还有待深入研究。今后茶树遗传研究的核心是染色体工程技术、基因定位技术探索,绘制茶树遗传图,尽快定位茶树生物碱基因,茶氨酸基因和茶多酚基因,选育天然低或无咖啡碱、风味殊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