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程度也逐渐提高,林业建设不但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更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探究植树造林相关的技术和养护措施非常重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林业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逐渐推进,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工业生产的逐渐兴起使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而林业建设的兴起,能够有效改善环境问题,净化空气中的CO2,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做好植树造林工作,促进造林方法与技术的更新推进,保证造林效率的提高,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造林施工技术的简述,进而给出具体的造林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江俊华 《现代园艺》2014,(22):68-6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再加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植树造林等工作成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林业育苗过程中会出现了一些影响林业发展的问题,比如由于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林木的出芽率低、成活率不好等,这些都影响我国植树造林项目的发展,提高育苗技术成为了相关人员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森林不仅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具有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国乡镇需要积极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此保障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文对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以及造林技术进行了论述,旨在促进我国乡镇合理地进行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我国的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加强植树造林,扩大我国森林适用范围,同时防治森林病虫害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环境资源压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要将林业病虫防治工作做好,应明确林业病虫害原因,提出相关防治技术。本文对林业病虫害成因及防治技术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业要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我国更加重视林业发展,如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林业已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有效途径,国家将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增加森林碳汇功能。我们要把强化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务求取得更大进展。要坚决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小企业,下大力气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明确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和时限,通过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相似文献   

7.
高利霞 《现代园艺》2014,(8):233-23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现代化、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环境问题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植树造林作为克服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在防治污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造林苗木质量,强化林木种苗检验,是当前林业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吴春品 《花卉》2016,(22):94-9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的保护,重视环境的绿化工程。国有林场作为重要的林业发展基地,其不仅承载着经济发展的责任,还承载着环境建设的职责,因此一定要重视国有林场的发展与建设。本文就此详细的分析了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以期促进我国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放红 《花卉》2019,(12):221-222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为之赋予行动,从最根本的植树造林开始完善大自然体系,大面积树木的出现促进了林业发展,也推动着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不断提高,技术体系改头换面,林业方面的人才日渐增多,使技术方面更加成熟,促进了林业的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在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问题重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林业的发展排除障碍,使自然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沙尘暴天气的加剧,人们逐渐意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植树造林不但能够维护生态平衡,给人们带来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重要造林基地之一的西南桦,更需要重视其育苗造林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了西南桦植树造林的现状,并提出了育苗造林及丰产管理技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廖廷旭 《花卉》2019,(10):268-26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森林环境的破坏程度日趋增长。因此,为了保护我国的林业资源,可以适当加强对其管理,并选择适当的造林方法进行植树造林活动,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就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进行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人们在自身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需要大力发展林业,切实加强林业技术创新。鉴于此,本文对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详细阐述,并且分析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也在快速发展,林业对于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林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以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植树造林工作十分有必要,通过植树造林能够弥补林业经济发展中砍伐的木材,所以,植树造林是我国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从当前我国植树造林情况中了解到,植树造林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分析了植树造林方法与必要性,以期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离不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即环境问题。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而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本文试从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以期为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逐渐开始认识到植树造林对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对森林资源的发展建设做出了新的规划,森林资源作为我国林场林业发展的基础作用非常大,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升林业经济发展。随着时代进步,传统森林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所以,科学合理地转变经营模式非常重要。基于此,将以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为例,详细分析其经营模式的科学转变,从现状和必要性出发,提出具体的转变策略,以期给人们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林业生态环境属于受世界关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同样,林业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我国居民的工作与生活环境都离不开林业的支持。但近年来,随着全世界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国为了发展城市化、机械化、智能化,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不断提高。但与经济高速发展相伴形成的是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的自动修复屏障遭到破坏,无法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由于环境恶化对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沙尘暴、酸雨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威胁。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高度重视林业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的发展,促进园林绿化进行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陶周 《花卉》2016,(20):94-95
森林不仅可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具有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国乡镇应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乡镇的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超 《花卉》2018,(16)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工业发展尤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有效解决环境问题,推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积极促进林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作用,创造巨大的价值,以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南天慧 《花卉》2019,(24):226-227
随着环保问题每况愈下,人们逐渐意识到植树造林业在环境保护中越来越重要,而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提倡,改善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热点话题,大范围的造林不仅能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推动林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大影响.在国家的提倡与支持下,各地区的造林业发展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土质和环境都有所不同,在实际的造林工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素和实际问题.因此,本文结合有关部门的相关考虑因素对造林业质量提高进行分析,加强对造林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找寻可以提高造林业环境质量的相关举措,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的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