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以石家庄市东环公园建设为背景,针对功能分区单一、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探讨了社区公园提升改造的原则及设计思路,将人性化的理念应用于规划实践,对社区公园进行提升改造、更新与发展,为居民创造更优美的绿色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下对社区休憩空间适老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满足老年群体基本出行、休憩、娱乐的基础上,如何改变现有老旧社区的固定形式,提升老年群体的使用感、体验感和归属感是本文着重介绍的内容。以南京仙林新村为例展开调研与分析,总结出社区休憩空间适老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城市公园绿地使用效率,查找公园绿地分布布局短板,基于公平理念,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从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与社区人群需求出发,利用分级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地均绿地服务水平、人均绿地服务水平区位熵及可达性指标,通过优化可达性评价模型,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方法;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公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海淀区大尺度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充足;海淀区社区型游憩绿地供给有待提高;海淀区"三山五园"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绿地可达性。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增加社区级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及增加社区到达绿地空间的便捷性。实证研究表明,提出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模式能为城市公园绿地的更新及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城市“存量建设”的发展趋势下,对老旧建筑小微空间进行系统性有机更新是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传统民居的更新保护在城市老旧住宅中更具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规模的急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由增量开发模式转型到存量更新模式,面对更加复杂、多元的城市发展模式,取得的效果并不乐观,尤其城市农业方面一直处于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自发性的城市农业活动,不仅带来了混乱的城市风貌,而且引发了众多社会争端。针对上述问题,“社区农作”理念的提出为建立良好、可持续的城市和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型模式。而本文将以苏州老旧小区为例,从当地政府相关政策出发,结合实地调研与相关理论研究,为苏州老旧小区农作行为归纳出可行的空间措施,对小区内闲置土地的转变提出科学的发展策略,完善微更新改造中社区闲置土地转为农作使用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社区公园更新改造作为城市公园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新改造前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长沙市雅雀湖社区公园为例,运用SD法对更新改造前的该社区公园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社区公园有机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微更新的热潮下,城市绿地空间利用备受青睐。由于口袋公园具有规模小、选址灵活、限制性较小等特点,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优化和景观改造的重要选择。本文基于城市畸零空间的充分利用,探讨了口袋公园的设计思路和原则,以许昌市为例,通过探索城市畸零空间微更新中口袋公园的元素,打造具有适用性、归属感和特色性的口袋公园,以提升公众的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南昌市人民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Post0ccupancyEvaluation,POE),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现场考察公园使用者的行为及对公园使用者进行访谈等方法研究南昌市人民公园的使用状况。结果表明:公园的主体使用者为附近居民,并有明显的“距离衰减”现象。使用者对公园设施基本满意,其中对运动健身设施满意度最高,同时针对公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造策略与建议,即提升公园的可达性、把握未来综合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倾向、建立使用后评价机制及合适的管理机制,使其有助于提高公园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为同类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传统公园绿地空间布局评价缺乏人群需求考量和量化支撑的局限性,以合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供需平衡为目标,利用POI数据对公园绿地使用主体分布及活动强度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以服务能力与需求评价为核心的公园绿地布局评估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中心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呈“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不平衡分布特征,公园绿地总体布局和层级设置还不能满足人口的使用需求,不同区域的公园绿地资源配置存在差异化和不平衡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公园绿地布局建议。该模型综合考量了城市公园绿地的供给和需求,量化了供需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图像采集、平面测绘、实地观察等方法对上海24个社区公园儿童活动区进行调查,从区位与规模、界面要素、内部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上海社区公园儿童活动区的特征:(1)33%的儿童活动区远离城市公园的出入口,可达性较差,83.3%的儿童活动区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比例低于2%,规模偏小;(2)儿童活动空间的界面要素基本为植物和道路场地2种类型,主要边界形态为口袋式和内凹式,场地类型单调;(3)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活动设施只有组合滑梯、沙坑、木马、攀爬架等4类;(4)场地铺装主要有塑胶、地砖、混凝土等3类,形式简单、景观性与趣味性不高。由此提出设计优化策略:(1)儿童活动空间宜设置在临近公园主要出入口、并趋向自然的区域,与周边区域有相对的隔离;(2)通过边界形态和界面要素调节场地的开敞程度,形成更为丰富的活动空间;(3)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合理分区、并导入相应的活动项目与设施,做到活动设施自然化、趣味化、景观化、安全化,提高场地空间的多功能性;(4)环境要素宜形式多样、色彩绚丽、安全可靠。以期对上海社区公园儿童活动区及同类项目的设计与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与生活空间受限,其休闲活动行为存在活动时间与活动强度严重不足等问题,城市社区公园可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定的社交活动空间,更好支持居民高频率、多样化使用。笔者以重庆沙坪公园作为研究区,调研老年人群主要休闲活动及空间类型特征,构建适老性空间活动评价指标,结合IP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群对该公园活动空间总体满意度较高的主要为园林绿植空间、广场类休闲空间,对器械锻炼类空间及休憩空间满意度较一般;目前公园内存在康体和棋牌娱乐配套设施数量不足,园内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等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助推绿色健康社区生活圈建设,提升老年人群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社区儿童活动场地营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外活动是儿童校园学习的有效补充,如何营建儿童活动场地以激发儿童心性至关重要。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进行调研,分析了社区公园承载儿童活动场地的重要性。以功能较完善的南京市南湖公园为例,对其儿童活动场所进行具体分析,探讨社区公园儿童活动场所的设计、建设策略,为今后城市公园建设过程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疫情常态化下的大学校园,因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较为聚集,仍然有被感染的风险,营造符合需求的校园空间景观会对师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以广东理工学院鼎湖校区为例,采用场地观察结合调查问卷等方式通过对校园不同类型空间和场地的分析,研究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师生在校园中的行为活动发生的变化。提出以健康、多元的植物空间满足生理需求;以多层次社交距离空间满足安全需求;以多功能活动空间激发社交需求;以开放互动的设施满足尊重需求以及以注入广理文化实现自我价值需求这5大能满足师生活动需求的景观设计策略,为疫情常态化下的大学校园空间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区公园的使用存在时间与空间差异。已有很多学者对社区公园的使用情况、使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目前多以社区公园内部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对影响社区公园使用的外部因素的研究仍然较少,而外部因素往往会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58个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腾讯宜出行游客签到大数据为基础,使用核密度估算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分析社区公园使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外部因素(步行可达性、车行可达性、人口密度及商业办公设施)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社区公园使用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2)社区公园使用的空间分布呈现向中心区与东北部聚集的趋势。3)在4个外部影响因素中,步行可达性与社区公园使用关联性最强,人口密度及商业办公设施对社区公园使用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车行可达性对社区公园使用的影响并不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社区公园的建设中协调与周边用地的关系,并完善步行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珲春市敬信镇、板石镇和哈达门乡为主要的研究区域,调查研究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即生态旅游者、入口社区居民、政府以及虎豹公园管理局对于开展生态旅游的利益需求和态度意愿。研究发现,生态旅游者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生态旅游的开展持积极态度,倾向于体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等生态旅游活动;入口社区居民更关注政府给予的补偿以及生态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和虎豹公园管理局则以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同时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基于此,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为入口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西白菜园路历史风貌区周边老旧街道的景观通过微更新的设计策略得到了改造.讨论了如何将周边不同时代建造的建筑与历史街区风貌相协调;设计了街道空间与界面更新的具体方案.从而改善街道景观环境,提升城市外部空间品质,以期为城市街道景观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兰州主城区为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在对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公园绿地供需匹配性进行评价,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总体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公园呈现“均匀式”布局态势,专类公园呈现“双核心”空间格局,社区公园呈现“西密东疏”的集聚特征。2)主城区公园绿地供需匹配程度总体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空间分布特征;从西北—东南向剖面来看,总体呈现出“M”型分布态势;不同类型公园绿地供需比值均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各类公园绿地分布数量、面积和服务半径的差异,不同类型公园绿地与人口供需匹配程度也存在差异。3)人口分布、交通路网、公园绿地自身及周边环境是影响城市公园绿地供需匹配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依据对城市公园的调研情况,构建1个包含16个指标因子的城市公园景观趣味性评价模型,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首先,通过权重结果的分析得出,公园景观文化、活动空间及配套设施是影响城市公园景观趣味性的主要因素。其次,利用调查问卷对人们的公园景观趣味性需求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最后,提出以城市公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为前提,以趣味适宜为基础,结合人们的行为需求融入创新科技及文化,进而形成具有参与性的城市公园景观趣味性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9.
郊野公园是城市边缘区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应用对于郊野公园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研究结合榆林市榆溪河郊野公园案例,以“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融为目标,提出乡土景观资源在郊野公园中的保护、延续与再生应用策略,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满足现代城市人群游憩需求、展现地域乡土特色、促进周边区域发展、构建符合现代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早期建设的动植物公园传统的观展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如何解决老旧动物园展出方式落后、设施陈旧的问题,从而实现由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的转变。本文以长春市动植物园改造景观规划为例,对公园现状分析、功能定位和改造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论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规划原则和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