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作物梯田种植是减少丘陵坡地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为探究不同作物种植对梯田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以梯田撂荒、花生、黄花菜、油茶、苎麻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末开始小区试验,通过对梯田种植5、10年的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丘陵梯田种植5年土壤pH略有降低,10年后均有了显著提高,其中以油茶种植提升效果最为显著。(2)5、10年数据结果显示,梯田种植土壤pH与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多个指标呈现出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不同作物种植显著提升了土壤肥力,前5年土壤肥力处于迅速提升阶段,5~10年处于稳定阶段,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从高到低分别为苎麻、黄花菜、撂荒、花生、油茶,最高为14.80 g/kg,最低为10.25 g/kg,均比初始土壤有机质含量7.59 g/kg显著提高。(4)土壤肥力状况主成分分析主要以梯田种植年限为因子进行聚集,其次以不同作物种植进行聚集,梯田措施影响程度大于不同作物种植措施。梯田和作物种植措施共同决定土壤肥力的提升,其中苎麻处理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最好。本研究为南方丘陵区土壤肥力提升与梯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在西昌安宁河坝区,对秋作(大麦、荞麦、豌豆、白菜、油菜)-玉米复种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模式的土壤肥力变化,玉米产量和综合产值极不相同,按综合效益,秋作以豌豆最高,白菜次之,荞麦和油菜再次,大麦最差。 相似文献
4.
有机无机肥料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有机无机肥料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5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施无机N、P、K结合冬蔬菜残茎叶还田,不但能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培肥土壤,而无机肥料加猪粪或冬绿肥还田的增产效果及土壤培肥效果与全无机肥相近,稻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一项比较明显的有效措施,这一结论得到了再次验证,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和休耕对赣东北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秸秆还田和休耕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秸秆的处理S1R0和S1R1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有高于不添加秸秆的处理S0R0和S0R1的趋势,并在2011年早稻收获时达到显著水平.添加秸秆对全量养分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2011年早稻收获时休耕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连续种植水稻的处理.与2009年早稻收获时相比,201 1年早稻收获时S0R0和S1R0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55.5%和29.3%,说明休耕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休耕处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连续种植水稻的处理速效钾含量则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6.
7.
稻草还田对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稻草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与适量化肥配合,可以提高腐解率,促进N的矿化,提供钾,硅营养元素,增加有机质,累积,有利土粒团聚,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每亩施用稻草300-450kg,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9.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冈优22、Ⅱ优162和K优047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肥力、根系特征、根系伤流液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处理促进了土壤肥力提高,水稻成熟期其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均高于常耕插秧、常耕抛秧和移栽前的基础肥力,同时速效氮、钾含量也有明显提高。免耕高留茬抛秧前期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量均较低,拔节期总根长和根数均大大低于常耕插秧,也低于常耕抛秧。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缓了后期根系和地上部衰老,抽穗后30d根系伤流液强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耕抛秧和插秧。 相似文献
10.
耕作侵蚀及其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坡耕地景观内,由于农耕工具和重力作用而引起的耕作位移使土壤发生向下坡运动或向上坡运动(依赖于耕作方向),导致净余土壤量向下坡传输、堆积,重新分配,从而形成耕作侵蚀。试验研究表明耕作侵蚀是坡耕地的主要侵蚀形式之一,耕作侵蚀发生最严重的区域是坡度较大、坡体短的坡耕地。该文就耕作侵蚀的概念、发生机理、典型的耕作侵蚀模型的发展,以及耕作侵蚀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论述,特别总结了针对中国的地貌和耕作工具特征而进行的耕作侵蚀的研究成果。指出在一定的景观范围内,耕作侵蚀是十分严重的,甚至其严重程度已经超过了水蚀。但是相对于水蚀而言,耕作侵蚀研究还很少,因此加强耕作侵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农耕地侵蚀状况,准确制定土壤保持措施和采用减少耕作侵蚀力的耕作工具,从而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侧柏、刺槐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人工林后能增强土壤腐殖化作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发育,对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碱解氮、速效钾等营养元素含量提高有很大帮助。不同林型植被,土壤的腐殖化作用有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各营养元素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不同,除全钾、速效磷以外,表现为刺槐侧柏混交林〉刺槐〉侧柏〉荒地。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混交栽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提高较纯林栽植效果显著。因此在退耕还林时,避免营造单一树种纯林,应该以固氮树种为主,合理搭配非固氮树种,混交栽植。 相似文献
12.
有机种植对温室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温室有机种植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3种土壤物理指标、9种土壤化学指标和4种土壤生物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①相比于无公害和常规种植,有机种植有利于降低温室土壤容重,提高温室土壤含水量,温室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高达58.02%,改善了温室土壤物理环境条件;②有机种植提高了温室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含量,对温室土壤pH和EC值影响不大,但增加了温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利于提高温室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③相比于无公害和常规种植,有机种植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2.84%、109.30%,同时增强了温室土壤脲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利于温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④通过对16个土壤肥力质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1.052%,主成分综合评分能更敏感反映土壤质量变化,本试验中有机种植、无公害种植和常规种植的主成分综合评分分别为1.514、0.099和–1.613,表明有机种植显著提高了温室土壤的肥力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临沂市四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为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OM)含量具有显著影响,而对pH、全磷(TP)、全氮(TN)、全钾(TK)和土壤颗粒组成无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OM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水田>未利用地>林地>旱地;TN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未利用地>林地>水田>旱地;TP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未利用地>旱地>林地>水田;TK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林地>水田>旱地>未利用地.相关分析表明,旱地各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要大于水田、林地和未利用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TP和TN之间的相关系数无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旱地、水田、林地和未利用地综合肥力指标F值大小顺序为:水田(0.86)>林地(0.78)>旱地(0.51)>未利用地(0.43).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讨黄土高原半湿润易旱区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春玉米生长动态变化,于2017—2018年在甘肃华亭农技推广中心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种种植方式,测定分析了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层剖面水热状况、作物生长特征及收获期作物产量与构成因子。结果表明: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主要表现在苗期,地膜覆盖处理较CK具有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增温1.44~2.62℃,而SM表现为降温效应,平均降温0.51℃;MRM、WRF、HM和SM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墒效果显著,而WM不利于降水收集,仅在春玉米生长前期具有保墒效果,而在中后期随作物耗水增加,土壤含水率低于CK;地膜覆盖种植方式较CK均可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WRF和MRM效果最为显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32.96%,17.12%和33.45%,18.66%,而SM表现出减产效应,较对照分别降低11.84%和9.93%。综合考虑土壤水热环境、春玉米生长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黄土高原半湿润易旱区最佳种植方式为隔沟覆膜垄播种植方式。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半湿润易旱区合理地选择覆盖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农田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黄土剖面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资源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因子,而土壤颗粒组成又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壤含水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分析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深层剖面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选择陕北绥德县境内的人工柠条林地和农地为研究对象,测定0-18 m土壤含水量及颗粒组成,分析深层土壤含水量与颗粒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柠条林耗水深度以下、农地3 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主要受黏粒含量的影响,且土壤含水量与黏粒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关系.人工柠条林在其耗水深度内,颗粒组成对含水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12,43(21):2594-2603
The traditional olive oil extraction process generates a large amount of liquid by-product that could be recycled as an organic fertilizer. The aim of this 3-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olive mill wastewater (OMWW) application on yields of ryegrass, proteic pea, and clover crops and on soil properties.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were compared: OMWW at 80 m3 ha?1 (80_OMWW), OMWW at 120 m3 ha?1 (120_OMWW), and an unfertilized control (Contr). The yields of ryegrass increased 40% and 41.6% compared to Contr, for 80_OMWW and 120_OMWW, respectively, while a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was found at the lowest level of OMWW in proteic pea (27.0% increase). Clover showed a species-specific sensitiveness, but the OMWW applications increased the protein content 26.3% and 28.7% for 80_OMWW and 120_OMWW,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 The OMWW rates also enhanced the total organic content in the soil compared to the unfertilized control. At the end of the 3-year experiment, total extracted carbon and humified organic carbon were greater than the initial ones. The values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P) and potassium (K) determined at the end of experiment in Contr were almost the same as those record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search, confirming that the increases found in 80_OMWW and 120_OMWW plots were due to the OMWW application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peated applications of OMWW could both sustain fodder crop performance and support soil fertility, with the possibility to recycle the organic amendment and reduce the risks of soil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在杏树不同嵌套种植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用"平板培养法"和常规方法,研究了不同嵌套模式下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主要功能群组成、土壤全氮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并以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三大类群数量以杏树与紫花苜蓿的嵌套模式最高(p0.05),杏树嵌套黄花菜和紫花苜蓿次之(p0.05),其余嵌套模式间无显著性变化(p0.05);(2)在杏树和紫花苜蓿的模式中土壤固氮菌数量、氨化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高(p0.05),杏树和黄花菜和紫花苜蓿嵌套模式次之(p0.05);(3)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中,土壤放线菌数量对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变化起着较大作用;(4)依据可培养微生物组成,5种嵌套模式可划分为3个类群,嵌套植被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不同,紫花苜蓿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作用更强。[结论]杏树在不同嵌套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嵌套植被类型关系密切且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及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作物对污灌区土壤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弄清在污灌区农田种植玉米、大豆、高粱、向日葵、菊花5种作物对土壤中铜形态的影响,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种植前后不同形态铜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植5种作物后土壤可交换态铜的含量均有增加,玉米土壤增加率最高,达到25.67%;碳酸盐结合态铜、有机结合态铜含量大致都呈降低趋势,菊花土壤降低率最高,分别达到57.95%和58.6%;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的含量在种植玉米、大豆、向日葵后均有所增加,而种植高粱和菊花后有所降低;残留态铜的含量总体呈降低的趋势。在垂直深度上,可交换态铜的含量在不同土层均表现为增加,其中种植玉米后增加最明显;碳酸盐结合态铜和残留态铜在种植作物后均表现为降低,降低率随土层加深而增加;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和有机结合态铜的变化率在不同土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