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6年2月3~5日孝感市出现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物理量诊断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暴雪天气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高空东移小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中低层较强的暖湿气流(暖平流)沿低层冷空气垫爬升是产生强降雪的温度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散度场配置是强的降水天气发生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6年2月3~5日孝感市出现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物理量诊断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暴雪天气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高空东移小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中低层较强的暖湿气流(暖平流)沿低层冷空气垫爬升是产生强降雪的温度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散度场配置是强的降水天气发生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ECMWF分析场及自动站等资料分析2014年4月10—11日泽库县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高空短波槽携带冷空气与南部西南暧湿急流在青海东部交汇,中尺度辐合线加强泽库县气流强烈抬升;北支短波槽自带水汽东移和南支槽孟加拉湾水汽输送提供充足水汽条件,南部对流云团东移北上加强,产生短时强降雪,与北支短波云系结合后降水持续。欧洲数值预报能提前2 d准确预测出此次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资料,对于孟加拉湾风暴影响形成的2008年10月26—28日玉树地区的大范围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高空图上中高纬地区呈两槽一脊型,低纬地区孟加拉湾风暴发展旺盛并不断北上高原,玉树地区受巴尔喀什湖槽底西北气流与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形成的高原切变线影响;高低空散度、涡度场配置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降水天气过程的出现;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地区;假相当位温的大值区对应暴雪区,对于暴雪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9年3月26—27日,青海省南部牧区受高原槽东移南压的影响出现了一次强降温降雪天气过程,其中果洛甘德、达日地区达到了大雪量级,久治地区出现了暴雪量级。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中高纬地区为一脊一槽型环流形势,果洛地区处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中,同时上游西北气流携带的弱冷空气到达果洛,冷暖气流在果洛中部地区交汇明显。高低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充沛的水汽条件是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必要条件。果洛处于假相当位温密集区,其值在312~326 K之间,有不稳定层结条件存在,为此次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有力的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6.
对甘肃陇东2017 年2 月19-20 日强降雪天气成因分析得出,此次强降雪是在高空槽、冷锋、 南支槽、西南急流等有利的天气系统影响下产生的,水汽通量散度、散度场等物理量变化对应降雪天 气发生发展,引发该地区暴雪天气。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对2015年3月8日吉林市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强降雪天气是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带来的降水过程,华北地区低空涡旋并入、来自渤海湾上空偏南气流水气输送及西伯利亚干冷空气的南下入侵等共同作用下产生低熵结构引起暴雪天气;降雪过程中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卫星云图与降雪天气发展演变都有很好的对应和预报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2017年2月20—21日鄂托克前旗暴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高低空配合、物理量特征等,探讨了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锢囚锋,低空急流为此次降雪的水汽输送提供了必要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降雪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17年2月20至21日鄂托克前旗暴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高低空配合、物理量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锢囚锋,低空急流为此次降雪的水汽输送提供了必要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降雪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10.
2020 年7 月10~12 日林芝市出现了一次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本文从亚欧500hPa 及 700hPa 环流形式、物理量场、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等几方面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此次强降水过 程是由高空短波槽和孟加拉湾气旋云系及地貌等共同影响引发。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2017年2月21—22日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低层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和地面倒槽;高低空急流耦合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较强的低空急流和低层切变线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卫星云图上显示强降雪主要发生在暖云向冷云转化的过程中,高低空急流与云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2017年2月20日夜到2月21日白天吕梁市出现了暴雪天气.该文通过对此次降雪天气高空、地面形势和物理量特征等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空切变、低空急流、地面冷锋是降雪天气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不断向降雪区输送大量水汽,配合地面冷锋形成辐合上升运动,成为降雪天气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针对2017年2月21—22日沈阳地区一次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环流背景场、涡度场、散度场等方面.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低空急流和切变线以及地面低压倒槽和冷锋共同配置为此次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和水汽条件,涡度和散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水平辐合辐散.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与强降雪天气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成军  穆建华  范小明  杨文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62-10963,11034
为深入了解2008年1月发生在宁夏南部山区3次低温连阴雪天气的异同点,采用诊断分析方法,从连阴雪天气形势、地面系统降雪部位、水汽分布特点等方面对3次降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降雪发生时,天气系统均深厚,北方冷空气和高原南支槽前湿空气有效配合,比湿中心呈3种分布型,1g/kg等比湿线基本以40。N为界,北干南湿,降雪区处于比湿l~3g/k的高梯度区内,且有5种地面降雪位置,即冷锋前倒槽东侧偏南气流降雪、冷锋锋区降雪、锋后降雪、回流降雪和远离冷锋的高压内降雪.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况与预报场数据,对内蒙古陈巴尔虎旗2016年4月1日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环流形势、低层风场结构、温度场演变,找出影响其降雪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短波槽东移过程中发展为冷槽,冷暖空气剧烈交汇,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低层(850 hPa)0℃温度线南下造成降水相态的转变.此次过程对今后的类似降水天气的预报预测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和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急流等方面,分析了2011年2月28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雪过程。中高层西南气流和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向济宁市输送水汽;低层东北风使冷空气先从东北地区回流形成冷垫,暖湿气流沿着冷垫爬升形成降雪。动力和热力条件对强降雪的发生非常有利,假相当位温场的大值区为此次强降雪的形成提供了能量来源。结合数值预报产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调整预报思路,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13年2月16-18日山南地区南部出现强降雪过程,利用此强降雪过程的Micaps高度场、物理场、FY—2E卫星云图和TBB资料、地面观测常规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环流背景、动力抬升、大气层结不稳定等方面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山南南部出现强降雪主要原因之一是巴尔喀什湖及其西北侧地区的冷槽底部不断分裂冷空气南下,在高原的地形作用下,在高原西南侧形成南支槽,槽前暖平流不断向山南地区南部一带输送强暖湿空气;在500 hPa涡度场上降水时段内整个山南地区为正的涡度区,而且中心值与前期相比明显加强,这种分布特征引发低层气旋性环流的生成和发展;散度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对强降水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相对湿度高值中心移至高原南部一带,且接近饱和度,为强降雪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高原西南侧的强云系不断东移北上;同时,云团厚度不断加强造成本次强降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2015年2月22~ 23日黑河市发生历史罕见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暴雪天气,给通信、交通运输和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在此从天气系统、卫星云图、物理量等方面,对这次大雪、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主要是由蒙古低涡发展造成,低涡在黑河地区得到加强,不断有冷空气南下,西南暖气流北上输送,带来充足的水汽条件;低层为高湿度区,同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在该地区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和位势不稳定能量;由于低涡的东部地区中低层阻高的稳定,低涡在黑河地区维持时间较长,降雪时间长,从而形成了这次大范围的暴雪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6年7月12—13日和8月24—25日2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都是低槽冷锋类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诊断分析,2次过程虽然均是低槽冷锋暴雨,但两者存在不同之处,通过对比2次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场的差异,以期为开展低槽冷锋形势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次东北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Micaps系统的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及物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07年3月3~6日东北地区特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方气旋东移北上强烈发展和500 hPa南北2支高空槽合并是造成该次强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Pa偏南低空急流为东北地区产生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配置形势的强烈抽吸作用以及低空急流和切变线的耦合作用为暴雪提供了强有利的上升动力条件;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与暖湿空气的交绥作用,使得系统强烈发展,触发了强降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