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农业》2018,(18)
正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定位的深刻体现,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有利于传承弘扬农耕文明,有利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据了解,"中国农民丰收节"秉持的宗旨是"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遵循的原则是"务实、  相似文献   

2.
正烟云成州摄影 / 张平良丰收节与农耕文化中国是农业的国度,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农耕文化的自觉与复兴。基于这种认识,自2018年起,秋分这一天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2021年又将"中国农民丰收节"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国家和法律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体现了对农民的最高礼遇和隆重敬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9月23日,是农历辛丑年的秋分节气,也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经过4年的节庆欢度与文化传播,丰收节逐渐成风化俗、深入人心,成为全国农民自己的节日、中华农耕文明的符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窗口。今年,《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将中国农民丰收节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她的前两天又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中国人和普天之下华人都喜庆欢悦的中秋节,可以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今天,更加接近于成为全民的节日!更加接近于推动和体现中国农业与其他产业携手,进一步融合互进!更加接近于助力和表达中国农民与全体国民勠力同心,追求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农民丰收节,顾名思义就是农民的节日、庆丰收的节日。本文从农民参与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农民丰收节与农民的关系进行阐述,并通过对2019年通州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具体活动案例分析,为农民更好参与到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提出建议,以期为各地因地制宜组织策划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农民丰收节,顾名思义就是农民的节日、庆丰收的节日。本文阐述了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对农民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对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具体活动案例分析,为农民更好参与到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提出建议,以期为各地因地制宜组织策划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凝聚着亿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逐渐远去,传统文化自信的根基受到威胁。如何树立一个鲜明的农耕文化符号,是广大民众特别是亿万农民的期待。"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促进乡村振兴有效路径之一。透过北京市12个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典活动考察,对比分析北京市12个区"中国农民丰收节"不同主题特色活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民丰收节"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又是一年秋分到,又到一年丰收时。今年的9月23日,与去年一样,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节气。自从去年国家将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始,今年算是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了。在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本刊以卷首语之版面,再贺中国农民丰收节之欢欣,借丰收节的喜气,播"三农"工作之福音。  相似文献   

9.
正本报讯"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日前表示,农业农村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17个部门正加紧筹备系列节庆活动。唐珂表示,办好丰收节总的考虑是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宗旨,按照"务实、开放、共享、简约"的要求,坚持农民主体办节日、因地制宜办节日、节俭热烈办节日、开放搞活办节日,  相似文献   

10.
正本报讯日前,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介绍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活动安排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9月23日,农历秋分,我国将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屈冬玉介绍,"中国农民丰收节"此次设计了"1+6+N"总体活动安排。1是在北京设一个主会场,6  相似文献   

11.
吕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3,32(4):129-133,140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契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农耕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阶段,传承农耕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立足新时代乡村实际发展境况,厘清乡土文化传承内涵,探索文化凝心聚力之道,对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伦理学视角,探究乡土文化传承的内涵与方法,应从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整体视野出发对此加以审视。具体而言,需从乡村伦理的主体叙事、乡村伦理的传统认同以及重塑乡村伦理共同体三重维度入手予以系统考量,协同把握乡土文化传承的伦理意蕴和价值路向,其将对我们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语境,推动形成文明乡风,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具有中国文化气派、文化风度、文化内涵,同时本质上是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表达,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兼具问题导向的理论品质,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大国情怀,生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生态思想、借鉴了西方环境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西方哲学智慧所对接的能切实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理论探索的结晶。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指导的优势,也有十分厚实的实践基础。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具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孕育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态素养,凝练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充分的理论储备和坚实的发展积淀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规划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式、价值取向和经济建构,谋划了切实有效且契合时代的崭新战略布局。并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农业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深刻理解强国时代背景下的“大国小农”,从基于农业大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国逻辑、基于小农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化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促进农民现代化与自由全面发展的“小农”逻辑、基于传统农耕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逻辑阐释“大国小农”的学术内涵,进而在实践上推动“大国小农”不断向前发展,即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民现代化,最终实现创造人类农业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推向一个历史性的新高度。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等学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于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使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甘肃农业大学作为甘肃省惟一的高等农业院校,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大力弘扬和传播农耕文明,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在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内涵基础上,结合福建生态强省建设实践,分析了新时期农业绿色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阐述了福建生态强省建设取得的成效及获得的深刻启示,并从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乡村绿色振兴、坚持严格依法治理、坚持发展循环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发展文明时代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和要求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以物质至上主义和科学技术万能论为基础的20世纪工业化社会,由于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已经陷入停滞和衰退。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行事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1世纪已进入了一个新型的生态发展文明时代。它的目标就在于要求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共存。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发展战略要坚决地推行生态发展战略;各个区域和经济生产单元要向生态城乡和生态产业的绿色方向转变;建立完整的立法体系,确保生态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生态教育,促使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9.
周平  熊少波  江浩 《农技服务》2012,29(1):118-119
节庆体育寄属于传统节庆文化之下,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升华和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的集中展示,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喜庆、和谐、民族精神等理念,蕴含着巨大的素质教育价值,是沟通农村素质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实践的一座桥梁,节庆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